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娜 吴湘锋 张 浩
(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91;2石家庄铁道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年代,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第一战略资源,作为人才的后备军,大学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希望,更是现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思想动态将成为未来社会思潮的主流,其价值观将直接决定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趋向。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独立思维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合理统筹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的建设需要,能够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但必须看到的是,仍有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诸多偏差,从而产生了许多与社会主流发展不和谐的行为,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国内形势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紧密相关。[1-3]本文将从上述方向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大学生个人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其负面作用不仅造成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剧烈变化,也对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然而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国在政治领域竞争激烈,很多国家已把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软、硬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推行其价值观渗透,大力宣扬资本主义和西方社会的优点,许多思想活跃且易被外来思想影响的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怀疑和动摇。因此,面对西方国家这些行为和国内复杂的局势,迫切需要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批驳和揭露其实质,在扬弃中增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由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起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相互依赖、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其在输出经济的同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伴随着经济的扩张向全球输出。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出来辅助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往激烈对抗的冷战气氛,被掩盖于各种经济交流中。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思想体系的较量中,西方一些国家通过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有利条件吸引我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为其工作。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成长,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与前辈不尽相同,其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失。因此,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不断渗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持续推进,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更加紧密,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有利于吸收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外来文化对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和影响,例如:一些传统的节日越来越不被年轻人重视,而一些起源于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在高校中越来越盛行。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文化融合,也加剧了各国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一些西方国家大力宣扬先进文化,通过语言、影视等媒介同化我国民众,试图改变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企图腐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状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准确把握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还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随着我国各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年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正反双重影响。大学生经历少、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易受外来新事物的影响,大学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不正确引导,其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积极、健康的一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许多先进青年能将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二,不少学生信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价值取向呈现与社会主流不一致,造成这种格局的因素主要有[4-5]:
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大学生解放思想、追求个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社会的转型期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等多种落后价值观念又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青年人的思想,动摇着人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这种影响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正常现象,“当人们具备生活的物质基础后,必然要求相应的精神需求,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就会成为一个现实的迫切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各国的相互影响,许多复杂的事物不断涌现,虽然社会总体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在小范围呈现摇摆性,它影响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了多元化。这一时期不仅大学生个人,整个社会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处于困惑状态。大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他们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同时在选择和寻求中又产生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处于不断变化和不稳定中。另外,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一些大学生丢失了传统的优良作风,注重实惠和享受,“跟着感觉走”、“跟着时尚走”,出现对享乐、权力、金钱的崇拜,在原则、关系、理想、现实取舍方面的呈现与主流不一致。当受到挫折后,不得不从美好理想中走向残酷的现实,导致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媒体的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时代,现代与传统的媒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媒体的空间属性、信息传播方式、空间属性和表达方式交互功能都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是非常吻合的,所以现代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现代媒体信息量大、来源广泛,信息种类和内容变化较大,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都能在媒体上找到原型或示例,而高校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需求并且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将现代媒体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媒体广泛的资源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未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和祖国的中流砥柱,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对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媒体环境空间虚拟,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可以淡化身份并以虚拟的形象进行语言交流、情感诉说,可以轻松地实现信息互动(点对点或点对多)。这种虚拟空间环境相对自由,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交流、畅谈,自由地释放情感,但在这些自由的面前,仍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自由。例如:一些大学生过度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放纵自己、浪费青春。
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短时间内大量扩招虽较快地提高了国民素质,给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但教育质量并没有跟进,相反在一定层面上还出现了下降。例如:现在较多高校一名研究生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下降。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与高等教育的急剧扩招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仍有很多人认为扩招虽能让许多成绩和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进入到大学校园,但各种层次的大学生使得校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精英教育机构也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和大众化教育机构在社会职能上的分工并不相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其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别。精英教育机构的职能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学术型和科研型的高端人才,突出高、精、专的特点;大众化教育机构注重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如果混淆两者的职责,无论是精英教育名校还是普通高校,两者的职能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益[6]。
我国自扩招以来,各高校的软硬件资源没有迅速跟进,造成教学资源紧张、办学力量分散、任务繁重。例如:一些院校专业实验课,因学生众多,资源有限,不得不改为视频学习;实训实习改为参观实习。为缓解紧张的现状,很多高校从银行大量贷款盖楼和购买设备,但短时间内过度花费使许多高校负债累累,部分高校甚至负债数十亿元,巨大的财政赤字使许多高校因忙于应付银行的利息而不能全心全意地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教育资源紧张与不能接受到最好教育的矛盾凸显。另外,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比例明显下降,师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很多高校一名辅导员需要管理一百多名甚至更多学生,辅导员精力有限,负担过重,必定会影响管理质量;许多年轻教师已经占了很多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很大部分,这些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使得学者和民众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表示忧虑。高等教育短时间内迅速扩招造成许多高校教育资源紧张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不争事实,而这些负面作用将很可能动摇甚至改变部分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教育在很多方面明显引起了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从原来由组织计划分配变为自主择业,进入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7]这一重大变化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从事自己愿意的职业和选择自己满意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好的单位尤其是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好企业很多学生都想去,学生之间的竞争将更激烈。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我国在2012年约有710万的高校大学生将毕业参加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的发展壮大,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而社会需求增幅有限,其矛盾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失衡问题也越来越显著。[9]潘明媚等人总结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急剧攀升到2012年的近700万,同时失业人数也由2000年的25万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96万,虽然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但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10]不少大学毕业生通过报考硕士研究生、出国等深造方式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但能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学生毕竟有限,大部分学生不得不重回就业市场,在拥挤的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中,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不少学生不断降低期望值。总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明显表现在:更多的学生实现了大学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等理论和专业知识;迅速提高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缩小我国与国外教育水平差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导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教育的转型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同时也明显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展开,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逐渐增多。在城市,幼儿园独生子女已超过幼儿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在大学,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也已经超过百分之三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唯一的不同点是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这决定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背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可以把分散在非独生子女身上的财力等资源集中培养唯一的孩子,必然要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产生一种不正确的爱,即迁就、溺爱,而孩子的心理也会不自觉地感受到这种不正确的爱,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唯我独尊,孤独,娇生惯养,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等,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们在社会中竞争力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大学生拥有手机、电脑,月消费千元已不少见,物质优越感带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的缺失、主人翁和责任意识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因此动力不足,对人生、对社会抱悲观态度;沉湎于对物质追求,对生活失去信心,无暇追求大志;自我意识膨胀,散漫,缺乏上进心。种种这些负面影响不仅给大学生个人还给国家带来很多危害。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责任意识,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健康、快速和持续;整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虽然当前不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但主流是好的,而在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当今社会中出现这些偏差也是正常的。另外,我们还应当清晰地看到这些偏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长期存在,在局部范围内也许还会更严重。但是,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推广,这些偏差会越来越小。
[1]韩芸.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9):84-88.
[2]方学军.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价值观[J].南方论刊,2010,(7):59-60.
[3]欧阳霞,汪晓莺,张发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1-265.
[4]李明金.现代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1,(11):119-120.
[5]任祥.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分析[J].新媒体思政,2011,(7):51-52.
[6]徐坤鹏,刘翠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其正确引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1-183.
[7]潘明媚.高校扩招与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文教资料,2007,(7):59-61.
[8]赵小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思路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79-81.
[9]牛毅.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0-12.
[10]刘慧.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