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有了新的突破。本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探讨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其次调查总结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实施现状,包括教师的实施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最后针对教师的实施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了一些反思,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理论依据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维果茨基等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关教学理念。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使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是比较成熟且有特色的。笔者拟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可分为两点:第一,这套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体系结构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也有“人与自然”的内容,“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加星号的四个专题,着眼点是语言文化,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第二,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和积累与应用四部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可分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点。以“问题探讨”为例,其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文为《安妮日记》),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3.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可分为四点: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第三,注重整合;第四,题目编排系列化。以第二点为例,苏教版教科书作业设计就很好的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如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积累与应用”栏目第二题: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这样设计的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的设计思想,不在最终的结果上做文章,把整个训练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对一学生参与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训练了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一种研究的意识。
可分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师实施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两部分阐述。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师实施现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与诸多语文界同事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学作业系统的实施情况做了一些开放式访谈,这其中包括2005年第一次使用此教材和2006年第二次使用此教材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各有一定的比例。访谈结果可分为三点:
第一,对作业中三种呈现方式的处理。这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
第二,把作业与文本教学结合起来。笔者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提示、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和学生课后复习的根据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三,完善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系。我们学校高二语文备课组制定了学生必修部分学分考核认定表。将发展性评价引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既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重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既关注到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学生学习现状分为两点:
第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前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调查。笔者制定了一份语文学习及作业情况调查表,于2005年9月(当时学生刚进高中不久,对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还不熟悉)分别向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一(3)、(4)班全体学生发表调查,其中高一(3)班为普通班,高一(4)班为实验班。从学生作业内容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现状分析和学生作业评价的现状分析三方面来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前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以第三点而言,从统计数据看,学生对作业评价的态度有以下几种:
1.标准化的题型,标准化的答案学生已有了明显反感情绪,至少有了怀疑的情绪,传统的单纯的文字形式答案本身的缺陷已暴露无遗,
2.学生对作业的处理方式渴求别人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3.学生在作业中愿意表现“个性化”,体验学习成就感要求迫切,对一般表扬性评语表现的兴趣不浓。
4.学生不希望只给予呆板笼统的“优、良、合格”评价法,作业本上红色的“×”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纯粹是普通话,丝毫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老师批改作业的评价方式产生的反感情绪较大。传统的对错或分数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劳动成果)一锤定音,尤其是对不完美、存在缺陷的作业往往是一棒子打死,对个性突出标新立异的作业往往评价成不认真、故意捣乱,这无疑不符合我们教育的初衷。
第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后学生作业学习现状调查。2007年3月,笔者再次用重新设计的调查表,对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二(6)、(8)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高二(6)班为文科普通班,高二(8)班为理科实验班。依然从学生作业内容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现状分析和学生作业评价的现状分析三方面来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后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以第三点而言,发现苏教版教科书作业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感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后的作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在以往是很不多见的,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也是很不多见的。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质上来,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语文,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分为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的思考和建议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实施的改进两大部分。
(一)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的思考和建议。主要是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的现状进行一点反思,可分为两点:
第一,教师在语文作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与多位同事的交谈,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调查,笔者发现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在内容、方式及训练量等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一)重应试训练,轻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感培养;(二)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的感受与承受能力;(三)重阅读理解分析的训练,轻对生活的关注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四)重书面形式,轻诵读与写字的训练。
第二,对教师实施作业的几种常见做法的思考及建议。教学中教师当前对于作业的仍然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五点:(1)语文作业都必须人人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2)语文作业都要求形成书面文字材料;(3)语文作业采取能够得到监控的形式;(4)语文作业主要布置辅导练习题;(5)语文作业都要求在课堂之外完成。笔者拟对此作一点思考和建议。以第(2)点“语文作业都要求形成书面文字材料”而言,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体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应。“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1]。鉴于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妨先就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科书中的安排,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实施的改进。在这里,笔者只把自己在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过程中一些个别做法做一点介绍,与其他教师较为一致的做法不一一赘述。具体可分为四点:
第一,分层性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开放”的课程文化——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只有多方面的合作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分层性作业具体的做法有: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和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三点。相信语文教师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
第二,学生自选作业课题,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此作业形式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维果茨基认为促进发展的教学是以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2]笔者在教授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时,在高二(8)班就采用了这种作业形式。具体做法如下:(1)自选课题,确定内容;(2)集体备课,相互研讨;(3)协同上课,激活课堂;(4)认真评课,总结创新。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做法,在整个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学习成果突出的合作小组。有的搜集的资料翔实又丰富,有的观点新颖,有的讲解清晰充分,有的课件制作精良。这就证明让学生走向讲堂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为今后学生学习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系统。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有以下几个评价原则:(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2)亮点评价,激励当先;(3)多向评价,共同参与;(4)多次评价,体验成功。以第四点而言,笔者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第四,实施个案举例。本个案是在笔者执教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中的《登高》一诗时形成的。采用基于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 设计如下:(1)教学目标分析;(2)预习作业;(3)教学过程;(4)作业布置;(5)素材推荐;(6)作业评价。以第六点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学生自我评价;2、学生互评:给其他小组评分,还要对本组的每一个成员评分;3、教师评价:制定评价表。本次作业共制定两个评价表:一是学生完成作业过程表现评价表;一是学生完成作业成果评价表。其中第一份表格可以用来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借助这两份表格,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比较全面而客观了。
综上所述,笔者研究总结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更着力于调查分析它的实施现状,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念新、效果好的作业并不容易开发出来,更不容易施行。首先,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要改变观念上的认识需要假以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教与学都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的。语文教学蒙上了考试的阴影,自然很难呈现美景。至于那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抽考、调考、单元小考、学年统考、各种模拟考,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望而生畏,见而生厌。学生对这样的语文学习怎有好感可言。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刚刚推行,其作业的设计确立了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这除旧布新的时刻,怎样把这些作业实施到位,取得应有的效果,还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课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2] 王成.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基础课程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