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其思想精髓就是要用自主教育的观念统领教学,使教学的过程体现完整性、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据此出发,对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所有观念、方法及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造。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继承与发展”应是题中之义,既要继承小学好的传统,加强朗读,关注学生,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基础训练,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等,又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与要求,有所发展、深化、拓展,如在小学注重语言感受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的理解鉴赏训练,加强语文知识的辅助作用等。这应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割断,也不是重复。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小学是“交”,中学是“接”,这一交一接,大有学问,怎么交怎么接,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应当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因而加剧了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一部分学生学习中离开教师就束手无策等种种问题。下面,笔者就具体介绍解决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主要策略。
教学观念,是一种教学的目的性动机和追求,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层次和效率。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而言,教学观念就是他们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知识价值、学生本性的最根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看法。经验证明,要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就要先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代之以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念一旦被掌握,就必然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1)总的教学观。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以下一些观念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力得以发展;
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当好学习的主人;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树立终身教育观,语文能为终身受教育打好必要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观,重视培养人的基本素质。
(2)从新型的“格式塔”理论的角度,加以认识。
“格式塔”心理学坚持用整体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的学习,力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要从新型的“格式塔”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加以认识,变小学、初中的各自独立的语文教学为自觉的统一体。小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基础,是近期目标;大而言之,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从完形的角度认识语文,在意念中要抛弃小学和初中的概念,使九年的学习内容成为完美统一的整体,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实现义务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力求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初中教师对于小学语文的基础,还是要再弄清楚。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前三个学段上,不一定能在每个学段结束后都能达标,缺陷累积到第四学段,学生个体的差异势必十分明显。因此,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知识面、能力结构、情感水平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从而了解传过来的“棒”的特点。这样,才能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
(3)教师教学观念衔接应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衔接,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执行的语文教学纲领;其二,《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成为沟通的重要内容;其三,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其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操作系统,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内容和方式等,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彻底打破“不相往来”的局面,实现教学观念的融通。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教学使用的课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凭借课本;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也要凭借课本。一套理想的教科书不但科学地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步骤,而且合理地规范了教和学的方法。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把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小学、初中教师应从宏观入手,把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从时间纵轴上认清某些知识点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要求。
在处理教材时,小学语文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对方年级段的教材拓展,即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向中学教材前向拓展,中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向小学教材后向拓展,加强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形成一个缓冲带,以达到过渡的目的。
在处理教材时,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 《语文补充读物》,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内,课堂上能联系课文内容,进行阅读补充。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时,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材,适当增加课堂阅读量。如六上《长江之歌》一课时,结合《小学语文补充阅读第11卷》第一单元《黄河颂》、《七子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相关诗歌,在反复吟咏中,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自编衔接教材,为六年级的学生向初中过渡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教材要体现衔接性,立足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系统回顾,帮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眼于小学与初中两阶段的语文课程特点,将初中阶段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能力、方法提前引入同学们的视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在一起,为初中的语文学习打好底色。另外,编写衔接教材也极其必要,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训练,对于听说读写上作好衔接是很有好处的。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方法自然应有所不同。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小学中高阶段的语文老师在充分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简化教学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构建有效课堂。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研读小学段目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实现教学过渡的“无痕”。
(1)教学要求的衔接
①识字写字。
课标要求:小学六年要掌握2500-3000个汉字。初中累计认识常用字3000-3500个。小学与中学,每个环节环环相扣。
②背诵。
一个人13岁以前,即小学初中阶段,最大特点是记忆好,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知识。《课标》要求,小学六年要背诵诗文160篇,初中三年背诵80篇古诗文,合计240篇。这里除了教育部给我们提供120篇古诗文外,其余120篇将由中小学老师来共同补充、推荐。
