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2012-08-15 00:42姚赛男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选材文章作文

姚赛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高中语文教学涉及面广,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在新高考中,江苏卷作文赋分在高考试卷中比分提升了10分,占到70分。作文之于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作文教学四步骤”为例,初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一、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诉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改,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思维写作。

联想与想象是由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想到另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指作者调动生活积累,发挥意识活力,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思维方法。著名作家郁达夫有句名言:“一粒沙砾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砾”与“世界”,“半瓣花”与“人情”之间有某种相互关联,所以通过联想从“一粒沙砾”看世间万象,在“半瓣花”诉说人情百态。钱钟书先生在谈及中国诗与中国画时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这也是运用了联想想象思维,而中学生写作,可以说没有联想也就没有作文,差别只在于联想想象能力有无或高低上。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谈及联想想象时描绘说:“寄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联想之于文章的重要意义。联想能使文章文采斐然,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能显文章构思独特。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创新的意识。从身边各行各业富有创新意识并取得成就的人和事谈起,再结合文学史典型实例,结合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是否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讨论,比较创新与因袭的优劣,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树立作文需创新的意识,激发写作创新的强烈欲望。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写作实例,真切感知到一味模仿、不求创新是作文的死胡同,只有做到“我手写我心”,主动突破固定思维,积极创新方能走出一条作文成功之路。其次,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作文而言,一个话题,一则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性审读,这就是发散性思维,也能体现思维的创新特点。再次,尽可能实施开放性作文。从具体训练来说,一题多作,一材多角度,多材一文,一题反复作,课堂作文和投稿参赛组合式作文,不限字数、不限文体的自由作文,围绕一项活动进行一个学期的系列作文,都不失为较好的训练形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想象创新能力,联想创新能力,求异创新能力,超常组合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推测创新能力,等等。最后,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初作时所萌生的创新思维并非十分完美,或幼稚或偏激或逆反,这时就特别需要师长的引导与保护,千万不可让破土而出的新芽夭折。

(三)鼓励自主、自由写作,学会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韩愈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作文只要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就可以让他自由表达,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只有确立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才有期望“有创意表达”的出现,也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举隅

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蔡明老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作文教学法基础上提炼出——作文教学四步骤,所谓“作文教学四步骤”就是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近年来的反馈表明“作文教学四步骤”收效较好。下面将结合课堂教学,着重论述“作文教学四步骤”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初作。初作之时,要鼓励同学在话题范围内自由为文,以“放”为主,放胆、放手、放形式、放内容、放构思——实现《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自由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的要求。

(二)互批。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个性要求,其中明确: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要求既可以凭借自己的语感,又借助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比较理性地审视他人习作和反思自己的文章,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人或自己修改。其中独立修改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只有自己能独立修改,养成了多写多改的良好习惯,才谈得上“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也才能享受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的乐趣。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这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互批作文的实践,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和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改之,不待教师改”的目的。

当然互批作文不是放任自由,随意批改。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要求与处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就分三步进行:

1.初步感知习作。感知理解习作是批改作文的前提,读不懂所批的文章,对文章的段意、构思、主旨等都理解把握不了,要对文章进行鉴别、评判,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指导学生首先对习作进行阅读分析,从整体上初步把握原文的大意,为深入把握和评价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做以下要求:本文的大意是什么、要旨是什么;看看初读文章,作者写作的态度怎样;初步发现并勾画出错别字、病句。

2.阅读鉴赏。理解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理解的继续和深入。互批的第二步就应该依据习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鉴别评价工作。品评成功之处,体味妙处所在;批评瑕疵之点,诊断症结之源。教师在这之前不仅要先做好鉴赏示范,还要讲清批语的原则,力求做到评语的针对性、思考性、实用性、激励性的有机结合。

3.求索创新。一般来说学生批改能点出文章的优劣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似乎可以不用再做要求了。但是互批作文不能满足于感知与鉴赏,还必须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次求索创新,扬优弃劣、取长补短,帮助这位同学寻求写好这篇文章或这一类文章的最佳方案。

(三)反批。反批就是针对已经批改过的作文,依据改笔、批语及原文重新批改反驳,旨在引起争辩,于无疑处生疑,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对学生的互批作文,要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气质性格因人而异,思想修养高低不一,批改时也带着批改者本身的个人认识和特点,或片面,或有讹,或有疑。组织学生进行反批,正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弥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反批作文,引起争议,无疑适合中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强、兴趣浓厚等心理特点,有利于破坏思维的定式,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符合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矛盾冲突中得到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相信学生通过思考,同样能辨别好差优劣。

在彼此的争论中不能协调,求助于教师时,让他们分别在同学面前阐述他们的观点,同学认为都有道理,但批改同学要做到鼓励为主,不要以自己的作文风格强加给别人,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重作。重作是“作文教学四步骤”中关键的一步。所谓重作,是指根据原习作训练的目的、要求,对局部,或整篇,或一类文章进行取长补短、完善创新的思维过程,达到既写出好文,又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能力的目的。

