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林雪芝
(辽宁科技大学 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的常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转变,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雷锋常态化要求的提出,高校和全社会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50年前中国人的精神偶像雷锋,到今天拥有百万微博粉丝的“当代雷锋”郭明义,高校如何在多元化的新时代引导“90后大学生”实现学雷锋的常态化?为此,本文在广泛调研、亲历总结的基础上,以辽宁科技大学为样本,对高校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学生中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在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新分析,希望为推进学雷锋常态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新思路。
1.1统一思想,更新理念,确立对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正确领导。
作为高校的常项工作,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工作通常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学生处统筹设计,由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具体部署和实施。在辽宁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把育人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统一于服务社会,统一于服务民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在学生“励志、立德、利生、力行”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在学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将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纳入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文明离校,将学雷锋和志愿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精心安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将包括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两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的学校成员,包括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的社会人士,家庭成员,以及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纳入“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实现全员育人;利用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学生综合测评与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网络新媒体的宣传等各种教育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固化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1.2营造氛围,扩大影响,依托地缘优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与郭明义的众多相同经历中重要的一段莫过于在鞍山工作的经历,而科大正坐落在美丽的千山脚下;1958年雷锋来鞍工作,同年科大的前身鞍山钢铁学院成立本科学院;近20年中郭明义累计捐款12万多元,资助180多名特困儿童,无偿献血累计6万毫升……而这20年,科大完成了从学院到大学、两次更名的突飞猛进。科大与两代“雷锋”的近距离、同成长营造了不需刻意的学雷锋的氛围,优越的地缘优势也使科大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学习郭明义活动的高校。
科大是在落实辽宁省“千名先进模范进大学校园”时,邀请郭明义走进科大的。早在2010年7月,各大媒体报道郭明义之前,科大师生通过报告会已经熟知郭明义的事迹;率先成立“郭明义班”、“郭明义爱心支队”,积极组织参加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无偿献血、救助患病同学、为农民工子弟义务补课、到郊区小学支教、为贫困学生募集衣物和善款等。据不完全统计,全校累计献血已超过30万毫升,捐助患病学生20多万元,一大批学生包括身患白血病、被爱心团队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的殷懿同学,都在捐献遗体器官协议书上签了字。科大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进一步宣传了雷锋精神,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1.3培树身边的好榜样,打造可亲可近的道德参照。
“90后”几乎是“个性”的代名词,他们是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拥有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会轻易接受“口号式”的宣传、“唱高调”的学习榜样,却会被网络上出现的“最美妈妈”、“暴走妈妈”、“最美教师”所感动。因为这些身为普通人的“草根英雄”们更真实、更有人情味儿、更贴近生活。因此,科大向大学生展现的是一个可亲可近的郭明义,培树了一批大学生身边的“好榜样”。
三年来,科大爱心支队多次到郭明义工作的矿山体验生活、参加劳动,多次参与郭明义组织的爱心行动和公益活动,接受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的捐助,成为他们微博的粉丝,观看电影和话剧《郭明义》。大学生们通过亲身体会和亲眼所见,看到的是一个可亲可近、有血有肉、率真善良的“普通人”,都亲切地叫这个“普通人”“郭叔叔”。科大还涌现出一批“小郭明义”,刘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身为特困生的刘睿被戏称为“裸捐弟”,这个“郭明义式的大学生”是科大“大学生道德楷模”之一。从2008年起科大每年都评选大学生道德楷模,从宿舍、班级、系部、学院再到学校层层推荐,这种“从群众中来”“自下而上”的推荐办法使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熟知的“好榜样”;网络海选评选出十个杰出代表,这种“到群众中去”“自上而下”的评选办法不仅仅体现公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广泛的宣传和学习的氛围。
高校社团作为因共同的志趣爱好而结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所高校都有50个左右社团,至少60%的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90%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其中公益服务类社团占10%左右。科大爱心支队名叫“暖风”,取义奉献爱心、传播温暖。不到两年时间,爱心队员就从最初的30多名增加到近800名。而在科大,这样的组织还有很多。农民之子——三农发展促进会的一份农村调研报告在2007年得到原辽宁省省长张文岳的批示;民生之窗社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东北区支农经验交流会;由特困生组成感恩助学协会,会员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一边自立自强,一边以义工和捐助等形式组织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学校通过星级社团、优秀社团活动、优秀社团人等评选活动,对这些社团给予肯定,通过社团风采展、校园新闻网、微博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宣传。如今,这些社团都是学校的明星社团。
