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慧 陈爱梅 熊庆蓉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邵小慧 陈爱梅 熊庆蓉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提升教师能力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方案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纵观目前的应用型本科的旅游专业教育,要么沿袭传统本科旅游教育,要么脱胎而又模仿旅游高职教育两种情况,而真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不明显,其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面对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明确自身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试图对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著名商业战略咨询机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国有望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场,占全球旅游市场比重的8%。中国的三大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目前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批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旅游从业人员。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素质的专业人员。在整个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旅游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却在重复上演。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的人才流失甚至出现了供求失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全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本科教育人才供需错位,如很多高校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管理人才,拔高了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可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的期望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差距,心理反差较大。很多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技能,工作上手快,但专业理想基础知识更新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发展后劲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对于旅游市场而言,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持续的专业发展后劲的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极为缺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施以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上的创新。[1]第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不良影响,应用型旅游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二,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加之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行业业态不断出现,因此,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因而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2]我们知道,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一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适应社会的多样性要求。
对于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我们认为其人才培养规格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发展、遵守社会道德等。第二是人文基本素质规格,要有一定文学、哲学、美学修养,有一定美术、音乐、舞蹈欣赏力,有体育爱好,身体健康,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第三是职业基本素质规格,这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之前在传统的本科院校大多被忽略。职业基本素质规格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及职业规划、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基本能力。第四个是专业知识规格,包括旅游的基本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旅游业的法规、政策知识、旅游企业产品的设计、营销、服务及管理知识、旅游企业各岗位的技能知识。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应该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因此知识素质规格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3]因此,第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理念,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第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等应用性强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对于旅游管理不少专业课程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外出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删减合并,并且引入最新的行业知识,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学时数。从课程实践、岗位实践、毕业实习等方面建立立体化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尽管在教学计划上,对于实践教学已经涉及,但是比较笼统。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必须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针对于集中性的企业实践。其次,开发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有一定的校内实训资源,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批合理的企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市场运行下的企业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请教他人解决问题。最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运作机制,纵然有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也无法顺利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院校在跟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本着平等双赢的态度,双方商议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讨论实践教学计划基本内容构成,实施方法及考评办法。另外,要明确在企业实践中学生的管理问题。总之,一套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是实践教学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
4.搭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外的实践之外,还应该构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应职业和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较强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各方面。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要求我们在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的全面教育转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的渠道搭建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第一是比赛(竞赛)的渠道。如通过举办导游风采大赛、酒店服务明星大赛、外语演讲比赛、礼仪竞赛等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学以致用的机会。第二是讲坛的渠道。通过专家(学者)论坛、企业经理人论坛、优秀毕业生论坛等不同的论坛平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前辈的成功经验,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是学生社团渠道。由学生自己发起、创建一些跟专业相关的社团,如旅游协会、旅游研究学社等。这类社团不同于大学里面其他的一些因某种爱好而组成的社团,而是一种以切磋专业知识,交流探讨旅游热点问题,进行旅游志愿活动,开展一些不定期的旅游小实践的社团。这种社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拓展,社员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不仅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发起,教师仅仅起到顾问指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另一部分来自于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实践基地的实践指导导师。对于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一对现有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第二是分批分次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实践活动,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的操作能力,以提高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重。第三可以通过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或行业管理人员做兼职教授,以传、帮、带或作专题报告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于专业教师而言,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挂职,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学实践、为行业服务、产学研结合等途径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行业服务能力,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校发展的永恒的主题。随着新一轮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只能依靠于旅游教育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其旅游管理专业也要不断调整和创新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刘芳,张继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8,(5).
[2]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柴红敏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
海口经济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