○余博政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加拿大 温哥华)
《染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染料工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大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是该行业发展的方向所在。由此可见,技术力量的相对薄弱是我国有机染料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但即便如此,我国的有机染料行业仍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本文将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的宏观分析。
随着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染料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西欧染料公司为了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把染料的化学制造部分大规模地转向了亚洲,此举促进了亚洲染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西欧染料公司在世界染料生产中的占有率。与此同时,自我国加入WTO 以来,染料行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染料需求回升迅速,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市场活跃,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大幅上升,生产经营和进出口数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中国染料的产量达到75.6万吨,已经占世界染料产量的80%左右,可以说,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染料生产数量、贸易数量和消费数量的第一大国。
目前我国共有染料生产企业约500家,包括各种经济类型,其中民营企业在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近二十年市场竞争的不断淘汰和整合,我国染料生产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据估计,2010年,6家大型染料企业(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山西临汾染化集团公司、大连染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目前分散染料的生产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浙江闰土、浙江龙盛、杭州吉华等3家企业中;山西临汾、大连染化和天津宏发三家企业基本垄断了硫化染料的生产和国内外市场;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的生产也正在由分散走向集中。
我国染料制造商在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尤其是环保型新产品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跨国企业都投入较高的研发费用(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要占企业收入的5%~10%),国外著名染料公司如汽巴精化、巴斯夫等公司的研发费用为企业收入的3.5%~5%,而我国企业的研发费较低。如今,跨国公司在染料生产中已广泛采用相转移催化技术、金属化合物催化技术、分子筛定位催化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绝热硝化、三氧化硫磺化、催化加氢、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染料细分市场的商品化新技术的直接结果就是推出染料新品种和产品质量升级。而我国染料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主要依靠较大的出口数量,在产品质量及单位产品的利润上处于劣势。
对我国的有机染料行业而言,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源材料以及专门技术。有机染料生产的众多原材料都来自于石化工业的下游产物,由于石化工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故我国有机染料行业在原材料的获取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技术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国际市场加大了对染料致癌芳香胺和环境激素等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力度,因而现代染料制造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环保生产工艺。目前,染料生产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都是国际上研究和开发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绿色制造技术”,它把三废消灭于工艺之中。但这些高新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很多企业仍在使用原始的、造成大量三废和有害物质、高成本的工艺。
有机染料的消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大的方面看,纺织品和皮革对染料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纺织品对染料的需求量最大,占有机染料需求的70%以上,随着纺织品配额的逐步取消,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加大,这会带动我国染料产品内需的增长。另外,皮革行业作为我国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创汇型行业,其对有机染料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染料产品的需求优势。同时据资料显示,国际市场对染料及有机颜料的需求将以约3.5%的速率增长;未来5年内,纺织行业将仍将是有机染料和有机颜料的最大消费者,但与此同时,印刷油墨、油漆、塑料等行业需求将以更快的速率增长。这一良好的需求预期在预示我国需求优势增加的同时,还将促使我国有机染料企业提前进入竞争状态,如此一来,我国有机染料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将得到加速。
关联和辅助性产业与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的互动情况是影响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首先,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将影响我国有机染料业的价格竞争力。有机染料行业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石化行业下游产物,在有机染料的生产中,主要原材料成本占主营成本的80%~85%。考虑到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我国染料工业原料和能源的价格连年上涨,这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压缩利润空间以扩大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但目前我国染料企业已采用诸如加大上下游一体化等方法来削弱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已逐步趋于稳定。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就潜在竞争对手而言,由于染料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三废”,随着国家对染料制造企业“三废”处理能力的要求逐渐升高,有机染料生产的废水处理能力也将成为企业在染料行业内立足乃至发展的重要因素,潜在的竞争企业如果无法在废水的环保处理上投入足够的科研经费,并兴建规模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与此同时,新进入的企业还将面临技术研发、销售网络建立、替代客户的现有供应商等障碍,故现有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钻石模型包含影响行业竞争力的两大辅助因素,即机会与政府。其中,机会作为外生影响因素,其产生与国内环境、企业内部的关联程度不高,本文主要就政府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我国有机染料行业污染排放过高且欠缺处理排放物质的技术,在国外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下,我国有机染料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这一严峻的局势得到了缓和。而且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8月批准了染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并在《染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发一系列高新技术。这些政策的提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有机染料业应对各项行业法规的能力,提高了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际纺织市场对有机染料的牢度、应用性能和环境与生态要求的日益提高,再加上新纤维不断涌现,新印染技术不断被开发,近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新染料品种的开发。产品创新能力匮乏是削弱我国有机染料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染料企业要加强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企业的科研力量要偏重于生产技术和装备的改进。为降低创新工作的风险和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还可通过加大直接对外投资力度以加强与国外有关企业的合作交流,加速产品技术的创新进程。另外,考虑到我国有机染料业污染较高的现状,该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以此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量,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幅降低印染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治污成本,又可以减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削减行业法规对我国有机染料行业发展的约束。
我国的有机染料行业具有明显的需求优势,但伴随着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染料业必须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以巩固并扩大其现有的需求优势。我国染料行业目前存在中低端染料供给过剩、高端染料供给不足的现状,其生产企业应以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环保型产品为重点,调整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等的品种结构。其中活性染料重点发展高固着率、低盐染色、高湿摩擦牢度和优良汗日光牢度等品种;酸性染料主要发展聚酰胺纤维、羊毛和皮革等用的中高档不含金属的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主要发展环保型分散染料和高热迁移性能的品种。
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有机染料业上游产业(即石油业)的资源条件优势以及下游产业(即纺织、皮革等产业)议价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有机染料业的发展。但由于石油产业过高的市场集中度削弱了我国有机染料业的议价能力,而纺织、皮革等产业日益苛刻的需求条件削弱了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的需求优势,故需要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以更好地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有效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上下游产业间良性互动的形成,与上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可以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原材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80%以上的有机染料业而言,与上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是其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以及价格优势的最佳途径;与下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形成,有机染料业与纺织、皮革业间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降低纺织、皮革业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其价格优势,反过来,纺织、皮革业的不断发展会进一步扩大对有机染料业产品的需求,以此带动有机染料业的发展。
优化行业的整体竞争环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从源头上优化行业整体竞争环境。我国的大型有机染料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考虑到新进企业将面临诸如技术研发、销售网络建立、替代客户的现有供应商等方面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与大型企业抗衡,新进企业的增加只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故需要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以避免竞争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二是通过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优化行业整体竞争环境。当下,我国400余家有机染料企业正争夺着不足20%的市场份额,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有机染料行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整合力度,不断淘汰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1]周鑫、何岩彬:染料行业发展综述[J].染料与染色,2011,48(5).
[2]钟岭、杨慧:基于“钻石模型”的江西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5).
[3]周鑫、杨新玮、何岩彬、宋玮:未来五年中国染料行业发展趋势[J].染料与染色,2008,45(4).
[4]田利明、康宝祥:2010年上半年我国染料行业经济运行分析[J].印染,2010(20).
[5]程红莉: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中国纺织业为例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