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传播效果研究

2012-08-15 00:54松,彭熙,刘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

陈 松,彭 熙,刘 舸

(重庆理工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0050)

数字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传播效果研究

陈 松,彭 熙,刘 舸

(重庆理工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0050)

高校学报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报的影响范围及知名度。对高校学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学报传播的现状,提出了数字环境下提高高校学报传播效果的措施,使数字环境下高校学报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数字环境;传播效果;高校学报;网络传播

高校学报既担负着积累和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历史重任,又以其理论创新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生活。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1]。无论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随着知识创新、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作为科技信息载体和教学科研窗口的高校学报,必将会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现阶段,高校学报的纸制版一般通过订阅、赠送和交换等方式发行,发行量一般在每期1 000~1 500册。高校学报现有的发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传播环境下,高等学校的学报也正在从“印刷传播型”向“电子传播型”转变。

一、高校学报传播现状

在互联网介入高校学报的传播之前,我国高校学报的传播主要是发行、赠送和交换。所以学术期刊即使是知名的核心期刊的传播范围也非常有限,一般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单一的传播途径、狭小的传播范围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期刊的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期刊界的同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在提高学术质量、增强学术创新性、研究交叉学科的新趋势方面,而对学术如何走出象牙塔,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加快学术理性向现实理性转化、学术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等方面的关注却很少。从高校学报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学报每期的印刷数量在1 000~1 500册,而发行数则更少。尽管高校学报的主要订阅者是图书馆和资料室,交换的对象也主要是高校的期刊社和学报编辑部,每份期刊的传阅率相对较高,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孤立性[2-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报的发行载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电子期刊随之产生。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传播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子期刊、联机杂志已经迅速发展,国内外科技期刊均已全文上网,网络传播迅速。高校学报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受到了一些信息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不久的将来,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在生产方式和工作过程上的区别和界限将会逐渐减弱,出版业将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产业方向发展。

二、影响高校学报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多为季刊和双月刊,出版周期比较长,出版形式单一,发行渠道不畅。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了科技成果传播的广度,削弱了科技信息的时效性,从而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学报社会效益的发挥。

作为主要学术传媒的高校学报,承载着传播和繁荣学术的使命,但当前有限传播范围和微弱传播效果的现状已成为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瓶颈。繁荣科学技术,必须重视高校学报的传播问题。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显式:科研工作者所利用信息的40% ~60%来源于科技期刊,但在科技期刊中学报仅为35%,与上述数据还有一定差距。影响高校学报传播效果的主要有学报的内容、形式、介质和发行等[4-5]。一方面,受学报的书写语言影响,我国的高校学报大多只能在国内传播,从而限制了学报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受文章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影响,很多学报,由于学校层次和学报层次的限制,往往人情稿件、校内稿件过多,稿件的整体质量又不高,从而限制了传播。还有一方面是受学报载体的影响,现在高校学报大多还是以纸介质的方式出版,传播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传播途径单一,在互联网介入学报的出版发行之前,发行主要是以纸介质传播,即使互联网介入以后,现在也主要是通过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来传播,但其有偿传播的方式还是影响了很多读者获取高校学报。作为内容本来就比较单调、乏味的高校学报,如果仍然坚守现有的传媒形式,不积极地向其他传媒渗透,那么,无论其内容和质量如何,都将因传播技术落后而降低乃至丧失传播效力。

三、数字时代增强高校学报传播效果的措施

1)高校学报应重视学术质量的提升和学术内容的更新,增强学报的传播价值。高校学报是特定高等学校学术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技术的重要信息来源,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超前性和先导性。因此高校学报在刊登文章时,应遵循权威性原则,多收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且,高校学报的编辑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培育学术资源,编辑、刊载高品位的学术作品,而且更在于让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甚至只有当这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得到了有效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后,编辑自身的价值才算最终得到实现。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当主动出击,积极组稿,约稿,优选稿件,努力办出刊物的特色,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2)高校学报应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作用,使作者、读者及科研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章。Web即年下载率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近年来高校学报通过网络传播的效率逐步提高。很多高校学报在网络上的访问量高达几十万次,远远超出高校学报发行量;部分优质的高校学报传播范围从亚洲扩展到欧、美等各大洲,突破了传统纸质期刊传播范围的限制,在时间、空间上都展现了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

学报可以依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基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各高校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发行传播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具体搞清楚该刊的国内外网络传播情况及期刊影响面,为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学术影响力提供基础数据。

3)高校学报要改变出版发行方式,使出版发行方式多样化。在出版纸质刊物的同时,出版同样内容的电子刊物,争取将全部文章在各大数据库上网的同时,再在网络上提供能够被免费下载的电子版,弥补学报发行量较小、影响力弱之不足。高校学报还可以改善计算机和网络条件,不仅出版印刷版的刊物,而且出版和发行刊物的电子版。

4)刊发国际论文和海外论文。为了让全球的学术界都能够及时从我国的高校学报中获取信息,使高校学报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有必要克服学报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发行全英文文章,对于刊发的中文稿件,应有英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四、结束语

网络传播比传统传播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传播效果会更好。高校学报的纸质发行量每期大约为1 000份,但是,仅中国知网中各高校学报的访问量就多达数十万次。传统模式的学术交流已退居次位,网络已成为社会信息最强大的传播媒介,它为促进学术交流和降低传播成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报还会出现目前看来还很陌生的“互动传播方式”。

[1]吴定勇.定位偏离功能异化生存危机:直面综合性高校学报当下文化传播的问题和窘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70.

[2]贺赛龙,刘柏嵩.基于Web的科技类学报传播管理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3):327.

[3]李晓晴.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变革[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6):81.

[4]聂世军.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困境[J].编辑之友,2003(5):53.

[5]李晓霞,朱联营.近4年网络传播的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05.

[6]蒋亚儒,郭彩云,周晟.基于中国知网的《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网络传播情况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4):166.

(责任编辑 周江川)

G353

A

1007-7111(2012)04-0035-02

2012-02-25

陈松(1979—),男,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