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亚娟(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以及四川三省交界处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上游,云南丽江纳西族直辖市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大约70%以上的纳西族人都聚居在这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服饰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体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纳西族和汉民族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多,民族之间的往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推动了纳西族文化的发展。
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从元代就开始了和汉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往来。当时的纳西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其生活也主要是游牧生活。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尽管纳西族和汉民族之间有了一些文化上的往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再加上元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这样就使得纳西族和汉族之间的接触比较少,文化之间的往来更少,即使存在一些文化上的往来,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
1381年,推翻了元政权的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为顺应潮流,免于纳西族在战火中受到重大损失,纳西族土司阿加阿德顺率领纳西族归顺明军,并且和明朝政府保持了将近300年的友好往来关系。在此期间,纳西族土司加强了和明王朝之间的往来,不但引入了大量的先进的文化,还创建性地建立了丽江古城,大型水利,开垦耕地,使丽江古城真正成了纳西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丽江古城的建立,标志着纳西族真正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游牧生活缓步退出,农耕文明大踏步前来,自此,纳西族真正进入了农耕经济时代。
在汉民族文化中,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而先民们赋予龙行云布雨的文化功能正是农耕文明的必然,农作物要想丰收,必须风调雨顺,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们只能求助于上天,求助于神灵,求助于人们自古以来的图腾。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先民们就祭拜上天,祭拜龙王,祈求降雨。
在农耕文化中,龙文化只是其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正是这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却率先进入了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的纳西族,成为汉纳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但是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必然会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即如上面提高的龙文化,在进入纳西族文化之后,在和纳西族文化融合之后,也基本上被纳西文化所同化,汉民族龙的形象被麒麟所代替,原来的舞龙活动中相当多的内容被纳西族的祭祀活动的内容所代替,因而形成了具有典型民族文化融合特征的“麒麟磋”。
随着明中央集权制制度的不断发展,明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加派军队驻守的同时,明政府还加强了汉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这样就促进了汉纳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纳西体育文化的逐渐繁荣。可以说,正是纳西族主动向农耕文明靠拢,才使得汉纳文明得以逐渐融合。
历史发展到今天,体育文化来源于古代的生活、劳动、祭祀等活动已毋庸置疑。在游牧时代,纳西族也有自己民族的体育文化,目前,纳西体育文化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游牧时代的特征。例如:每年三月龙王会、七月的骡马集会、七月的干木女神节时举行的赛马,火把节时举行的斗牛、摔跤等。
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以后,纳西族加强了和汉民资的往来,特别是明王朝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集权统治以后,各种军事制度,军事训练项目以及军队进行的体育节目都给纳西族的体育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纳西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足球项目就是纳西体育文化和汉民族体育文化融合后的产物。“蹴鞠”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是黄帝为了训练士兵而设计的一种类似于游戏的训练项目,在战国时期“蹴鞠”逐渐出现在各种文案的记录之中,到了汉代,“蹴鞠”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健全比赛规则的体育运动。“蹴鞠”发展到宋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体育盛事,并且进入了纳西地区,并逐渐成为纳西民族喜爱的一种活动。到了明代,“蹴鞠”就发展成了规模相当大的体育活动。明朝时期纳西族诗人木公就在《春居玉山院》一诗中记载了当时踢“蹴鞠”的盛况,这说明了纳西族在明代踢“蹴鞠”就已经成为了当时纳西体育的一大盛事。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三种形式:“草球”、“猪尿泡球”、“线球”三种形式。民国时期,还在丽江狮子山举行过一次运动会,其中就有足球,篮球等比赛项目。除了足球之外,纳西体育中还有诸如东巴跳、秋千、踢毽、狮子舞、麒麟舞等许多能够体现出汉纳文化融合的体育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纳西族主动选择了农耕文化,不但改变了纳西族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而且促进了汉纳文化融合,促进了纳西民族的繁荣发展。
[1]李玮.论云南纳西族东巴跳的体育文化特质及资源开发[J].科技信息,2009,08.
[2]王琼,周正富.昭通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2).
[3]刘信.透析丽江纳西族东巴跳的多元体育文化特征元素[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