梁启超在《作文法》中指出,作文“做一次必将一种文体做通,下次再做一种文体”。而事实上学生真正能一次作佳的不多,绝大数的同学都需要不同程度修改,学生可以综合教师、同学的不同修改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而只有在自己的修改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掌握为文的方法技巧,下次作文的起点就不同于初次作文。但是每一次作文完成互批、反批后,要集中时间段,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对重作作文进行集体的指导,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意识到一类文章的写法、注意点,这样重作才有意义。

笔者在进行了一次记叙文训练后,发现同学的选材大多平凡,语言平实,由此联想到让每位同学选材都与众不同是多么困难,况且与选材相比,文章本身的语言功底、谋篇布局、材料剪裁更为重要。选材平凡的文章也能写得不一般,许多作文都选材于日常生活,但是写得有滋有味。有鉴于此,笔者作了以下的一次讲评:

点石成金、妙笔生花

——如何升格选材平凡的文章

一篇文章优秀与否,与许多因素有关,诸如选材、语言、主题、谋篇布局等。就选材而言,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就如给文章输入新鲜血液一般,令人耳目一新,且使主旨表达更鲜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最大资源库,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均可以用这些平凡的材料来演绎,例如“凤头、猪肚、豹尾”,学习生涯中期待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或是一个充实的过程,或是一个有力的结尾;“人在路上”,人走在求学之路上;“怀想天空”,怀想那一片奋斗的天空。这些平凡材料的选择是考生下笔构思时的第一选择,所以在高考中选材雷同的很多,以致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平平淡淡,没有亮点,作文分数打不高。然而每年在高分作文中也发现很多同学能点石成金、妙笔生花,把选材平凡的文章写得真诚、感人、酣畅淋漓。那么,使选材平凡的文章熠熠生辉的诀窍有哪些呢?

1.用心换换角度

作文时,中学生很难摆脱自我,总是从自我角度、从自己的立场去揣摩父母、师长、朋友的想法、感情,很少换换角度、立场,另辟蹊径。假如从父母的角度叙述抒发被儿女疏远、冷落、自己的关爱不被理解的心理;或是从师长的角度写写被学生拥护、信任或是被欺骗、伤害的感觉,或许作文将是另一洞天。

2.努力放大细节

如何让读者对你所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愿意回头品读?一个关键的技巧就是写好细节,放慢写作速度,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充分调动全身的每一个感官,去感知。

3.讲究剪裁功夫

材料选定后,不能絮絮叨叨,不问主次一一道出。依据主题,依据材料的闪光点,进行材料的删减,减去枝枝叶叶,边边角角,凸现材料的感人点,这就是剪裁功夫。

4.运用写作技巧

通篇采用修辞手法,会使你的文章显得匠心独运,例如比喻,生动形象;对比反衬,凸现一方;呼告,便于抒情,等等。文章还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象征、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5.寻找点睛之笔

一篇文章可以出彩的地方有很多,但点睛之笔却是判断文章是否切题,主旨是否升华的关键,有一个好的哲理性的结尾会让人回味无穷,颔首不已。例如在以“借口”为话题的一篇学生作文中,全文选材于父女之间的借口,结尾是这样的:“儿女的借口总是用来伤害父母,而父母的借口总是用来更好地呵护儿女。”这段文字升华了主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作文教学四步骤”的理论支撑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教学四步骤”源于实践,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要求,同时又有写作教学对话理论的支撑。写作教学对话理论认为,对话的实质是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达到建构和分享意义的目的;写作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是作者与生活(写作客体)、自我(写作主体)、文章(写作载体)、师生(写作受体)等多元对象进行信息互补、意义共建的多重动态对话过程;在多重对话过程中,作者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与生活、文章、自我以及实在和潜在的读者交流,从而拓展认知范围和方式,改善写作行为,提高写作质量。“作文教学四步骤”中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就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它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对话机制,使得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和写作载体进行更充分的互动,通过多元性、多向度的交流,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碰撞和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增删、整合、悬置、修正等将思维引向深入,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从而使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更为合适。[3]

反观实际,受应试教育和自身观念等因素制约,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对学生写作成品的终端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写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命题—作文—批改—讲评”成为常态模式,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对话意识和能力培养,忽视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所要表现的生活世界和自我及读者进行深度对话,致使学生思路狭窄或阻塞,不能从各种关系中开掘写作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写作潜能。虽然有以评改方式进行的反馈,但批改和讲评毕竟是在完成文章后进行的,对大部分缺乏修改意识和习惯的学生来说,写作行为已经终结,教师的反馈常常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应该将修改视作写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它是文章完成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多重对话,对定型和固化思维重新梳理修正,对成为直接现实的思想进行精细加工,使初步成形的写作成果更为完善。与此同时,在实际写作教学中,由于师生都认为写作活动已经结束,因而更容易忽视修改工作的落实。没有修改过程,也就缺失了进一步与生活、自我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原本应该与写作成品进行深度对话的作者缺位,从而失去了在修改或重写文章的行为中习得各种能力的过程。有鉴于此,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能较好地克服上述弊端。

[1][2]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19.

[3]刘晓伟.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语文建设,2007,(7-8).

猜你喜欢
选材文章作文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