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秦悦悦
谈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
胡娜,秦悦悦
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了高校针对学生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并阐述了主题教育活动的载体以及保证活动取得实效的措施。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主题教育;创先争优
党中央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先后8次对创先争优活动做出过重要指示。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还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学校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育人”事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理所当然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着力点。我们不仅要在党员学生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要拓宽覆盖面,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创先争优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从人的发展阶段上来看,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处于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阶段,但是他们经受考验少、锻炼的时间短,面临着自我发展、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众多问题,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特别是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初步确立,易于变动的阶段,是一个人在形成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期,他们的党团信仰还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活动性。因此,这个关键时期决定了帮助大学生优化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成功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群体是具有较高知识、较高学历、较高素质的一个群体,他们作为知识、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构造者、阐释者与传播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一般而言,由于知识、思想与价值观念在社会的各阶层中处于领先与引导的地位,因而在中外历史上,每每可以在社会变革的启动阶段和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发现知识分子活跃的身影[2]。高校学生这个知识群体作为社会未来的精英阶层,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参与性,具有成才的强烈愿望,他们关心社会大事、关注时事政治。因此,这样的阶层性决定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成功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群体历史使命艰巨。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来源,党员学生更是党政干部的重要后备军。高校学生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高校学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大学生在高校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会迅速走向社会,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只有他们成功,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个群体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成功教育的战略意义。
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呼唤与其相适应的特色教育。以“成长、成才、成功”为主题的“三成教育”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抓手,将有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引导学生摆脱成长的烦恼,追求成才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一些高校紧紧围绕“三成”教育主题,开展了“三成”主题论坛、知名校友论坛、职业规划论坛、社会实践论坛、心理健康论坛,组织参加各项技能竞赛,组织开展各类树标兵活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红色专题活动,把握三个重要阶段等形势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论坛。每一学期至少邀请一位社会知名人士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共同交流,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成才梦想以及成功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校领导坚持带头与每一届入校新生分享自己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使学生在人生征途的新起点上,牢固树立成长方向、成才目标、成功意识,激发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辛、不辞辛劳的精神,在校期间增强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鞭策、自我规划的能力。
陆续邀请各行各业、各领域的知名校友做客校友讲坛,讲述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零距离地加强知名校友与在校学生间的沟通。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可以给在校同学以启迪和激励。校友们结合自身奋斗经历,为学生阐述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敢迎接挑战,留下光彩的人生路,为在校生奔赴成长、成才、成功之路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为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技巧,使毕业生成功地进入社会,特别邀请就业指导专家,针对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就业岗位、就业心理、就业档案办理等多方面进行就业指导,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每一期毕业生中选取成功就业的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如何准备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中平衡得失,调适心理的。同伴们的亲身经历更具有说服力,同学间的对话更能帮助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与压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其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更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存力的一种预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暑期兼职、周末兼职、校内“三助”(助讲、助教、助研)和勤工俭学、提前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为他们带来了经济收益,使他们尝到了收获的滋味,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当然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可以说,心理健康是成功的基石。搭建健康论坛,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多项心理健康宜传、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为新世纪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学科竞赛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积极的继承和扬弃,既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重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和市级的技能大赛,可帮助学生强化专业技能,夯实学习基础,锻炼动手能力。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他们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
为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学生处和校团委可以组织开展创先争优表彰活动,通过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评选先进集体、文明寝室、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娱活动积极分子、体育活动积极分子、自强自立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青年志愿者、优良毕业生等,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类似争优创先活动的开展,不仅可推动校园学风建设,还对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成功的环境。
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理应在各方面为同学做出榜样,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成长、成才、成功过程中,党员也要走在前列。因此,要认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其作为树标兵活动的一部分。
围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我院举办了“新春读书月”系列活动,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好书伴我行”征文比赛、交换阅读、读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吸引了大量同学踊跃参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形成了“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读书爱书”的良好风气。三月雷锋月系列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自制手工艺品义卖活动,并将全部所得捐给家庭困难学生。
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教育、毕业生教育这个三个重要阶段,配合三大典礼。入学典礼上,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初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军训典礼上,要求学生要有红军精神,做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毕业典礼上,教育同学将责任与希望、成功与奋进铭记于心,快乐地踏上人生征途。通过三大典礼,使学生加深对成长、成才、成功的理解和感悟,快乐成长、艰苦成才、携手成功。
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是持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保障“三成”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要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必须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和注重调查研究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学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学生“三成”教育工作,把“三成”教育工作写入党政工作要点,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指导“三成”教育工作会,明确“三成”教育工作的思路、方向和要求,并形成专门的“三成”教育文件。学校的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大学生“三成”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三成”教育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要按“三成”教育文件要求,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各方面的责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部门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各级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大学生“三成”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校党委要加强大学生“三成”教育的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三成”主题论坛、知名校友论坛、职业规划论坛、社会实践论坛、心理健康论坛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六个方面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我们一定要按照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把加强大学生“三成”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首先,高校作为主阵地,要坚持将“三成”教育的各大载体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并根据新形式、新环境创新活动形式。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注意加强与孩子、与学校的沟通,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有效运转,切实保障“三成”教育成果
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大学生成长的烦恼、成才的困惑,切实增强“三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要进行跟踪调查,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人生轨迹,这对于检验我们的“三成”教育成果也至关重要。要在在调查研究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将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三成”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重点看领导是否有力、责任是否明确、计划是否落实、措施是否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大学生“三成”教育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2]左惟.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G641
A
1673-1999(2012)07-0177-03
胡娜(1983-),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0)高职教务处副主任科员;秦悦悦(1982-),女,河南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实习研究员。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