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情感教学策略探索

2012-08-15 00:42张志红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张志红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情感资源编排上的特点

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本着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立体构建的编写理念,构建了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的跨文本、综合性的块状结构。教科书进行综合立体的设计,采用板块式的组合,以专题方式呈现。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以人文精神作统领,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分别设置了20个板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情感资源的编排上有以下一些突出特点:

1.情感丰富,内容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含量丰富,内容全面,本文所列的一系列情感目标及其子目标在教材中都有大量的体现。其中关于体现爱国情(24.8%)、亲情(27.2%)、友情(36.8%)、爱心及同情心(22.4%)、批判现实 (21.6%)、自然美(29.6%)、人情美(96.4%)等目标的内容相对而言更为丰富。

2.修养道德,提升文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课文。

《纪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出色的至情文章。讲述了爱国青年为了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对反动派屠刀毫不畏惧而不惜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可歌可泣。课文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交汇,情感上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之美。

3.浓缩人生,良师益友。

教材中很多课文,不仅能多方面地反映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高中生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高中生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积累人生经验,他们极需启发帮助。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很多课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选取教材中最典型的例子加以阐述。

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中专设了爱情板块“执子之手”,选编了《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篇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作了细腻的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的一见倾心进行了动人的描写,让同学们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理性的认识:成熟动人的爱情是一种始终专一的关系。此外《雨霖铃》、《雷雨》、《边城》等课文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涉及到爱情的主题。这些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对于他们将来走进爱情婚姻生活大有益处

4.熔铸美感,陶冶性情。

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熔铸美感的文章,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很有帮助。

必修一中有这样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题目是一个带有号召意味的祈使句,意在指导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同大自然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区别,做到“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本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真爱自然的情感。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情感资源分类和分布上有待改进之处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全新的,注重了教材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成为学生培养健康成长的沃土,而不是单纯工具性或人文性的试验田,这是教材编写思想的可喜进步。但是从教材内容的情感资源分类和分布上看,它还是有值得商榷与改进的地方。

1.情感资源分配失衡。

根据笔者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资源的分析统计,教材对部分情感目标过于重视,而相对忽视了另外一些情感目标的实现,比如对爱国情、亲情偏重,而有关爱情、友情的资源就相对较少;对感悟人生、反思历史有所偏重,而探求真理体现较少,存在着明显不均衡的现象。这些被削弱或忽视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必要性前文已述,编写组在编写时并未对这些情感目标的教材内容给予足够关注。

2.城市化倾向明显。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城市化倾向过重,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亦或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都倾向于城市学校与师生的基准,致使农村的语文教育缺乏“现实土壤”,对农村学生的情感发展的培养也缺乏了现实效果。如对网络的至信推崇,对各种资料的绝对依靠等,城市学生凭借其条件的优越性很容易达成,而对于那些处于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了。这套有着明显城市化倾向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师生产生严重隔离感,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体现农村生活,尊重农村文化,关注农村教育,关爱农村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是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教学策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全新模式向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更为可贵的是教材编写组将学法指导也巧妙地融入了每一专题,成为专题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几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新的课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法,面对全新的教材体系,我们理应选择全新的教学方法。而情感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与语文文本的阅读相融合,这勿庸置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资源丰富,要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话”、“体验”、“探究”是几种比较有效的策略。

1.“对话”策略。

所谓“对话”,并非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是平等的交往、精神的相遇相知,是一个创造的行动。

根据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对话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对话为手段实施教学,二是在实施教学中贯穿对话精神,即对话要体现民主沟通、合作互动、创造生成等原则。这就意味着教学的对话首先要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向对方敞开心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1)生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所谓“生本对话”就是学生深入到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及其精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课文,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到把握作者情感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操作: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与文本对话。

设计提问,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鼓励质疑,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适当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2)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改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交流、讨论、讲演、辩论、表演课本剧,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学习小组,小组与小组互相对话,解疑释惑,也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对话”,学生发问、质疑,正是因为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呈现出的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上的创新。

(3)师生“对话”。

教师跟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情感,教师给学生提供背景信息,让学生有更多发现与阐述的需要,对话就会源源不断。师生“对话”在平时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作为对话中的一个角色,在课堂上应维护学生的话语权,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因为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活跃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师生“对话”型课堂应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创造,让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3.“体验”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体验”是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提出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毫无疑问,这提倡的是“体验型”课堂教学模式。要达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情感目标,笔者认为“体验”教学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创设体验型课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诵读中体验,以声品情。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曾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力求让学生感知作品流露的情感,进而感悟人生的价值,完善自我的价值观。

(2)在视听中体验,以画传情。

一些文本中往往含有复杂的事理,这些事理如果单纯用语言、文字传达,往往难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而借助于图片图像、影视画面展示出来,则能起到直观的现场体验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在游戏中体验,以玩促情。

一般的语文课堂,重点放在鉴赏文本上,很少有游戏的设计,但事实上,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也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游戏,可以由浅入深地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对于还没有足够人生体验和阅历的高中同学而言是相当难以有深刻体验的,他们必然会觉得茫然和沉重,但如果换一种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来诱导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倒是相对轻松可行的。

(4)在表演中体验,以演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可以采取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如必修四中的《雷雨》,这是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很适合表演。这样的课文,表演应该是揣摩人物语言、体验人物情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

3.“探究”策略。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要求,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最能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合拍的教学方式。对于苏教版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情感因素丰富的文本,笔者认为创设探究型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探究型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作为探究型教学的导师,教师负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任务,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最终把握其深度,评价其成败。作为探究型教学的主人,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后,要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总之,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1)激趣导入,自主探究。

导入是新课伊始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开始的一两分钟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做好铺垫。教师简短的导入创设了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潜力,展现自主性,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师要为他们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仔细品读感知,接受情感的熏陶。

(2)设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学探究中学生学和探相结合,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自行解决,而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则可以集中在一起解决。学生提供各自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教师不必急于给出解决方法,而是综合大家的疑难,汇总成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分别是:生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集体探究。所谓生生合作探究就是让邻座同学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彼此启发最终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是将学生分成小组,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以达到思维互补,使个体获得更为清楚的思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全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统筹解决难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万不可左右学生的思维,主宰学生的思想。合作探究对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方法总结,实践探究。

要巩固探究的成绩,检验探究的效果,通过实践总结方法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牢牢掌握探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理清思路,归纳要点,提炼精髓,最后再给予总结。然后,布置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对已有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也是将其消化、吸收并进一步转变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途径,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做到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评价激励,深入探究。

这是探究活动的最后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这一阶段既要对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充分总结,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给予肯定和褒奖,又要形成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摹本。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

总之,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人去适应各种人生境遇。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担当着铸魂的重任,所以,我们教书的同时,也要做好一个真诚的情感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教育资源,努力引导,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1]曹明海主编.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学询.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

[4]傅谨.感性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