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运行与建构中的动态均衡

2012-08-15 00:43许广永张建军
关键词:结点竞争建构

许广永 薛 静 张建军

(1.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企业网络运行与建构中的动态均衡

许广永1,2薛 静2张建军2

(1.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企业网络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在运行和建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动态均衡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网络在运行和建构两方面的特征。运行特征方面,企业间协调、网络治理、企业间学习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动态均衡特征;建构特征方面,网络密度、网络强度、结点度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动态特征;这两方面的动态特征的正确适度把握,对企业网络成功、高效运作非常必要。

企业网络;网络运行;网络建构;动态均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网络大量出现,如意大利北部小企业网络、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创新网络、中国江浙地区小企业集群等。企业网络是指多个企业基于长期战略目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网络化系统。从企业网络的运行特征来看,企业网络被看成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市场和企业的相互渗透,是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代表了合作性竞争的新型关系。从企业网络的建构特征来看,企业网络是多个企业基于各自核心能力而结成的动态联盟,网络内成员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企业网络既然是一种中间性组织,它在运行和建构特征方面区别于企业和市场,因此,若要正确把握企业网络运行和建构,必须以动态均衡的视角去看待,以动态均衡的方法去实施,才能使一个企业网络高效运作。

一、企业网络运行的动态均衡

(一)竞争与合作:企业间协调的动态均衡

企业间的协调是会促进竞争还是阻碍竞争呢?其实是有条件的促进竞争。假设合作和竞争是在表层竞争的话,如价格,那么协调就会阻碍竞争。竞争企业共同磋商、调整价格的协商就是和谋阻碍竞争。一般而言,企业在顾客直接评价的表层问题上进行协商,就是要回避竞争。在深层上协调,在表层上竞争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这种意义上的竞争与协调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协调会促进竞争,竞争赋予了协调以激励。原来在价格、设计和销售等层面上的激烈竞争的企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加强深层次的组织能力。这种情况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但是因为某些资源限制,企业会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形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来获取相应的能力,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这是一种战略性选择。深层次上企业间的协调,可以弥补企业间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组织能力和深层竞争力的差距,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企业作为竞争的主体生存下来,同时在开发、生产、销售方面不断相互学习,这样围绕产品表层上对顾客的竞争才能持续。这也有利于产品的个性化和品牌的多样性,最后使消费者受益。藤本隆宏在对汽车产业的研究中发现,在20世纪最后25年里,世界汽车厂商之间合作日益增加,其中蕴藏着被称作“协调”的“能力差距补偿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虽说表层的单个产品的价格竞争、新产品竞争、销售竞争日益激烈,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被淘汰,但是对于那些一直致力于能力构筑的劣势企业而言,也多了一个“借助合作来弥补能力缺陷”的战略选择。这种机制的运营,实则就是企业的网络效应,优势企业的经营资源被“传输”到劣势企业,这样也是抑制了竞争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在这样的网络中,劣势企业就获得了缓冲机会和生存空间,得以继续参与表层上的竞争。

(二)层级制与双边制:网络治理的动态均衡

在经济学维度中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治理主要依赖层级治理结构。层级控制可以有力地应对不确定性因素,控制潜在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当企业预期在联盟中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出于联盟被控制的担心,多数会选择采用层级制治理联盟。在松散联结的网络中最常采用相互调整的双边治理机制。相互调整是成本最小化的治理,在其中没有正式的规则,没有主导企业对成员完成联盟目标状况进行监督;对冲突的解决机制是谈判和讨价还价。譬如,关系契约,制定契约的各方有意的制定不完全的契约,为未来的行动预留空间,各方可以依据自己未来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地位,很少有正式的法律契约或制度层面的契约,成员在解决冲突时往往求助于更高层面的“非正式和谈”。随着网络联结的紧密化,专用性资产投入越来越多,机会主义威胁越来越大,层级制元素会更多地运用到网络中。

(三)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企业间学习的动态均衡

企业网络的建立,增加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机会,使网络中的企业能够将网络中获得的额外的福利内在化。企业间的交互学习尤为重要,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个人联系、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知识共享将会使原有知识发生变化。企业网络既是路径依赖的,又是路径创造的。竞争与合作、稳定与变化在企业网络中可以共存,这促进了有价值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商业知识的累积和增长。通过企业网络学习,企业可以获取那些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但能创造价值和必须通过长时间积累才能获得的某些核心要素。企业网络学习,使信息传递具有直接性、广泛性、集中性、动态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因而可以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路径创造。

二、企业网络建构的动态平衡

(一)紧密性和疏松性:网络密度的动态均衡

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联结的疏密以及通过联结的疏密所反映出来的网络中社会资本的大小。网络联结的疏密与企业的创新强度有直接关系,紧密网络有利于企业进行渐进创新,疏松网络有利于突破创新。网络密度的高低各有优点,企业网络结构应均衡网络密度,使网络保持一定的紧密性和疏松性,从而保持、提高企业网络的创新的全面性。企业网络高密度,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发展出相互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加快网络内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学习成本、生产成本。但是网络紧密性在高密度网络中,企业间会形成比较固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集中交易会减少企业获得有用信息和面向新机会的路径。[2]松散的企业网络结构中,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支持较少,但由于网络规则的约束较弱,它们与外部有更多联系,更有可能得到多样化的资源和信息,并且网络更具开放性,使企业保持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优化网络结构,保持网络的疏松性,使企业有更多途径和新机会获取网络外部多样性的资源和信息,加强企业网络对环境的适应性,避免企业网络的路径锁定效应,从而保持乃至提高企业网络的竞争力。

