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0047)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使其一方面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另一方面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此,探索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模式,完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二五”宏伟目标,成为三峡库区发展的当务之急.乡村旅游开展以来,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三峡库区也力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调整库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库区农民增收,推进库区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即发生在乡村地区,以自然的乡村风景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它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风情共同构成旅游特色,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1].本文立足于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对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对其内外部条件的分析,确定库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库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1.1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库区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其中河谷平坝约占4.3%,丘陵占21.7%,山地占 74%[2],形成了巫山十二峰、缙云九峰等以山地为主的中低山地、山峰、悬崖等景观,长江三峡、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峡谷景观,大巴山地、武陵山地、大娄山地、“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由长江三峡为主的各种湖泊、瀑布、温泉等水景资源.同时,由于库区内热量条件充足,降水丰沛,山区垂直分异明显,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拥有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特有植物,如银杉、水杉、桫椤、秃杉、珙桐、银杏等[3-4].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客体,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此外,三峡库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精神财富.库区是我国最早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巫山猿人”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巴蜀文化、盐文化,近代文明产生的红岩红色文化、重庆陪都文化,三峡地区七次移民的历史事件等,为三峡库区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文明史[5].
1.1.2 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到乡村地区放松心情,亲近自然.乡村旅游具有低消费的特点,能够适应各个收入层次的消费人群.对于乡村旅游来说,邻近地区的城镇居民是主要的客源市场.三峡库区立足于重庆、宜昌两大城市,同时辐射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增加了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同时,三峡这个中国旅游黄金品牌更是有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游客的魅力,三峡库区乡村旅游依附于三峡这个黄金旅游地,使其拥有比其它任何一个乡村旅游地更广阔的客源市场[6].
1.1.3 便捷的交通支持体系
发展三峡库区的乡村旅游,要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便利的交通条件.库区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其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内陆交通运输枢纽.在航空运输方面,现有重庆、宜昌、张家界、万州五桥、恩施、铜仁、泸州、黔江等机场;在铁路运输方面,重庆拥有成渝铁路、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5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和达万铁路,将三峡库区与周边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和陕西连通起来;公路运输方面,210、319、212、318 和 326 等 5 条国道经过库区[7].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 500 km;“黄金水道”长江自西向东穿过库区,流入湖北宜昌境内.
1.1.4 附近区域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
我国西南片区的乡村旅游自80年代发展以来,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一些特色村寨、古镇、农家乐等已初具乡村旅游雏形,如重庆市北碚区的金果园先后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综合示范点和中小学生绿色教育基地;歌乐山和缙云山上的农家乐,集徒步攀山、吃农家饭等活动为一体,颇受市区居民喜爱.这些旅游地发展至今已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一定规模.乡村旅游已有一定程度的知名度,为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也为库区进一步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1 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社会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大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落后的状况非常明显,使得西南片区与其它大城市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三峡库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加之农村面积广阔,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库区搬迁企业1 300多户,关闭破产企业1 100多家,导致一段时间内产业空心化严重.同时,三峡库区又是多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聚集区和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区,共有23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近400万;库区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纯收入低、经济增长慢、“三农”问题突出,加之受少数民族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开发程度低,自我投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劣势.
1.2.2 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小,活动形式单一,产品重复率高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是由零散村民自发组织开展起来的,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所以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组织形式散、旅游品牌效应低等问题.目前,三峡库区乡村旅游主要的经营方式还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基础内容,有的甚至以打扑克牌、麻将等较肤浅的娱乐项目为主,导致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难以满足广大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精神需求.许多乡村旅游区还缺乏总体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品牌[8].
1.2.3 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三峡库区是突出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结构,导致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尽管近年来已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数量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政府应该从供水、供电设施,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包括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旅游码头、旅游公厕、观景平台及休息亭廊、游览步道、安全护栏、游览标识和安全警示牌等)、交通设施、环保设施(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方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需要优美的乡村风景和很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同等重要.
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政府要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全面把握和密切跟踪乡村旅游发展情况,重视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亮点,制定适合库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专业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提供项目指导,帮助当地农户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条件上要实行多种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增强各个乡村旅游点的道路通畅度,设定相应指示标志,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中心等;在软件方面,要配备宽带网络,保证游客居住环境的卫生,确保食品的绿色安全[9].
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旅游地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水体资源的保护,切不可进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开发.同时,要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开发可以带来旅游收入的增加,利用其中一部分资金建立环保基金,专门用于环保工作的支出.针对特殊生态环境建立国家级三峡生态经济区,划定发展区、限制发展区、保护区等.坚持做到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者统一,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科学测定旅游容量,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规划,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当地农民,行业管理者主要是基层干部,以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为主.这些人员对乡村旅游经营地很熟悉,对乡村文化较为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乡村旅游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这些人员的经营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等专业素质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方面要从外面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首先要吸引外来人才,通过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大力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以可观的报酬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旅游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高乡村旅游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将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一并引入,为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农业、农村、农民,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当地乡村旅游行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当地干部和业主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10].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要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深层次挖掘,综合考虑库区自然、地理、人文和经济因素,充分发扬库区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等,发展民俗展示、刺绣表演、歌舞表演、农业观光、民族节庆、古镇探秘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通过游客亲身实践,体验采摘活动,如大棚蔬菜瓜果观赏,达到亲近自然、体验农事、放松身心的作用.还可以将乡村旅游与学习知识、学习科学和体验趣味相结合,开展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科教”乡村旅游,针对家庭式的蔬果采摘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使三峡库区乡村旅游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峡库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国家对库区旅游业的支持,使得库区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发展库区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打造具有三峡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是重点.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基于保护原生性的开发,使得游客能在充分感受三峡美丽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享受到最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的档次,提升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使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 -16.
[2]李孝坤,罗有贤.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52 -355.
[3]佚名.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R].北京: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003:7.
[4]张述林,胡科翔.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89-199.
[5]麻红晓.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6-488.
[6]吴殿廷,郭来喜.论三峡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7-124.
[7]程燕,牟新利,骆永菊.“一村一品”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以三峡库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55 -657.
[8]秦志英.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的 SWOT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81 -85.
[9]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产业观察,2008(19):94 -95.
[10]李建慷.对成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7):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