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有所为——关于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思考

2012-08-15 00:48程东峰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老同志美德工作

程东峰

(皖西学院 关工委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六安237012)

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老年是人生最自由最豁达最无忧无虑的一个阶段。

老年是金灿灿的深秋,满山红遍,层林尽染;老年是沉甸甸的背囊,背负的是人生的硕果,装载的是智慧和精华。这只是就老年的一个方面来说的。既然是老年,必然有其人生的另一面。那么另一面是什么呢?按照传统观念来看,老年处于体力日渐衰竭、精力日益衰退、生命日趋枯萎的阶段。人到老年,儿孙满堂,童稚绕膝,应是尽享天伦之乐和晚年幸福之时。特别是现代社会,有着法定的退休年龄,一般人到了六十岁,就得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无论你退休前地位多么显赫,权力多么大,知识多么渊博,经验多么丰富,理想多么崇高,贡献多么大,一旦退休了,马上就会门庭冷落车马稀,甚至是弃在路边无人识。退休与在职相比,容易产生失落感。再加之一些有宿怨的人,来上几句不冷不热的风凉话,让人气愤不已,甚至有人为此愤恨而终。所以,老年有它的两面性,既有它的积极光明面,也有它的消极灰暗面。我以为,老干部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保持其积极的光明面,尽量减少其消极的灰暗面,让老年朋友活有价值,活有意义,活有乐趣,活有尊严,活有质量。

而要做到这一切,根本之点是要让离退休的老同志老有所为。何为老有所为?怎样做到老有所为?本文试作探究。

老有所为,必须老有所学。时代在前进,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退出了原有工作岗位,但思想不能退休,学习不能停滞,仍然要与时俱进。学习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尽快完成离退休后的转岗定位。老年朋友不要把离退休看作是一生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把离退休看作是人生的一次转折,最恰当的比喻是把离退休看作是一次工作的转岗,必须要重新定位。同在职人员的转岗不同,离退休人员所转之“岗”,是自己做主安排的。离退休人员不应该把从岗位上退下来看作是社会的“抛弃”,而应该把它看作是社会的“考验”,让你自我选择、自我定位、自我创造,这既是对离退休老同志体力、能力和才能的检验,也是对离退休老同志智慧的检验,而且这个检验没有法定的时间限制,也没有选择次数的限制,直到你生命结束前,检验和考验一直没有停息,因而选择、录取、晋级和辞退也一直没有停息。只有当你的生命结束了,才算是真正的退休了。要能做好这一自主转岗的工作,要想使这一转岗有助于自我实现,就得学习。学什么?古希腊思想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写道:“最适宜于老年的武器就是美德的培养和修炼。”[1](P7)美德是伴随终身的法宝,比金钱更有用,比健康更有价值。说美德比金钱更有用,是因为金钱的使用要有美德作指导,失去美德指导的金钱是把双面刃,既可能给你带来物质享受,也可能损害你的健康,污染你的灵魂,甚至会要了你的性命;说美德比健康更有价值,是因为没有美德驾驭的身体健康,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因而健康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

美德既要学习,美德也要砥砺。老同志学习美德,是在总结人生、通透世事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同志不能不讲功利,但老同志要淡泊名利,至少是不能把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P360)孔子之所以说老年人要力戒贪得,是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限制了老年人的身体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分的贪钱、贪权、贪玩、贪色,都容易使老同志角色错位,本应超脱一点,远离世俗的利益纷争,如果是自降身份、自寻烦恼、自投罗网,必然陷入各种世俗利益纷争的旋涡。为老不尊,自讨苦吃不说,还会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自寻末路。老同志培养修炼美德的目的,只是想利用天黑前的黄昏时的自由时光,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老同志的美德修炼也要有砥砺、有监督、有控制,而这种砥砺、监督和控制主要是自我砥砺、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够实现这种自我砥砺、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力量,也只能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能够实现这种自我砥砺、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人,也应看作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但这还不能算是有美德。美德应是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的进一步升华,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2](P306)的境界了,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美德。

老有所为的关键是:为什么、怎么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和修炼美德只是老有所为的前提和基础。老有所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怎么为?要明白为什么、怎么为,必须厘清三个问题:为何为、为什么、为之方。

首先是为何为。为何为回答的是离退休后为什么还要有所为的问题,也就是弄明白老有所为的内涵、目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弄不清楚,必然会使老有所为流于形式,甚至会走向歧途。

根据国家统计署2010年统计公布,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岁;2011年8月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公布,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4岁;据各省“十二五”规划指标称,“十二五”期间各省平均寿命要达到76—78岁。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60岁以上)的平均寿命在78岁左右,如果没有特殊疾病或意外事故的话,老年人在75岁以前的15年,是可以做很多事的。这是老有所为的生命自然基础。

