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智明(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是深刻认识一切并能够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的关键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战略是“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1987年开始原国家教委确立了第一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有51所学校作为试点招生学校,各学校按照《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生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如何招生、招生的对象是什么样的标准、以及课程安排及教学的管理进行开展,这是高校首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举措,从此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拉开了盛大的帷幕。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战略目标的完成,需要对目标定位、教练员队伍和经费投入等方面探讨其不足之处,并进行合理的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部门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下,1995年国家教委经过慎重商讨,大胆提出了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且独辟蹊径要求重点开展田径、篮球等项目,确立了53所高校作为重点项目的的试点学校。在1997年8月第2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没有实现国家教委独立组队的参赛目标。
这一次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激发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和建设。这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才正式步入正轨,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20年的成长与发展,到2006年为止招收高水平的高校已达235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最突出的还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很好成绩:1997年-2009年,奖牌总数分别是26枚、25枚、103枚、81枚、46枚、80枚、58枚。
这种高校培养体育运动人才的训练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们国家运动训练体制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在国际、国内的赛场上出现了一些高校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有些甚至能够摘金夺银,比如有清华大学的胡凯、王颖等。他们的文化背景证明了我国高校高水平的运动员具有一定的实力,为高校高水平元动员的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2008奥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人民的运动热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培养在新的时期——“十二五”期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体教结合的相关政策,建立体教结合督导制度”。国家对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视会加快我们国家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符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总趋势,开辟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体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状况。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强调要加强运动队院校化进程,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加快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工作改革的步伐,探索一条适应培养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新途径,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但取得优异成绩的国队队员中真正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生产的几乎没有。虽然每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都有多项纪录被打破,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如果与全运会纪录、世界纪录相比,就不难看出,高校高水平队为国家培养的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不多。
1982年清华大学赴美进行过一次考察,探究为什么国际上的很多重要赛事金牌的得主很多是美国的大学生或者毕业生,美国的高水平运动员都在不同的普通院校,在美国跟本就没有专门的院校来专门负责高水平运动员。这些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完全代表美国竞技体育的水平。高水平运动队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而实际上现在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收了很多优秀运动员后放松了对其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要求也不高,再加上运动员本身的松懈,认为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只是进入高校的跳板,运动成绩大幅度下滑。虽然有许多高校运动员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成材率偏低。
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形式有三种:有的高校想组建一支自己的高水平队伍就会独立招生。从招生到训练及比赛所用的费用由高校负担;高校与省市的体校联系,省队校办形式,体育局部门将运动员的编制与经费直接拨给高校进行共同培养;运动员挂靠在高校的情况也是近几年屡见不鲜的形式。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是来自学校拨款,每年都会有一个预算额度主要用于比赛的训练补贴、体育活动的经费、还有一些竞赛的奖励和场馆器材的使用和维修的费用。花销的往往比预算的额度大好多,导致了本来计划好的专款专用却出现了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带队教练并不是像美国一样高薪聘请的高学历的且有实战经验和竞技体育经历的,他们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的不同专业,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基本的体育教学,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没有系统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专业范围较窄,对当前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一时难以吸收,而且带队经历、自身运动实践和工作条件有限,在日常训练内容安排、临场比赛指导与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运动员损伤与疲劳恢复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深度不够,实践经验较少,而又无法进一步的提高,制约了高水平运动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目标定位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目标存在着偏差。明确运动队的培养目标,要对高水平运动员科学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提高运动员质量。在现实的战略中,管理层要明确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要达到的运动水平或成绩标准。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学校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对未来情况的预测等进行制定。只有对运动队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发展下去。
提高高校教练员的素质,实现教练员的专职专用,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教练员的整体运动素质和现代的训练理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外公开招聘,聘请优秀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实力,了解国内外的其他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对先进的典型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才能在能在“十二五”的期间有更好的突破。
高校应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投入,充足的训练、比赛与高水平运动队日常维护经费是办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首要条件。可以多渠道的引进合作项目,对高水平运动队有相应的资金赞助,制定比赛和训练的专项经费计划,确保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为高水平运动员设立对应的奖学金,这样能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还可以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推向市场,实现经费多元化,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造血功能。
[1]纲目.有效的目标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26-132.
[2]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中国参与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情况 [EB/OL].(2010-04-05)http://www.sz2011.org.
[3]谭继业.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28-37.
[4]李林凯,杨长城,翟登莲.论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36-38.
[5]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6]陈希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
[7]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新视野[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