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仙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四川 邛崃 61150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情”的问题。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到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使人们健康生活、调适心情、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应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春风化雨的感染,理想与信仰的燃烧,能给人一种精神的力量。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感打开学生的心扉。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感情教育。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夏丏尊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诚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情感教育以爱为支撑。这种爱要有近乎天然的本能,要富有人情味,要有仁慈宽容的博大胸怀。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教师要想做到让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就必须首先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先和学生做朋友,陪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和学生相处时,我常常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员,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当他们在我面前发牢骚时,我并不急于以一个成年人的立场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与幼稚,而是耐心地倾听,让他们把话说完,并以他们的立场发表意见,共同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不如意。再谈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看到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学生发现我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很愿意和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或烦恼。有了这样的情感交流,我和学生自然成了朋友。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师最好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主体,尊重他,平等对待他,不要一味灌输,要在对话中实现师生教育,提倡兼容并包。语文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可以倾诉和交谈的朋友,可以利用随笔、日记建立与学生沟通联系的桥梁,在学生心灵深处培植民主化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语文学习的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语文的愿望,热情地投入读、思、说、写,首要的是教师能否情动于中,沉浸于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之中,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俄罗斯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就是‘感情的传染’。”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理性的光辉,形象的光彩,语言的魅力,娱目、悦耳、激情、励志,融入生命血脉,怎么可能不出现个性化的体验?教学时怎可能不激情洋溢?《我与地坛》就是一篇很有深度且充满内在激情的文章。作者史铁生是我很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字,可以说是对母爱和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对同学们热爱生命,感受母爱会有无限启迪。在讲授课文前,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的经历,他的《好运设计》,印发资料《秋天里的怀念》,让同学们怀着敬意走进作者最真实的心灵世界,走进曾慰藉作者的精神家园地坛: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我提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在遭受命运打击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与地坛》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严肃的思考。有学生在文章中写道:“通过阅读《我与地坛》,忽然发现我其实是个‘富翁’呀!拥有健康的身体,能享受每天升起的太阳,这是最大的财富了……当你享受阳光的温柔抚摸,当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当你看到碧草蓝天,看到来去匆匆的人们,难道不为自己拥有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感到幸福?难道不为拥有这最大的财富而感谢上天的恩赐?感谢上天给了我眼睛,让我去观察这个世界。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让我感到自然的博大;花开花落,鸟停鸟翔,让我体味自由生命的价值;陌生人的真诚,朋友的理解,还有家人的关爱,都使我充满激情地活下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既有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的现实意义,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一课。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是母爱的主题,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在此,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学生们用心品读,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叙述与议论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爱最至切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儿子想着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作者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我也动情地说:“从清晨到白昼、傍晚直到黑暗,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件事: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来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来找我吗?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强与羞涩?假如此时母亲正在寻找,作者会有如何表现?”有的同学已是泪光盈盈,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作者定会大声地喊:‘我在这里!’”带领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就如在熙熙攘攘追求个人利禄的时尚风气下,把爱撒播到学生心中,犹如甘霖洒到禾苗上,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青少年学生学写作,应该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感悟,择善而从,追求健康、高尚的情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不仅是写文的问题,而且是育人的问题,其中融合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从不同方位、多种渠道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健康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章都是极好的道德、情操、伦理、人格的教材。人的智慧、学识、品性多取自语文,注意挖掘,可一举多得。珍惜课内的作文前指导,比如讲述文人用笔的逸事,给予学生激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尤其不能忽视学生作文中的鲜活材料,它们对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借鉴作用和激励作用,有时远远超过佳作本身的价值。要用精细的目光发现学生作文中些微的变化,不显眼的进步,要重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热情,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得作者心里热乎乎,听者心里很羡慕,师生感情和谐融洽。带领学生评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难忘那一次作文课,评讲本班一篇优秀习作《目光》。预备铃响,我和同学们一起吟唱张也演唱的《人间第一情》:“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深情的歌声在课堂回荡,父母的亲情萦绕心头。我接着请一位同学诵读《鞋》。那是一篇叙事散文,小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读到高潮部分,我明显感到朗读者的声音在颤抖,教室里很静。寂静中,那哽咽而抑扬的朗读声使每一个人心灵颤抖。最后朗读者已是声泪俱下,教室传出抽泣声。我眼里也储满泪水,不敢抬头,缓缓而动情地说:“同学们,多美的文章,多好的同学!感谢小作者谢兰,也感谢为我们朗读的何玲同学。他们是在向我们解读那支歌,‘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我也要感谢大家!有这样好的学生,我应该奉献我的爱心,奉献我的敬重!”寂静的教室里忽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如此春风化雨,持之以恒地滴灌,学生就会写出没有污染的“绿色作文”,出自天然的“本色作文”,有棱有角有骨力的“加钙作文”。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并寓德育于情感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浸润在语文教育浓浓的情感之中,成为人格健康高尚的人。
[1] 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2] 于漪.今天怎样教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