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瑜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小孩不笨2》是梁智强执导的一部反映新加坡现实生活的优秀电影。在观看影片时,笔者不禁被片中所描述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深深触动,而且对片中频繁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产生极大的兴趣,以致有一探究竟的冲动。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多人种的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充分地体现了融合性的特点。此外,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四大官方语言政策”(汉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语)、“双语教育政策”及“讲华语运动”,在各阶层、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语码转换和混用现象十分普遍。
事实上,语码转换作为语言选择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1]。从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并置”[2]。在实际研究中,国外学者又将句际转换、句内转换细分为语码转换、语码混合(code-mixing)和语码交替(code-alternation)。李经纬等人认为“以上三个术语本质上差别不大”[3],用“语码转换”来统指同一语言交际中分属两个不同语法体系或子体系的言语的交替使用现象。笔者也认同这一界定。在该课题的论证中,大量资料表明,大多数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语篇分析和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对双语甚至多语间语码转换的相关交互作用、句法结构、语篇模式、心理过程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语码转换研究有:Fishman(1965)提出的语域理论(domain theory),首次为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描述方法;Gumperz(1972)从成因着手,将语码转换分为“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Myers-Scotton(1988)运用标记模式,将语码转换分为“无标记的语码选择”(unmarked choice)和“有标记的语码选择”(marked choice);Giles(1979)提出“言语适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语码转换,将其分为“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4]。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成果来看,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90年代中期到末期开始发展,21世纪初达到高峰。初始阶段主要是对西方语码转换理论的综述和评介,如“语码转换述评”[5],“西方语言学界关于语码选择及语码转换的静态和动态的研究”[6]。发展阶段则引入其他学科,着重研究语码转换模式,如“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7],“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8]。持续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呈多元化趋势,如标记理论的评介增多;研究向应用型、实证型倾斜,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得以创新,研究的范围更为宽泛,拓展到教学、二语习得、文学、翻译、修辞等语言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这一阶段的论著颇丰,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从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看语码转换的新进展》[9]《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10]。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从语用学角度,特别是从模因认知的视角来探讨语码转换的论著较少,从维普资讯搜索到的相关文章仅有7篇。而且有些论证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如《语码转化的模因视角研究》[11]只从模因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对语码转换进行阐释。因此,本文拟采用模因论中不断修正的新观点,从《小孩不笨2》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语码转换进行重新阐释,以期对言语交际这一重要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12]。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它把文化隐喻为一种有机体,可将其视为文化基因。事实上,该术语最早是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到的。他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13]129。Dawkins观点的核心内容体现为,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模因究竟能否复制成功受到长寿性、多产性以及复制忠实性三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Dawkins的学生Susan Blackmore对模因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进一步强调模仿对于模因传递的重要意义,指出容易被模仿的行为可能构成成功的模因,模因需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要件才能成为复制因子[13]137。Kate Distin在2005年的论著《自私的模因》(The Selfish Meme)中对之前的理论进行质疑,认为模因进化采用的不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筛选规律,而是这个世界上自由的人有意图、有意识、负责任的行为所致。她特别强调人类对文化进化所起的作用,否定了Blackmore关于人类是简单的文化“复制机器”的说法,并提出人既可以复制文化,还可创新文化[14]。
Distin提出,模因适应的标准具有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适应其它模因的方式、尽力去吸引人的思想与环境。模因的根基在于表象性内容(representational content)能使模因承载现代人类文化中十分复杂的信息,并且使之与其环境中的其它模因相互作用、相互理解。所谓的表象性内容可理解为作为信息组成部分的表象承载着人类世界的某个信息的细片[15]。文化复制体内容的品质好坏与它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表象性内容才是文化的DNA,只要其表象性内容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就能被保存下来。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语码突显表象性内容,可将语言模因视为语码模因。在信息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语码模因的核心任务是尽量完整地传递其原本的内容,但由于特定语境的需要,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可能会出现变体。各种各样的语码模因在这一过程中相互竞争,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性。只有那些既有个性又具有整体性的,且跟具体语境相兼容的,才有可能成为被选定的模因,才对即将被传播的宿主①或潜在的宿主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实现交际的成功。例如:
爸爸:mother(妈),我在教孩子,好心,你不要烦我,可以吗?
奶奶:我烦你咩?我每次跟你说你还在的事,你都不要听。你孩子跟你说话,你也不要听。“So lame!(无聊)”。
爸爸:“So lame!(无聊)”?mother(妈),什么是“So lame!”?