③课外阅读。
我国《课标》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145万字以上,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260万字。课外阅读要有目的、有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材料除教育部推荐中小学阅读篇目之外,由中小学老师从文学、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选择、推荐阅读材料。
(2)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高段的教学目标是初中教学的跳板,初中的教学目标既是初中教学的桃子,又是高中教学的跳板。就小学教学而言,应用恰当的方法教学生跳一跳,摘下挂在初中知识树上的桃子。因此,小高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以下的几个转变:
①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只属于启蒙阶段,要以朗读品味促积累、以背诵促积累、以听记促积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使其运转、巩固,形成语感。良好的语感不仅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而且将为学生顺利学习语文提供保证。
②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要逐步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可针对文体特点,总结规律,把握方法,举一反三,学习迁移。如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写景状物、伏笔照应、推敲文字等,使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一般特点。教学设计上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其教学深度上的差距、有的放矢地在教学课文的同时,渗透初中语文的相关知识,并初步让他们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到初中后,学生就不会感到语文学习是无处下手的,反而觉得语文学习是轻松自如,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③由分析型向探究型过渡
满堂灌、满堂问都是语文教学的误区。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设计问域较广、答距较长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的内容、思想、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师可将“古诗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何长久地凝视?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敬重”等问题统整为“为何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孤帆一片”的主问题,带领学生体会他俩的深厚友情。
④由仿写型向自写型过渡
在小学阶段,从读学写,仿写训练比较多,这在指导习作的初级阶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高年级,在继续训练写实作文的基础上,应逐步由“仿写”向“创新”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⑤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要把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除了以课文为基点,开展广泛的阅读,形成以点带面的知识串联式学习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五年级重在激趣、养习、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六年级重在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初一年级就可以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来实现平稳的过渡。
(3)学习方法的衔接
①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从学语文的四个方面:听、说、读、写,以及学语文的三个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来培养学语文的习惯。
②学习方法的衔接
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要求学生具有一套独立的学习方法相匹配。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落实学习中的八个环节,即八会:(1)会计划,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2)会预习,能划出重点,提出疑问;(3)会听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和记住重点;(4)会复习,课后能温故知新。 (5)会作业,能自觉独立完成作业。(6)会释疑,能自主或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7)会小结,能整理笔记,系统知识。 (8)会课外学习,丰富知识面,即对怎样识字写字,怎样阅读,怎样写作,怎样口语交际等学法要有大致的了解。
(4)语文教学衔接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语文是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享受人文熏陶的精神乐园。无论是哪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我们都不能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新课标语)。语文学习不只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更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要根本解决衔接问题,就必须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对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完整、系统评价的机制。目前,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发展性评价统一结合起来研究的机构还没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基本上是把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发展性评价割裂开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这个问题都仍处于盲目和困惑中。如何建立既有利于不同学段内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又有利于不同学段之间学生语文素养衔接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中小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试从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语文学业评价、语文考试改革三方面提出构建合理的语文教学衔接评价机制的建议,以期为课题的实施与解决提供保证。
(1)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小学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学生是否对语文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等等,这些方面将为学生后续学习起到重要作用。②教学过程教师能否根据本级段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调动旧知,延伸拓展,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是否注重学法、习惯指导,是否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思维的发展。③因材施教教学中是否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④学生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教师一般对此感到不舒服,他们大多对学生能准确地评判教师活动的能力缺乏信心。[1]
(2)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凡是与语文学习活动有关的所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行为因素及一些直接的环境因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把评价指标确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评价既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又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判断。另外,还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它体现了“学习是个过程,学习评价也应有过程评价”的思想。[2]
(3)语文考试的改革
小学高年级试卷从命题中可适当借鉴初一考试题型,同时要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一学生入学后,新学期刚开始,初一语文教师先不要急于上新课,应先对学生的年龄、家庭、兴趣,以及在校的表现作详细的了解,并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语文基础能力进行调查摸底。通过以上这些检测,教师基本可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期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学的内容,又要兼顾小学学过的内容。
[1]单志艳,孟庆茂等著.中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结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40-43.
[2]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