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王荣崧 陈冬梅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灸法的起源同针法相似,来源于人类对火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在对火的长期运用中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用火产生的热量去刺激身体的某个部位会使疾病减轻甚至消失,由此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应用而使灸法逐渐具体化,治疗作用逐渐增强,最后发展到用艾施灸,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灸法。这即是针灸最初的发展过程。我国传统医学对疾病的治疗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口服中药即所谓“内治”;再者就是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作用于体表即“外治”。相比较之下,后者由于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便安全的特点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和喜爱,尤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中医在保健治疗的作用,针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着作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协调阴阳的作用来达到人体生理的稳态。调节是针灸治疗最基本作用,通过刺灸腧穴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调节袪痛、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广泛的临床治疗应用中发现针灸治疗具有双向性的作用,即对于生理功能衰退的器官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相反对于功能亢进者则就有负向调节的作用,应用于正常者则不具有明显改变。例如针刺内关穴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在休克急救过程中可以升高血压,对于健康者血压影响不大。有家兔实验表明,对人为改变胃功能的家兔针灸可以产生明显的影响,正常对照组家兔使用针灸疗法则不具有明显作用[1]。类似的针灸在临床应用的例子很多。表明针灸的治疗同人体所处的状态密切相关,通过对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双向调节而取得平衡的作用方式。
针灸治疗的另一个作用特征是通过感知性刺激来达到对身体稳态的调节。针灸首先通过腧穴对感受器产生一个比较特殊的刺激,此冲动沿外周传入神经传导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此阶段可以认为针灸信号同针灸部位的病理信号同时走行,到达神经中枢后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整合从而影响中枢神经传出系统,使传出信号和递质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相应的影响,对内环境的稳态进行调节。以上的这些改变是感知性刺激,是以针灸为媒介激发了机体本身的功能来治疗疾病,而并非以药物干预细胞活动而达到治疗目的。
针刺作用的方向性。方向性即表明针灸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初始条件的制约,都会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维持组织现有的形态并向更高的形态发展。随着针灸方式的不同效果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向着调节机体平衡的方向发展。如针刺健康人双侧的足三里会引起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但是血管的舒张程度会更大。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和研究意义,在当今更加追求健康的社会更是应注重应用和研究的。目前针灸治疗主要体现在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但通过临床应用和观察在各个领域中针灸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如以耳穴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其起效快,有效率高,并且方便易行对患者的伤害小。在疼痛治疗方面针灸被用来治疗慢性疼痛的效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接受。通过广泛的临床应用的治疗也证明针灸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原发性神经疼以及纤维肉瘤引起的疼痛有重要的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而增加了脑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引起了内啡肽以及前列腺素等镇痛物质的释放。同样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的保护中枢神经细胞并促进脊髓神经元的形成[2]。另外有研究通过针灸刺激乌拉坦麻醉大鼠骶段的EEGs和蓝斑核(LC)神经元活性,表明针灸具有促进轻度麻醉到深度麻醉的过程的改变,这提示针灸在麻醉学的应用中有广泛的发展空间[3]。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角度上针刺可以改变视觉的电生理变化而影响眼部周围的血管血流量,以及房水循环的状态从而对于眼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灸是中国中医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的临床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必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针灸的发展:
1.针灸的研究应立足于临床,只有能够在临床中产生效果的学科才能长久的保存并发展下去,而针灸是一门临床使用性很强的临床医学技能,它的发展必须符合临床工作的发展方向。
2.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针灸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千年经验的累积,对于针灸的发展必须继承已有的成果,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传统针灸还有着众多有待改进之处,并且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改变创新性研究就成了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
3.保持针灸特色,注重临床基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被淘汰,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人才和临床实践与经验。中西方文化不同,医学的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但在科技发展与地区交流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医的互补性和相互借鉴性也变得尤为重要,对于针灸治疗疾病的机制与疗效的研究需要中西医紧密结合,在研究手段上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宇傲霜.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2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22.
2 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222.
3 周君,刘红英,邓晖,等.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