奶奶:这句话听不懂呀?这就是你孩子的语言,知道吗?“coolman酷毙了”“so lame无聊”。
语码模因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能力是它适应语境最重要的因素。爸爸和奶奶之间的对话背景是爸爸在教育孩子,心烦意乱,此时奶奶插话进来。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奶奶引用了孙子常说的流行语模因,充分体现了语码模因的新颖性、独特性,与当时的语境相适应,是一例成功的语码转换。
由于语码选择的复杂性,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差,自然而然产生变异。语码模因为了顺利实现转换,尽力寻求与其它模因相适应的方式,可以归结为“同型”和“异型”两种主要形式。“同型”的语码转换可理解为新的语码模因通过不同语言的切换或与其它模因的重组,再现本来的语码模因,迎合宿主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或者激发宿主的新奇感,这样有助于激活宿主原本具有的信息储备,提高认知能力。“异型”的语码转换可视为语码模因的突变,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无意识或不具备相关方面信息所造成的。此时,如果能顺应宿主的思想与环境,还是能被正确解码的,并进入下一轮的传播。
模因在跨语言、跨文化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宿主根据当时的语境,灵活地采用自己熟悉的语码或对方能理解的语码,由此产生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这一复制过程并不意味着原件与复印件从内容到形式的完全一致,变异在所难免,因此有了前段提及的“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模因适应标准的第三个因素是它尽力去吸引的人的思想与环境。前文讲到语码模因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能力是它适应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决定了语码模因的生死存亡。大多数语码模因是靠人类有意识、主动的筛选得以保留和进化的,而人类主动选择语码模因的主要标准在于该语码模因是否和当前的文化环境相适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融入当前文化环境的语码模因就会被优先选择。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语码模因不仅需要与当前文化环境兼容,还需要与现实相符,需要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指示相适应。例如:
校长:请坐啊,有什么我可以help呢?
成才爸爸:校长,求求你再给我的孩子一个机会吧?都怪我不好,我没有好好地教导他。
阿姨:校长,多给他的孩子一次机会吧。你好心有好报,包你这个礼拜中马票。
校长:林先生,成才在学校的record,全校都知道的。我必须go according to the law。
阿姨:law是死的,人是活的,law也是人写的嘛,帮帮忙咯?
校长:我唯一可以帮你的,就是recommend成才去其他的学校。还有呢?
阿姨:喔,政府有规定,公务员不可以拿的,是吗?这不是送给你的啦。
成才爸爸:哦,是给 lÎn lǎobǔ 的。(“你妈的”)
校长:我妈妈已经死了。
成才爸爸:哦,是给 lÎn ābbnǎ 的,和 lÎn cùbnī…(你奶奶的、你邻居的…)
阿姨:哎,coō láng kuīcuì gǒng coōwê!hǒhǒ wê hǒ lÎn gǒng gā biàn coōwê!Sorry 啊,sorry,校长。其实,这些不是送给你的,是你托我买的。你统统拿去吃吧,改天才还我钱啊。(粗人一开口就是粗话。好话让你说成粗话。)
校长:Excuse me.But according to the law…
阿姨:loô loô loô,bbēzāi bbuě loô'āh.(卤、卤、卤,早知道买卤鸭。)
在语码模因的传递过程中,宿主的思想与环境可视为一个大模因库,各种语码模因相互竞争,胜出的模因即为强模因/熟模因,呈现在宿主面前,受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强模因的显著程度应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并在宿主的认知系统中得以激活并反映出来。而宿主的“模因库”中需具有相应的模因或潜在模因,还要宿主有意识地去甄别。校长的模因储备中具有英语语码模因与汉语语码模因,较之汉语语码模因,她的英语语码模因在其语言使用和选择中占优势,属于强模因;而成才爸爸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对英语语码模因进行正确的解码,以致对话中采用了属于他的强模因——闽南语码模因。成才阿姨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为了避免双方的尴尬,选用闽南语码模因制止他;当校长讲到“我必须 go according to the law”,成才阿姨利用当下的语境,采用了它的谐音变体,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又没让校长察觉,与其生理与心理指示相吻合。
基于上述模因特性的分析,不难发现,语码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不仅应注重表象性内容,而且应进一步深入到语码模因的深层内部,即应考虑该语码模因是否与当前的文化环境相适应,与现实相符,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指示相适应等诸多因素。语码模因“不但指表层语言行为本身,而且指隐藏在表层行为背后的东西。表层的语言行为是模因,隐藏在表层背后的东西更是模因;后者,应该加以重视、强调和提防。那些隐藏在表层背后的是概念、预设、情感、意义、思想、意图、信念或知识等”[13]153。基因研究中,基因有隐性和显性之说。从模因认知的角度,可把模因分为显性模因和隐性模因,这将有助于对语码转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语码转换的显性模因指的是由于纯粹的语言层面因素,即语言的表象性内容而使交际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或语码复合体之间进行选择所采用的模因的“同型”或“异型”,具体可体现为直接引用、语音变异、词汇变异。交际者在对话过程中,为使表达简洁方便,往往直接引用现成的语码模因,即模因的“同型”,而不是翻译过来的语码模因,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没有简便的对应语码模因,抑或出于语境等其他因素,该语码模因在这一语言中尚未被激活,交际者既而采用自己熟悉的语码模因。在《小孩不笨2》中,较为典型的是片中涉及到高科技领域中的一些术语,如 blogging、Delta Ex、HP160、Recorder Ex、three G、SMS、Pokemen卡等等,对话者在用华文进行谈话中,碰到上述模因时便发生了语码转换,直接采用了语码的显性模因,既简单明了地传达了意思,又避免语码模因在翻译过程中变得冗长乏味且失去原汁原味。