(二)强关系和弱关系:网络强度的动态均衡

网络强度一般是指组织间交往的频率。Granovetter采用“互动时间长度,情感上的亲密性,互信和基于互惠的维护”来表征网络强度特征。[3]强联系包括经常的互动、亲密的好感以及长时间的持续友谊。在强联系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彼此的信任与深度合作,进而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和隐性知识。通过强联系,网络成员倾向于更加愿意相互帮助,资源更容易获得共享。同样,根据弱关系的力量观点,企业间保持较弱的关联可以传递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可以避免知识和信息的冗余。Kraatz也认为组织间的弱联系能够提高互动内容的广度,可以保持网络关系动态演进的弹性,增加组织的灵活性,而强联系则关注互动内容的深度,能够提升组织的效率,但却会易使网络产生惰性与束缚,形成网络锁定。[4]

网络强度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强联系和弱联系只是网络强度的两极,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强联系和弱联系起着不同的作用。强联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互动频率。在网络中位于强联系的任何一方的主体能够获知对方大量的信息与知识。Hallsen认为强联系促进了更多的知识交流,确保一个知识搜寻者充分理解并且能够使用新获得的知识。[5]强联结企业间会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提高企业间知识的深度沟通、有价值的准确的信息交换,提高企业对网络中其他企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吸收能力。[6]但是单一、过强的企业网络可能会逐渐变为同质化的系统。在强联系为特征的企业网络中,企业间相互熟悉,企业所获得的大多数是同质性的知识,知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网络内部的多元化及由此提供的弱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种不足。通过弱联系,企业突破了强联系的束缚,使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相互沟通与合作,实现了交流与联系,企业可以知道其他参与者不知道的一些知识,也就能获取更新的、更多样化的知识,有利于获得新的异质性知识。这种稀疏、偶然性的弱联系网络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保证了企业创新所需知识的有效程度。

(三)“鲁棒性”和脆弱性:结点度的动态均衡

结点度是反映不同经济主体联结其他主体数量上的差异。以轮轴式网络和卫星平台式网络为例,两者表现出不同的度分布特征。结点度大的企业结点往往作为网络的集散结点而存在,与大量其他结点存在着资源、产品以及技术上的联系。具有集散结点的网络通常是以中心式的结构而存在即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度。作为网络的中心,集散结点通过技术、中间产品等联结与群内的大多数企业结点建立联结。就整体而言,这种具有集散结点的网络对那些针对联结数量较少的非集散结点企业的攻击具有一定的“鲁棒性”。由于这些结点的联结较少,在网络中的影响有限,所以外界扰动导致这些结点的个别衰落不会对网络产生大的影响。但当外界环境变化对集散节点发起的“协同攻击”,网络则会显示出其“脆弱性”。因为集散结点往往作为网络的核心而存在,大量的结点与之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集散结点对整个网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中一个核心成员一旦因技术变革、需求变动而导致的失败会对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外部扰动造成网络核心结点的衰落,有害影响则通过网络掀起波纹,会导致普遍性失败。[7]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某个主导大企业为中心,许多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的所谓轮轴式集群风险最大,如美国128公路区高技术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形式很容易产生且在产生之初也是活力四射,但是这种协作关系是以小企业在技术、财务、产品等方面对中心大企业的依赖为特征的,大企业与小企业间主要是单向知识学习(大企业向小企业传输),小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强,因此这种形态的网络结构容易导致过度专业化和僵化。另外,小企业在技术上围绕大企业技术和产品标准,基于演化经济学中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一旦集群面临市场和技术变革压力,群内企业很难通过技术转型而存活下去。[8]而在所谓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内虽然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多,但结点之间的度则更趋于平均,不似轮轴式网络结点度之间存在大的差别。[9]如美国的硅谷同样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128公路区相比却如日中天,一个原因是网络内源源不断的中小企业的衍生,企业之间结点度较低,新技术企业的诞生不断参与本地产业合作,而区域内小企业之间则平等协作,这些小公司很多是从总公司或大学里分离出来的,其有很大的创造性,企业的员工与以前的工程师、同事平等一致,共享信息技术、数据资料,从而紧跟新潮流,不断抓住一系列关键市场和技术机会。共同在协作与竞争的过程中推动着硅谷的不断创新与强劲区域竞争和生产力的获得。

[1]〔日〕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M].许经明,李兆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Ronald Burt.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Granovetter,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

[4]Kraatz,M.S.Learning by association?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6).

[5]Hansen Morten T1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2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1).

[6]高展军,李垣.战略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3).

[7]聂鸣,蔡铂.学习、集群和区域化创新特征[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5).

[8]蔡铂,占晓丽.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9]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匹配研究”(编号:SK2012B02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供应链的安徽中小企业交互创新模式研究”(编号:AKSK11-12D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以企业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编号:12XNH135)。

许广永(1975-),男,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结点竞争建构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感谢竞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