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执笔:尹 情)
近年来,各地围绕财政部提出的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推动财政管理积累了经验。
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目标指引。为此,从2007年起浙江省开始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全力提升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水平。在范围上,绩效目标管理在省级部门项目资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并明确到2015年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覆盖全省所有预算单位;在绩效目标管理质量上,一方面,引入专家论证,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和各类专家学者及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目标的细化论证,提高公信度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实施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类别专项公用类项目的绩效目标填列框架,明确相应类别项目的绩效指标,提高精细度和可操作性。此外,加强后续跟踪,以部门预算重点会上审查部门的项目为重点,确定4大类21项绩效跟踪内容,实施绩效监控试点,持续反馈其绩效目标的运行状况,形成了“设立绩效目标、监控绩效目标、评价绩效目标”的良性循环。
江苏省财政厅采取先试点探索、再扩面推开的办法,稳步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省级18个试点部门对包含省对下转移支付在内的249个专项实行了绩效目标管理,设立绩效目标1355个,制订绩效指标3037个,量化标准值2752个。通过绩效目标设定和落实,将预算绩效管理从事后评价环节前移至预算编制环节,在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对绩效目标申报内容进行了细化分解,设计了包括项目完成数量和质量、预期效益、满意度、资金需求等11项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反映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融入部门预算编制 “二上二下”的各个环节,做到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编制“三个同步”(同步申报绩效目标、同步审核绩效目标、同步批复绩效目标)。以绩效目标为指引,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预算执行的绩效监控可以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和预算结果进行及时的制约和反馈,从而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
海南省探索开展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根据预算执行的关键点,通过简化调整,设计了 《项目绩效监控分析表》,确定了16个监控要点,构建绩效监控分析框架。采取“账面入手”、“账户入手”、“业务入手”三种方法实施过程考核,通过建立“过程考核”,将结果预算结果考核进行分解,提前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控,做到防范未然,确保绩效目标管理不偏航。
福建省下发了《关于开展省级预算部门项目执行绩效监控试点工作的通知》,从今年起正式开展预算项目执行绩效监控试点。在绩效监控过程中,实行主管部门自行监控和财政部门重点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绩效监控流程,将绩效监控流程分为“布置——跟踪——报送——反馈——抽查”几个步骤。预算单位按照规定认真对项目进行跟踪,提供相关跟踪监控材料,证明监控有关内容,并定期或不定期以表格和文字形式反馈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报送绩效监控情况进行审核,并选取部分单位进行抽查,实施重点监控,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使部门改进项目管理,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绩效评价既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检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云南省以“效能政府”为主题,不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而且总结概括出了“申审评调问”的绩效管理新模式,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实现绩效管理与效能政府建设考评的有机结合。
在绩效评价方式上,河北省和安徽省采取自我评价、重点评价、整体评价三种方式对财政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各预算部门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基础上由预算处(局)牵头对部分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进行财政再评价,最后开展对预算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四川省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重点,以同步推进基本支出、部门支出、转移支付评价试点为补充的工作体系,评价对象横向到边,涵盖了财政支出各类领域。
在绩效评价范围上,福建省从2005年起开展绩效评价试点,2010年开展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并尝试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目前绩效评价已在省直部门全面推开;天津市积极探索区县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该市全部16个区县都选择了1—2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共计28个项目,推进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新疆自治区从2008年起,对区本级5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试点,2010年将绩效评价范围扩大到本级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2011年实行绩效评价项目1086个,占自治区本级预算支出总额的60%左右。
在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上,甘肃省根据功能类别,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分类体系,研究制定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28套、近800个具体指标;吉林省把加强预算绩效评价专家库和中介机构库建设,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工作推进。从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准入门槛、规范选用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增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新疆自治区通过建立健全定期汇报制度、年度通报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多项措施,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是关键。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效。河北省以绩效问责为突破口,促进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从评价结果反馈整改、绩效问责、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等四个方面实施绩效整改问责,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广东省自2003年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以来,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部分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重点评价和绩效自评。在2011年选取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的方式,整体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地推进和创新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北京市以结果应用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实效,逐步建立实施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制度、整改制度、预算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加强结果应用,提高了预算绩效管理实效。通过建立实施多种形式的信息公开制度,对绩效评价项目的评价结论、评价等级、发现问题、整改建议等内容进行公开,以公开促整改;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向被评价单位下发绩效评价整改通知书,要求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并选择在一些部门和行业,试点将绩效评价结果直接与预算安排挂钩,提高评价结果的约束力。为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北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明确了绩效问责的情形和方式,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决策结合起来,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考评范围,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层次。
青海省坚持以评促管的理念,把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作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评价结果与政府目标考核相结合,与资金安排相结合,与项目规划相结合,与预算编制相结合,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省对下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运用到政府绩效考核,着力提升基层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将省级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列入绩效考评范围,跟踪问效,适时进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关口前移,积极探索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并将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探索对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从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