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2-08-15 00:49朱恬靓李雪平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口子女

朱恬靓,李雪平

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朱恬靓,李雪平

城市边缘人口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子女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较强的自卑、明显的焦虑、相对的孤僻和严重的逆反四个方面,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解决边缘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在于政府部门加大关心力度、当地学校给予足够重视、学生自己增强信心。

边缘人口;教育公平;情绪障碍;心理问题

城市边缘人口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其广义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狭义的含义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外出务工,他们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由于父母工作的不断变化而随之变换学习、生活环境,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缺乏安全感与安定感,必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发展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多数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然而,由于各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经济水平发展的不一致,导致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一部分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还是存在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较强的自卑

自卑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是性格上的一种缺陷。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1.3%的城市边缘人口子女认为自己不聪明不出色;20.86%的孩子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1]。这些数据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较强的自卑感。城市边缘人口子女觉得自己比城市的孩子在吃、穿、用、住方面差,自卑心理明显。

(二)明显的焦虑

焦虑是外来学生情绪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在学习心理上明显存在焦虑、畏难心理。他们中有49.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42.4%的学生认为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9%的孩子认为学习上的困难难以应对[1]。边缘人口子女的现实能力与父母期望存在差距,其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低。在这种焦虑畏难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形成胆小、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心理,这些对他们未来身心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相对的孤僻

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孤僻、压抑、敌对等心理现象。34.4%的孩子朋友不多,他们只喜欢和自己一样从外地来的孩子交朋友。28%的孩子不喜欢和人交谈。16%的孩子感到难交到朋友[1]。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不善言辞,在交往过程中,有些男生遇事会骂人或打架,对老师和同学持戒备猜疑心理。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自尊上的严重扭曲,极易使他们脱离集体的温暖,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造成人格上的缺陷。

(四)强烈的逆反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城市边缘人口子女来到城市后,发现自己的父母大多从事苦力工作,工作艰辛却收入微薄,无法让自己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社会资源。城市居民在竞争中有优势,工作和待遇都很好。现实的不平等也使得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城市产生敌视情绪,对社会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环境的消极影响

1.家庭环境。边缘人口子女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与频繁流动有关。目前中国城市边缘人口达2.1亿,边缘人口子女生活在城市却对城市充满不公之感,既无从寻找自尊,又无从释放自卑,这种状况值得忧虑。他们的父母在城市大多从事底层工作,劳动辛苦却收入微薄,回到家中总是抱怨,这让孩子更有压力,从而与城市孩子相比产生强烈自卑感。

2.居住环境。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本地人瞧不起城市边缘人口,觉得他们的到来使自己原本有序的生活被打乱,邻里关系紧张,加上打工者待遇微薄,他们总是住在阴暗潮湿、拥挤狭窄的小房子里,这样的居住环境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孤僻的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学校环境。城市边缘人口由于工作的流动性,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流动。由于不断变换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孩子心理成长受到影响,他们可能变得消极不安或沉默寡言。同时,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这些孩子学习基础一般较差,成绩普遍不好,学习上呈现极度焦虑。在我们调查的2100名“城市边缘人口子女”中,有32%的学习成绩较差,3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24%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13%的学习成绩优秀[2]。

(二)教育的缺失

1.学前教育的淡漠。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远远不如本地学生。0-3岁孩子没进幼儿园的占96.3%,4-5岁的孩子上幼儿园的只占27.8%,还有13%的孩子根本没上过幼儿园。城市边缘人口忽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他们与城市的孩子在学前教育上存在很大差距,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在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

2.家庭教育的匮乏。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心理状态、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城市边缘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诉诸暴力,有10%的孩子表示经常挨家长打,53.4%的孩子表示偶尔挨家长打,从不挨打的孩子只占2%[3]。在简单粗暴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容易形成胆小、倔强、回避、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

3.学校教育的忽视。良好的环境氛围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嘉兴市政协对嘉兴市嘉善县的17所民工子弟学校做了一份社情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17所学校的415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13人,占51%;高中及中专学历198人占48%;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166名,仅占40%,还有60%的教师无证上岗。多数学校无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劳动等学科的专任教师,教师兼职现象普遍。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就读学校的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质量差。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而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老师对他们缺乏关心,也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

三、解决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是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关心力度

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城市边缘人口的待遇和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挖掘现有城市资源,适当鼓励、帮助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在城市正常上学和生活。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为边缘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打好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7]。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保护体系。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边缘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二)当地学校给予足够重视

1.教育部门要鼓励和加大教育投入,为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2.当地学校的老师应该端正思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平等对待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和城市子女,多关心边缘人口子女,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一是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让边缘人口子女有倾诉的地方。二是建立档案,在学生生日时候送去祝福,让其感到温暖以消除孤僻心理。三是设立奖学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四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保持联系。五是可以建立城市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互帮小组,增进同学感情,促进共同进步。

(三)增强城市边缘人口及子女的自信心

1.城市边缘人口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岗位竞争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城市边缘人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有利于改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减轻城市边缘人口子女心理的自卑感。

2.城市边缘人口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子女的信心。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 “棍棒式”教育,树立孩子的教育是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经常与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改变交流方式,多沟通与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边缘人口子女教育本身的问题,关键在于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的眼光更长远,才会主动配合教育部门改善子女教育条件。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自己不能解决,应联系老师或者请家教,这样孩子就不会存在严重的学习焦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陶朱.外来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杨建飞.现代中小学教育[J].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6).

[3]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B844.2

A

1673-1999(2012)02-0076-02

朱恬靓(1986-),江苏宿迁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教育学院研究生;李雪平(1967-),四川通江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人力资源开发。

2011-11-14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人口子女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的更新与发展探析
CONGRETE ISL AND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