语码转换的隐性模因指出,在社会规范、心理倾向、交际所涉及的场合等多种广义的语境因素所共同制约及影响下,交际者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或语码复合体,即模因的“同型”或“异型”。首先,社会规范因素指交际者出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范等的考虑,而选择能在某一特定范围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符合常规的思想、行为或表达方式。尤其是涉及一些禁忌性话题(如性爱、粗口或违背某一特定社会规约等)时,交际者即选择语码转换的隐性模因,有效地避免尴尬或难堪。请看下例:
成才爸爸:儿子啊,I love you.
成才手里的电饭煲差点儿掉地上。
爸爸(尴尬地解释):我在学英语。这个书包我花了20多块,送给你的。
成才爸爸在成才阿姨的启发下,决定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他买了一个新书包送给儿子,同时也表达对儿子的爱。由于成才爸爸平时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再者,华人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比较内敛,不习惯直接用本族语表达,因此,本例中成才爸爸选择用英语的“同型”模因对儿子说“儿子啊,I love you.”,对于成才爸爸来说,这一语码转换能有效地缓解尴尬气氛,比直接用“我爱你”或闽南语更委婉低调。
另一隐性模因是交际者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交际的一方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在语码模因的选择和使用上尽量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符,包括心理偏离和心理靠拢。心理偏离体现为交际者通过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语体,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异,拉开与对方的距离;反之,心理靠拢则是通过对自己的语言和语体的调整,与对方的语言和语体趋于一致,迎合或取悦于对方。
再一隐性模因是交际所涉及的场合,它包括交际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式程度以及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16]。基于上述因素,交际者选择相关的语码模因以适应当前语境,以此产生特殊的语境效果。
语码转换作为重要的言语交际现象之一,已为无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作过深入浅出的探讨。笔者从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选取典型例子,以模因论的视角,结合模因适应标准的三个独立因素进行剖析,发现了语码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通过其本身的内容吸引交际者的注意力,采用“同型”或“异型”的相互适应方式,尽力去适应当前的语境。除此之外,还须与现实、生理、心理等因素相适应。因此,在探讨表象性内容的同时,深层次的意义更应引起重视。语码的显性模因体现了隐性模因存在的形式,而隐性模因则突现了显性模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任何语码模因的复制、转换过程都是表层的语言行为和隐藏在表层行为下的概念、预设、情感、意义、思想、意图、信念或知识等共同作用的产物。语码转换模因在相互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交际者的认知领域。为了适应当前的语境,交际者有意识、主动地从社会规范、心理倾向、交际所涉及的场合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权衡,并应用到交际者的表达中,从而实现这些模因的传播,达到交际目的。
(感谢本课题主持人孙飞凤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帮助!)
注释:
①宿主在文中指交际参与者。
[1]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1998:86.
[2]McCormick K M.Code-switching:Overview[M]//Mesthrie R.2001:447.
[3]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37-345.
[4]杜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2004(1):37-41.
[5]王得杏.语码转换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31-36.
[6]张正举,李淑芬.西方语言学界关于语码选择及语码转换的静态和动态的研究[J].外国语,1990(4):1-9.
[7]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8]王瑾,黄国文,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4):1-6.
[9]李经纬.从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看语码转换的新进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2-16.
[10]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11]谭晓闯.语码转化的模因视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12):125-126.
[12]李红梅.基于模因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6-129.
[13]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Distin Kate.The Selfish Mem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90.
[15]李果红.Distin对模因论的新评定[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4):420-425.
[1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