1.4追求项目化品牌化,杜绝形式主义,将学雷锋进行到底。
学雷锋活动常被评论为“三月来、四月走”,相比之下,志愿服务具有明确的服务目的和对象和项目化、品牌化的优势。科大将二者优势互补,挖掘新载体。
“一元钱银行”爱心基金项目在科大已经有七年的历史了,每人每年一元钱,自愿捐献,汇涓成河,去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元钱银行”目前共募集15万余元,资助10余贫困学生成功战胜病魔,资助金额总计近10万元。这个“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基金汇集小爱,奉献大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赠与的幸福、助人的快乐。
2011年,科大各二级学院团委与市区辖内街道团工委结对,开展以“青春激荡十二五、区校携手促和谐”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教育陪护农民工及贫困家庭子女、爱心捐赠、慰问空巢及孤寡老人、建设社区广场文化、大学生牵手小学生等。这是学校共青团将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巧妙结合,变“学雷锋活动月”为“服务社区年”,架起了长期持续学雷锋的桥梁。全年活动被当地媒体报道十余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8年科大成立了鞍山志愿者协会辽宁科技大学分会。分会定期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细化志愿服务类别,创新服务项目;扩大志愿者队伍,拓展志愿服务影响领域。五年来,发展会员2000余人,组织“地球一小时”、“情系玉树、共渡难关”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约50000人次参与;圆满完成包括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ACM/ICPC中国东北地区竞赛等大型赛事的志愿者服务约600项,年人均志愿服务活动时间48小时以上,形成了稳定的“48小时服务机制”。
还有结合纪念日、社会重大事件、专业特点、社会实践设计及各种志愿活动,通过微博、博客、人人网等新载体建立网上学雷锋互动区等有益尝试,力争做到品牌化、高效化、有序化,雷锋文化和志愿者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让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真实地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对高校育人作用研究已有很多的论述,诸如: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奉献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责任意识与爱业敬业精神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笔者力争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新探讨。
2.1通过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的实践,矫正大学生的幸福观。
在大学中,不乏逃离现实、沉迷虚拟世界的“网游族”;穿名牌、追时尚的“拜金族”;看韩剧、谈恋爱的“享乐族”;不上课、不学习的“无聊族”。究其根本,实际上都是精神没有寄托、生活没有目标的“空虚族”。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无疑,上述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引发的社会性动机出现了偏差。
通过“学校要求”的软措施和“年度评优”的硬指标,将“空虚族”吸引到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中来,利用社会趋同效应(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对“空虚族”进行幸福观的矫正。另外,通过高校在学雷锋常态化上的宣传和实践,利用从众心理(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在意见和行为上保持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致的现象),引导“空虚族”从顺从、服从到最后发自内心的接纳,从而树立“助人使人快乐,奉献使人幸福”的郭明义式幸福观。
2.2通过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的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高校,特别是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偏颇。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其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强调的是良知、责任感,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原动力。在鞍山,“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唱响,发展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文精神的核心。
对于高校,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应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应该更多地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升华。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绽放异彩。高校应该抓住中共中央提出的推进学雷锋常态化这个契机,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充分体会“雷锋精神”的内涵,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思想的高度促进大学生们对高修养、高素质、高质量人生的追求。另外,通过实践亦能暴露人文素养的不足,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作用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张凤莲.论郭明义的幸福观及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
[2]徐志坚.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1(6):18-20.
[3]阚枫.中国推进学雷锋常态化学者称应创新方式[OL].中国新闻网,2012-3-5.访问路径: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3-05/3719151.shtml.
[4]毕玉才,刘勇.这个学校人人都爱学郭明义[N].光明日报,2012-7-13(9).
[5]陈尧,席东欣.爱心面对面,真情永存在——浅论高校志愿者行动的推进、凸显及校园文化构建.科技创新导报,2011(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