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河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纵观当今影坛,动辄耗资上亿的商业故事片俨然成为电影发展的主流,成为第三产业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文化产品,电影的商业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被业界视为“钻石矿”。这一趋势下,电影蕴涵的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决定了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适当地摒弃传统的 “等效”、“接受美学”等理论原则,对电影名的翻译首先应该遵循目的论原则,为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服务。21世纪的今天,从中国越来越庞大的电影业来看,电影已成为高度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商品,在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下,2006年,中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26.2亿,其中进口英文影片成为电影放映收入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影片灵魂的片名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可见片名的翻译在影片传播产业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Vermeer,1984:101; 转引自Nord,2001:29)“翻译目的论”为影片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电影名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优秀的电影名具有瞬间的、快速的、强烈的广告宣传效果,能够吸引广大受众接受影片,观看影片,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更乐于接受这些外来电影及其所孕育的异域文化。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内容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能否在简短的电影名翻译中完成不同文化间的自然衔接和转换决定了翻译的优劣。
本文以影片名翻译中文化性翻译失误为实证材料,探讨如何运用翻译目的论的原理,研究影片名翻译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翻译目的论对影片名翻译的启示之一是翻译方法的多样性。翻译目的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则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上发生局部的交叉、空缺甚至冲突,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脱节。译名如果能实现原名的神形兼备自然是众望所归,如若不能,另辟蹊径,也能一举成名,成为同类电影中的佼佼者。
翻译目的论对影片名翻译的另一启示是在电影的艺术、文化、审美等价值的基础上,凸显影片的商业价值。故事片作为电影发展的主流,在当今社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商品化,成为第三产业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文化产品,其中蕴涵的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就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适当地摒弃传统的“等效”、“接受美学”等理论原则,对电影名的翻译首先应该遵循目的论原则,为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服务。所以译者“在保留电影名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把电影名翻译的行为与它在电影营销中的巨大作用结合起来”(王惠玲,2006),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成为译名成功的关键。
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读者解读原语的语言符号,而且需破解原语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社会特点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难免会导致各语言之间的翻译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翻译的目的就是考虑怎样才能将某个词语在原语文化中连带的价值观,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隐含意义在译入语中体现,不至于让观众有理解上的困惑,实现片名的商业呼唤功能。这就涉及两种文化交流中深层次的一些内容。
首先,由于东西方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心理反应不同,在词义联想上必然存在一些差异,成为影片名翻译的拦路虎。以人名为例,比如提到关云长,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位义薄云天、忠义骁勇的将军;提到李白,我们就会想到“诗仙”,想到“天生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当提到贝奥武甫(Beowulf),西方人的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最古老的英文史诗和最勇猛的战士的形象,然而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中国观众心中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所以将2007年斥资7000万美元的全3D魔幻战争片“Beowulf”直接翻译为《贝奥武甫》恐怕很难让观众将其与史诗巨著联系到一起。而从文化的角度译为《贝奥武甫——北海的诅咒》,让观众从片名便可得到文化联想,感受到该电影的魔幻主义色彩,从而产生煽动性。
的确,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那些富有文化色彩词汇的独特含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文电影“American Beauty”汉译为《美国丽人》无法得到观众认可了。中国观众以为此片一定是关于漂亮的美国女孩的故事。可是片中主角却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男人,漂亮的美国女孩子只是一个配角。这让中国观众大惑不解,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字。其实,American Beauty是美洲的一种蔷薇,它美丽动人、妖艳欲滴。影片中这种花反复出现,具有象征寓意,象征着那个美国中年男人生命中的冲动、欲望及困惑。不了解这些的中国观众当然领悟不了片名的这层含义,只能按汉译片名理解其含义,因而感到片名与内容相去甚远。此片名的翻译既无法达成译文的预期效果,又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相形之下,港台译名《美国心玫瑰情》或《美丽有罪》更贴切主题,解释了美国色彩的花语。
各个民族在语言理解与思维方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往往会造成观众对影片名所涵盖的文化的不认可。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关。这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讲述了一群糟糠之妻怎样报复让自己下堂另娶新欢的陈世美老公的故事,现在的译名“发妻俱乐部”就准确传神得多了。再如: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 “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 “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译为“第三证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了文字以丰富的含义。因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些字词、典故带有很清楚的连带含义,其意义在母语文化中是不言自明的。但很多时候,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自明的东西到了另外一种文化里会变得非常晦涩难懂。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马虎从事,势必会错误百出,远离其翻译的实际商业目的。2006年由布拉德·皮特领衔主演的“Babel”直译为“巴别塔”。对于熟悉《圣经》的西方观众来说,这个词语意味着古老的《圣经》故事:大洪水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因此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狂妄的人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人类的语言,使得他们无法自由交流,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也就自然搁置。“巴别塔”即由此得名。“巴别”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混乱”,影片“Babel”通过一声无意的枪响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十二个灵魂网罗其中,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想借助片名向观众传达文化符码的用心西方人一目了然,然而却无法与广大中国观众产生共鸣,激起观看的兴趣。相形之下,《火线交错》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又如,台湾地区将“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译为 “飞越杜鹃窝”,不仅让潜在的观众提不起观看的兴趣,又让看完的观众对片名匪夷所思。其实“Cuckoo’s Nest”在英语里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这部电影描述了精神病院对病人人性和基本人权的摧残,影片的最后印第安人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而水花四溅的镜头,勇敢地冲出了铁窗把守的牢笼,正是影片所要体现的真谛:看似不可撼动的制度的基石,只要反抗的意识凝聚到一定的时刻而爆发出令人振奋的力量,则终将突破一切束缚,而达到新生。内地译为“飞越疯人院”,更为准确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影院。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包括功能等值),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呼唤功能。因而译者在面对朴素直白的英文片名时,可以选择完全脱离原电影名,从影片的宏观内容着手,根据受众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方面进行电影名的再次创造,打造先声夺人之势。
由颇有人气的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的2003年奥斯卡热门影片“The Cold Mountain”在内地被直译为《冷山》,未能引起预期中的轰动效应,人们笑谈票房也一样“冷”。这其实是一部动人地反映美国南北内战时期的爱情片,类似于《乱世佳人》,描述的是受尽战火洗礼的男主人公想赶回千里迢迢遥远偏僻的故乡冷山,只为了见上心爱的妻子艾达一面。虽然片名与影片主题相符,却无法满足大多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乍听片名的人对影片内容毫无概念,更别说吸引消费主力的年轻女观众了。因此上例的译文就构成了一种宏观上的“文化性翻译失误”。“The Cold mountain”在香港地区被译为《乱世情天》,与《乱世佳人》遥相呼应,既点出了事件背景,又蕴涵了爱情主题。
同样,2003年全球火爆的好莱坞大片 “Catch Me If You Can”在内地也坐了冷板凳。究其原因,其拗口的译名《我知道你是谁》要负起很大的责任。对于一部悬念跌出侦探片而言,这一译名显得语气平淡,气势薄弱,根本无法先声夺人,大部分潜在观众被片名弄得糊里糊涂。相比港台地区的译名,如《逍遥法外》、《猫捉老鼠》等就逊色多了。
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电影名的发展也更加具有特殊性。因此,电影名的翻译应突破传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是,强调电影名翻译的目的——电影的商业价值,一定要在保留电影名艺术、文化审美等价值的基础上,切不可为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而丢弃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和语言的独特魅力。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何宁.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1998,(3).
[3]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6,(5):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