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蓓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也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综观近几年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观点陈杂、实践方式多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补充、修正或否定中曲折地前行。”[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最终难以付诸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建构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实践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故笔者拟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三点,分而阐之: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当然各有自己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教师、学生)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而言,从横向关系来看,阅读教学的要素分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要素之外以及文本和环境的客观要素,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承当以下几个角色: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通常指狭义的教材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并非只能拘囿于静态的教材文本,只要以教材为主线,跳出以本为本的狭隘观念,教材之外的动态生活文本也可信手拈来。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阅读主题介入这种活动时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为: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为例,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原则。首先,从语文阅读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其次,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所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页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两种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并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乡、县、市三所不同等级的学校,共发教师问卷78份,收取有效问卷75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取有效问卷293份(每个学校100份,分别从学校的三个年级的不同班级随机选的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如下:从教师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年读书量不高,第1题答案A占73%,答案D只有2%;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偏低,第4题答案A还占有23%,第5题答案A占有56%,可见科研的目的比较功利。从教师卷的6至10题与学生卷一的11至20题的答案对比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疏于指导,只是停留在考试层面。从教师卷的12至21题与学生卷二的4至12题的答案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陈旧。而且在两处对比中,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发面还有出入。从学生卷一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初中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来源偏窄、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上还有很多障碍。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偏差,既有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又有实践操作的误差。
第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笔者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结合了听取的随堂课、公开课、部分教师备课笔记的情况,以及自己本身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分析。1.学生阅读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唯书本,使学生阅读兴趣的锐减;唯分数,使学生阅读目的变得功利化;想读,没有时间读;想读,没有条件读;想读,没有能力读。2.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及认知需求,强调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真实、有效性,教学中出现了“泛自由”现象;文本单一,教案牵引,使阅读课堂教学处于封闭状态;评价手段过于单一,难以体现成长性。
层次性策略以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为旨归,以各个层次的阶段性目标为导向,以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从而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过程的层次操作。下面将详细阐述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策略的具体实施,并以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例证这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具体两点: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层次说;2.阅读心理学理论。以第2点为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构成的,其中诸如“阅读想象”,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而进行再造想象,是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在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别人想象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活动“再造”出来的。
第二,层次性策略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1.以兴趣阅读到达学生的认知层次,实现初级目标;2.审美阅读到达学生的鉴赏层次,实现中级目标;3.以反思阅读达到学生的研究层次,实现终极目标。综上,以目标为引领的层次性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师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内容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凸现新课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语文阅读教学环节。
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就是学生身心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以自身的主体经验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下文将在阐述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阐述策略的具体实施,并用优秀的教学案例来辅证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体验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有生命哲学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两点。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例,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阅读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摆脱被动境地,自觉地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体验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品读文本,唤醒体验;2.融入情境,还原体验;3.观照自我,升华体验。以第2点为例,由于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而实现体验的还原。具体如下:首先是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师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用这两个来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作对比,即体现了“直观情境”中的“物象直观”。其次是想象情境,指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围绕大纲要求,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其主要做法是: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如教《阿里山纪行》一文中,某教师为了符合文本中山野情趣,特选择了一段竹笛独奏《苗岭的早晨》。丝竹悠悠,意味无穷。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笛声,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仿佛已经走进了幽深,宁静,清凉,神奇的阿里山。
本文中阐述的开放性策略是立于教学时空的拓展上,建立宽松、平等的阅读环境;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
第一,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开放性策略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点理论为依据而实施的,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自足的开放性、独创性的阅读过程中。因此它倡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作者退居幕后,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退居幕后。最后它还鲜明地指出:课堂阅读的主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
第二,开放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突破学科壁垒,回归真实生活;2.创新预设形态,留足生成空间;3.开放教学形式,建立互动课堂;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文本范围。以第4点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的文本教学,而是要以教材为凭借和载体,开发和拓展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体系。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经典名著课程,其次是民俗文化课程;最后是综合实践课程。
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对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完全理解,评价体系制度建立不够全面,整体阅读环境的不够优越,使得策略不能够完全实施。所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得以实行,必须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保障:
第一,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教师是阅读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其成长过程对于教学成败至关重要。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文化自觉,指的是教师要有自主专业成长的意识,要加强知识储备,如阅读内容需广泛,阅读思想需厚重,阅读方式需多样。2.互助合作,指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和合作,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助合作,诸如语文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同其他学科间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师徒合作,教学相长等具体活动。3.反思实践。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反思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记课后记,随时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收集学生评教信息,加强教与学的相互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充实、完善,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的展示与竞争中锻炼、检验自己,以此促进反思;他山之石,为我功玉。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教学,每个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
第二,建构多维的师生评价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才能为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有多元评价主体、交互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内容。以“多元评价主体”为例,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学生的互评,互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做出的互相评价;最后对教师的评价主体也不应该只是学校的领导。学生、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体现多元化。
第三,建立一体化的阅读大环境。阅读的环境从大范围上来讲,主要包括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学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及传媒、家庭中的家长、学校中的教师。阅读环境的一体化是指这三者要联手为学生们的阅读创设一个适宜于创造发展宽松环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5加2大于7的效果。具体如下:1.健康的社会阅读环境;2.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3.人文的学校阅读环境。以“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而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其次家长要做读书的爱好者;最后有经济条件的家长要为孩子多买书。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前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教学及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目标引领的层次性策略、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时空拓展的开放性策略。并明确提出了以上三个策略实施的保障: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建构多维的评价体系及建立一体化的阅读环境,力求通过教和学方式的一些转变,实现师生更好地发展。
[1] 王云峰.近20年内地阅读能力研究与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