老同志是要有点精神的,因为离退休后的15年时光,约占在职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是30岁博士毕业参加工作,那么退休后工作的时间应是在职工作时间的一半,且这一半(或三分之一)时间,对于大多数老同志来说,没有经济压力,没有既定的外在任务的压力,没有就业、成家、买房的压力,一般没有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的压力,因而是人生中最自由的时段,想做点什么、实现点什么,正当其时。有精神追求,必然要化为具体的行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这是老有所为的理想信念基础。

老同志从在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在社会中生活,仍然要与人打交道:子女、配偶、亲戚,老同事、老朋友、老同学、老乡和儿时的玩伴,工作上的搭当、学业上的同志、参军入伍时的战友,昔日的学生、老师、领导和部下,都会和你有着扯不断和舍不掉的联系。鉴于你在职工作几十年积累的经历、经验、知识和技能,基于现实社会建设的需要、以老带新的需要、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以及解除后顾之忧的需要,总会有一些人来找你做一些事,或是建议你去做一些事。基于你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也可利用以上关系主动找一些事做。这是老有所为的社会需求基础。

正是基于老有所为的生命自然基础、精神信念基础和社会需求基础,我们才说老有所为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其次是为什么。为什么回答的是老同志退休后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也就是哪些事才是老同志应做的、能做的、该做的。这也是上文所说的退休后面临的转岗定位问题。如果还是做在职时做的那些事,还是像在职时那样做,岂不是同在职时没有区别?那样做的叫“延退”或“反聘”,同“老有所为”不是同一个问题。既然退休了,所为之事必然同在职时所为之事有所不同。我以为,从实际出发,为所当为,为有所值,为有所乐,应是老有所为“择业”“选岗”的标准。

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应是老有所为的前提性条件,只有从实际出发,才有可能为有所成、为有所益、为有所值、为有所乐。我这里所说的从实际出发,一是指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也就是说老同志所为之事应是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是对社会、对他人、对发展、对进步,有益有利的。二是从老同志个人的实际出发,老同志所为之事是自己的身体、精力、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许可的;还要从老同志的家庭实际状况出发,如果家里有人(老人、配偶、子女)需要照顾和抚慰,就不宜到外地去谋所为,如果有幼儿(孙辈)需要监护,也不宜到外地去谋“职业”。三是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条件许可,社会环境许可,家人亲戚朋友支持,意味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那是最好的。如果是身体不太强壮的老同志,就不适合到条件艰苦的山区或偏远的农村去工作生活,怕冷的老同志就不适合在冬天到北方去工作,喜欢安静的老同志也不适合去闹市工作……,如此这般的环境因素,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虽然要老有所为,但仍然以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个人和家庭幸福、有利于社会为基点,选择适度的工作为宜。四是指从自己的知识积累、工作能力和兴趣特长出发,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会做的事,不要勉强自己。勉强自己去做的事,不一定做得好,即使做好了、做成了,但因为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损失,与精神无补。

为什么,必须量力而行。量力而行是从实际出发的继续,量力而行是老有所为的基础,如果力不从心,所为无果不说,还会给老同志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为老同志的身体和精力都不如青壮年时期,这也是人到六十岁之所以要退休的重要原因。与力不从心相反,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体力、精力、智力、能力都很好,由于没有选好所为之事,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精力和智慧,也是非常可惜的。为了真正实现老有所为、为所当为、为有所值、为有所乐,各级政府和各个单位的离退休工作部门,要积极为刚退下来的老同志当参谋、想办法、出主意,搭建老有所为的平台,将老专家、老学者、老领导、老干部、老工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充分用好这一“宝贵财富”。开办老年阅览室、门球场、麻将室,组织老同志参观游览,召开老年趣味运动会,定期走访慰问……,等等,只是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问题,还不是老有所为。从工作岗位刚退下来的老同志,大多数人想到的老有所为往往是想继续做在职时做的工作,或是做在职时工作延伸的事;在我国目前劳动力富余、青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退休后想再 “打一份工”、再“兼一份职”的诉求,不一定都能如愿;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只有在教育系统、文化系统、科技系统比较适合,如果要求所有离退休老同志都去参加“关工委”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老同志退休后有一个重新“转岗”“定位”的问题。根据老同志的实际状况,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也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团),在政府管不了、企业管不好、群众有需要、社会少不了的领域开展积极有益的公益活动,比如调研咨询、著书立说、环保宣传、法制教育、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服务有特殊需要的弱势群体,也包括成立老同志自我服务和互相服务组织,还包括抽出一定时间为子女照顾孙辈、让子女安心工作,甚至是为他人照看子女、替社会分忧,等等,均应纳入老同志志愿者活动的范围。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植。做好这些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岂不是大好事?!

