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基
秸秆焚烧和农村垃圾泛滥污染环境、妨碍交通,是这几年新出现的困扰农民、政府的一个难题。每年夏收期间,不少地方政府如临大敌,投入大量人力防控秸秆焚烧;农民则因要么继续焚烧而面临政府处罚危险,要么不烧而耽误夏种,真是左右为难。农村垃圾泛滥则一年四季都困扰着村民。农村只有少数先进村实现了垃圾入桶、及时清运。其他村就不这么幸运了,有的村垃圾不能入桶,有的村不能及时清运,还有的村根本没有清运,村民只是将垃圾丢弃到附近的河塘沟湾。
秸秆焚烧和农村垃圾泛滥的大规模出现是这几年的事情。人们不禁要问:以前的农民为什么不焚烧秸秆,以前的农村为何没有垃圾泛滥现象,而现在秸秆被农民烧掉,一些以前被视为宝物的东西却被当作垃圾倒掉?
农业生产的耕、播、收、运,均需要动力,以前,这动力就是人力和畜力。为此,农村饲养相当数量的牛、马、驴等牲畜。牲畜作为动物,一年四季无论农忙农闲都要消耗饲料,而秸秆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拖拉机、农用汽车、三轮摩托车的出现以及近些年的普及,农民就不再饲养动力用牲畜牛、马、驴。于是,大量喂养牲畜的秸秆便剩余下来。
近年来,农民在做饭、烧水、冬季取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煤、煤气、电、太阳能、沼气,替代了以前的秸秆燃料。优质整齐的秸秆在过去往往用作牲畜饲料,因而用作燃料的秸秆常常显得不足,“拾草”(即秋冬季节到田野山林中收集用作燃料的各种植物)也就成了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长期以来农闲时的一项重要任务。1872年来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群,尤其熟悉下层农民生活,他在1894年出版的 《中国人的素质》(英文名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第二章“省吃俭用”中提到了当时中国农村人们拾柴火的情况:“燃料既少且贵,用的基本上只是些叶子、秆儿和庄稼的根,一烧就没了。搜集所需燃料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极度节俭的又一个例子。任何一个最小的孩子,别的干不了,至少还能捡点柴禾。捡柴禾的大军,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的田野上,在他们的竹耙那饥饿的利齿之下,地上连一根杂草都不剩了。孩子们被派往树林去打秋叶,好像打的不是秋叶而是栗子,就连麦秆也极少能够来得及在秋风吹拂之下‘风吹两边倒’,就已经被拾柴心切的人们‘争抢一空’。 ”[1]
我国经济史权威李伯重早就指出:“难于获得大量能源,是16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之一……对于农户而言,最普通的燃料来源是木柴与秸秆。”[2]自那以后,此问题在几个世纪内困扰着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实际上,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可开垦荒地越来越少,又没有突破性技术革新和新的能源投入(我国虽很早就开采和使用煤炭和石油,但因为储藏条件和开采技术制约,使用比例长期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我国农村能源困局自16世纪以来愈演愈烈。世界其他传统农业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也是这样。实际上,这就是斯密型古典经济成长的极限,即市场化导致工农业专业化生产,农业精工细作和工业精益求精带来的效率改进的极限。对此,英国经济史学家雷格莱指出,如果没有矿物能源形式的技术投入,土地与劳动的生产率就不可能提高[3]。要成功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需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资源[4]。正是因为丰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促成英国在18世纪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突破斯密型古典经济成长极限的国家。也正是因为缺少便于开采的煤矿,使得在18世纪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哪怕是英国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南地区没能突破斯密型古典经济成长极限,而成为后进国家。在经历了落后带来的被侵略、被压制的苦难与屈辱,自己急于求成带来的曲折、失误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就本文所说的农业现代化而言,现在动力用的拖拉机、农用汽车、三轮摩托车,生活取暖、做饭用的煤、煤气、电,其能源都来自地下化石矿藏,也终于突破了我国农村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紧张的能源困局。
过去,农作物秸秆除主要用作牲畜饲料、家庭燃料外,还有其他用途,如用小麦秸秆铺炕、作草毡等。现在,随着棉毡、塑料纸的普及,这些秸秆又被闲置。
以前农村没有这么多垃圾,甚至根本没有人倒垃圾。现在农村垃圾主要由什么构成,以前这些东西为什么不是垃圾?
以前,多数农民都在自己的庭院饲养肉蛋奶用禽畜,如鸡、鸭、鹅、猪、牛、羊等,以供自用和外销补贴家用。瓜果蔬菜的不可食用部分都可用来饲喂庭院禽畜,没有饲喂价值的还可丢到猪圈里沤肥。现在,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追求,家庭庭院的禽畜饲养已逐渐消失,而为工场集约化饲养所取代。于是,那些瓜果蔬菜的不可食用部分就只好作为垃圾倒掉了。
这几年,每年夏秋季节,胶东沿海农村都有不少村民把相当多的变老、即将或已经变质的瓜果蔬菜当作垃圾倒掉。瓜果蔬菜何以过剩呢?一是农村房前屋后以前堆放柴草的地方现在部分或全部种植了瓜果蔬菜。二是果树地里还套种有瓜果蔬菜。三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瓜果蔬菜的食用量减少。四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市场供应丰富,农民食物构成当中肉蛋奶鱼的比例大幅上升,使得瓜果蔬菜食用量比例自然大幅减少。
针对农作物秸秆焚烧和农村垃圾泛滥现象,有些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中国环境报报道,2012年,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量为4824万吨,占总量的78%。据河北省农业厅新能源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秸秆主要用于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等,其中,机械直接还田2300万吨左右,占综合利用量的47.7%;通过青贮、氨化微贮等方式利用秸秆约864.5万吨,利用率为17.9%;栽培食用菌利用秸秆约320万吨,利用率为6.7%;秸秆能源化利用约73.5万吨;此外还有堆沤还田、直接饲喂等[5]。
2008年浙江省吉安市召开全市农村垃圾处理暨沼气工作现场会;2009年江西省加大对沼气建设的补助力度,农户每建一个户用沼气池,补助金额从以前的800元增加到1200元,有的县补助1500元。此外,安徽省财政还按20%的比例进行配套,加上市县配套和新农村建设点上的补助,农户建沼气池只需要掏很少的资金。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纲要》第七章提出要“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第二十三章提出要“推进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6],可谓正逢其时。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7]。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相关机械、生物技术的突破和完善,农作物秸秆焚烧和农村垃圾泛滥现象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1]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J].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1984(4).
[3]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6.
[4]Wrigley,Edward.Anthony.Continuity,Chance and Change:The Character of the Indust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徐俊华,周迎久.河北八成秸秆被综合利用:用作肥料饲料燃料等[N].中国环境报,2012-08-10.
[6]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