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研究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工具性人文

孙 霞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选修课程的开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着新的文化内涵,建立了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教材体系,并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这些都对普通高中《唐诗宋词选读》的开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课程要求

只有深入领会《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课程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展开教学与学习。

1.定位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查通过,其编写意图是: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其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优劣、判高下。

2.文本特点

首先表现为经纬交错,逐层推进。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从北宋到南宋,以时间为“经”。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从联想到诗眼词眼,以鉴赏为“纬”。其次,《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最后,《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3.教学指导思想

(1)坚持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有先进的理念都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进入到鉴赏的层面。一些“规矩”是需要学生接受的,如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灵、能够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魅力、体会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2)坚持选修课程的特点——基础性与个性化的统一。虽然必修与选修都强调学生的阅读鉴赏过程,考查重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审美能力等,但不同的是,必修更强调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选修则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评价上必修比较统一,阅读理解鉴赏、作文等都是常见模式;选修应该加入专题研究,要有个人小论文等研究成果,写作表达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依据

在领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该课程的实施依据,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避免落入教学误区。

1.“言文合一”

《唐诗宋词选修》课程面临两个误区:唐诗宋词容易误入诗词赏析的训练课;而选修课型则容易让教师泛泛而谈,误入天马行空的感性空间。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完全展现出《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工具与人文相融的魅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内涵。一是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其次要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辨证关系。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是相成相辅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和理解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大辩证关系。

再次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文化和情感”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在文化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在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中交替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最终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

2.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

首先,从文学接受看诗词选修教学的取向。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中心应让位于学生中心,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和“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坚持文学接受中的“以意逆志”原则,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人品、理解作品,从而把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联系起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到自己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结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牵强附会,能自圆其说,都应该支持其成立,肯定其“合法性”。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这种支持与肯定中获得成功的愉快,更使他的独立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的虽不深刻却是自己的认识,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其次,落实诗词选修教学,在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念铺设诗词选修教学的人文背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落实诗词选修实际教学。

三、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较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是避免错误、更好开展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选修课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实行流动班级授课制(有的叫“走班制”、“走课制”)。从现有情况来看,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指导学生选课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

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他班级或年级的老师不是很了解,只熟悉给自己上必修课的教师,选课时往往选择原来老师开设的模块。学校应该在开设选修课前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便于学生了解教师。

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实施新课程能力,很难达到既定的课程标准。较为突出的是经费不足,理科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与新课程要求有差距,教学资料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总的来说还没有条件都进行了小班化教学。所以,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因为学生的人数众多、教师的精力有限而大打折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教师的权威、职能、角色等都发生变化,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承受着更大的时间、经济、精神上的压力。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开设选修课,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课再开设选修课的做法。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选修课,还有的学校开设一个必修模块之后就开设选修模块。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应该根据地区和学校师资、教室等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采取整齐划一的上完必修上选修的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衔接问题。第二,要考虑所在地区教研活动的安排问题。

目前实验区一些学校选修课程的评价方案中,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占60-80%),一是形成性评价(占20—40%)。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思考。第一,关于形成性评价折合成分数的问题。第二,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烦琐化问题。第三,高中语文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使评价目的、内容、途径和手段一致,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进行评价。第四,形成性评价力求简洁、便于操作,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此外还面临着将选修课开设成必修课的尴尬。有些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根据高中语文五个选修系列设计一定数量的试题,要求学生选做其中的几道题(如一个系列出3道题,一共15道题,选择其中的5道题回答)。由于要求选做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两个系列所覆盖的试题数,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就只开设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系列的选修课。这样的做法当然便于管理和教研,学校也不必担心教学场地和师资方面的问题,学生也不用选择,教师不变、班级也不变,只要承担不同模块教学的教师轮流来上课。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暴露出了实验区高考方案的弊端和漏洞。未来的高考试卷不应该简单设计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而应该将必修和选修打通,充分体现出选修课程的基础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淡化了知识、技能的存在,提高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出现了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段都在热情洋溢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可是至今没有一项研究能够证实这此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普遍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教学及其质量不免让人担忧。此外评价进展迟缓、过于形式主义也是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四、教师主体意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传授知识呢?这就需要有目的的增强其主体意识。

1.教学准备意识

(1)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备教学内容。这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3)备自己。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4)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的调控意识

教学内容的处理在难度上和深度上要适宜。

五、教学多元化策略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来抓住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基础积累与朗诵欣赏是不可缺少的扎实的基本功。此外还有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整合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趋向自读式教学。整合性教学注意对相同类别的作品、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诗歌鉴赏方法等进行整合,一般采用演绎法、归纳法,并列式、主次式等方法。个性化教学要引导学生涵泳、讽诵,诱导学生想象、联想,指导学生评点、批注,倡导学生个性言说。趋向自读式教学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教科书中打*的篇目,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读本《古代诗歌选读》,从精读和略读的关系角度切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从深教和浅教的关系角度切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2.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在语文工具性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坚持教师本人的评价的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适当调控教学进程。它的形式有随堂课调研抽查,活动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比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检查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可考核教师教学的阶段性效果。它的形式有考试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

3.横向与纵向的课程衔接

(1)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唐诗宋词选修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理解、鉴赏、探究的世界里,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创作,如何写出专题性、鉴赏性、研究性的小论文。

(2)自主开发和选用教材交叉使用。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应该鼓励语文教师充分借鉴、吸收这些教材的优点,特别是专业知识力一面的优点,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

(3)信息技术教育与诗词选修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另外,《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开设仍然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资源的配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兴趣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如何与现代接轨,等等。

[1]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工具性人文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