为什么,必须要有组织。现代社会有着严密的社会结构,组织系统非常健全,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人很难发挥作用,也很难生存,因而老有所为也必须是有组织的活动,单枪匹马,散兵游勇,很难有所为。一是单枪匹马很难发挥作用;二是散兵游勇难以取得社会信任;三是没有组织的活动难以持久;四是组织起来有利于抵御风险;五是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互相砥砺、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六是组织起来,有监督功能、证明功能、公证功能,可以有效防范恶意中伤和活动失控。老有所为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宗旨的确定,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如由中央关工委和省市关工委指导下的各级关工委;也可以是自下而上逐步推开的——如有些地方离退休老同志自愿组织起来维持校园大门口的交通秩序,以保证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普遍需要的事可由上而下组织,特殊需要的事可由下而上组织,上下结合,条块联动,重构“转岗定位”平台,可望开创我国离退工作的新局面。

再次是为之方。为之方回答的是老有所为的方向和方法问题。

先谈老有所为的方向。老有所为不同于青壮年的建功立业,青壮年的建功立业功利性比较强;而老有所为虽然不是超功利的,但是老有所为的“功利”同在职人员的“功利”是不同的。老同志的老有所为是对生命的充实,是对人生的完满,是对社会的奉献,更是道德境界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因而,老同志的老有所为是要有点精神的,像毛泽东评价徐特立时所说的:“你总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3](P165)如果没有这点奉献精神,不是想着做有益的事,而是想着争名逐利,既不可能有所为,即使为了一时也不可能为之长久,只有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老有所为,才能为之长久,才是老有所为的方向性原则。所以曹操歌咏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4](P71)意思是说,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良马到老,还能日行千里,英雄到死之前,还雄心不减。人的寿命的长短不是老天决定的,只要自己善于对待和把握,善于养护自己,是可以终生幸福的。曹操的胸怀,仍值得今天的老同志学习和借鉴。

再谈老有所为的方法。方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方法是智慧的表现。老有所为是老同志前半生智慧的闪光,也是在职时未尽心愿的了结,更是给社会、给儿孙留下一份做人做事的精神典范。所以,老有所为之为,是完满的、智慧的、圆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不能完成这部书(指《资本论》)的初稿就去世的话,意味着我的行动是不切合实际的[5](P133)。所以,老有所为的方法:一是多思考,精谋划,少反复,不做重复劳动,不糟蹋时间、精力和财力。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持到底,不浅尝辄止,不半途而废。三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可以请求在职人员(含子女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但不要干扰在职人员的正常工作,不要做本是在职人员份内的事。三是不做红花做绿叶,不当主帅当参谋,做好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事,不与在职人员抢饭碗、争功劳。以上三条可以是方法,更应该是约束。不要以为老,就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蛮横指责在职人员的工作。离退休了的老同志,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有所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老有所为不是为所欲为,没有限制;老有所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退休本身就是限制。退休了意味着退出了原职位、原岗位,卸职了,退岗了,就意味着原岗位上的事不要再管了。如果把老有所为理解为在原来的工作范围内有所作为,则是角色错位了。所以,老有所为要有一个重新转岗定位的过程。在重新转岗定位时,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上文谈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限定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为之事必须是正当的正义的,决不做邪恶、歪曲、腐败之事;二是所为之事必须是高雅的文明的,决不做低俗丑恶之事;三是所做之事必须是扬善抑恶、助弱济贫的,决不作为虎作伥、欺行霸市之事;四是所为之事只能是有利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人类进步的,决不做反人类、反社会、损害环境、阻碍进步的事;五是所为之事必须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有益于邻里团结的、有益于家庭和睦的,决不做有害健康、破坏团结、损害家庭和睦的事;六是所为之事必须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不做违法、违德、违纪、违规之事。重提这“六为”“六不为”好像是多余的事,作为一个离退休了的老同志,难道还不知道这些属于社会常识和小儿科的事吗?其实不然,因为离退休了,组织的约束少了,领导的关心少了,部下和群众的监督少了,而且昔日的一些影响还在,一些潜在的权力和能量还在,如果不加强自我修炼和自我约束,是有可能为所不当为的事的。那样做的结果是晚节不保、遗臭万年,岂不遗憾终身?

当然,老年人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部分,政府、社会、所有在职人员、也包括家人,不能视老年人为负担,嫌老年人碍手碍脚;更不能认为已经离退休了,就不要再干社会上的事了,只配在家烧饭带孩子。

老有所为,是老同志的精神风骨。如果离退休后无所事事,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健康而健康,少了一份精神寄托,少了一份终极关怀,既不利于长寿,也不利于健康,更无益于社会。所以,我认为老有所为的核心是:胸中有理想,重德行节操;手脑勤耕作,追求有目标;思想不停滞,精神永不老。因而,离退休工作的关键是,使老同志的老有所为:为所当为,为所能为,为有所乐,为有所益。这才是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的重心。

[1]西塞罗.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白话四书[M].杨伯峻,译.长沙:岳麓书社,1989.

[3]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A].毛主席手书选集[C].延安:延安毛泽东故居印售,1967.

[4](魏)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汪培伦.马克思箴言[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老同志美德工作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不工作,爽飞了?
助人为乐是美德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选工作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
空军各干休所重视组织老同志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