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源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老人与海》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诞生于1952年。因为作品简朴的语言描述、生动的人物塑造及深远的社会影响,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硬汉”形象的最终总结。海明威说,这部作品是他一生所创作作品中最好的。
《老人与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仅因为海明威的写作手法独特,还因为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勇敢无畏、自信乐观的硬汉形象。这样的硬汉或多或少反应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读者不仅能够通过小说了解海明威的生活经历,还能够寻找到他思考和生存的方式。
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继续塑造“硬汉”这一形象。故事浅显易懂,讲述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最后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是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后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虽然没有成功捕到马林鱼,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圣地亚哥的遭遇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很相似。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8-1961)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酷爱钓鱼、打猎等户外活动,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海明威从小就不喜欢落在其他人后面,一直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他从不甘心失败,因为长期坚持锻炼身体,他很结实健壮,所以人们很难把他的形象和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他很多年前就已经对写作感兴趣了。
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作为卫生兵,二战作为战地记者。在这期间,他多次负伤,经历了至少12次手术并取出227片子弹碎片。除此之外,他在事故中经历了许多伤痛:打猎时的眼睛受伤,去尼罗河旅行的飞机坠毁,所有的这些都没有打倒他。因此,他的经历和圣地亚哥的经历很相似,他们遭受了痛苦但都是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这些方面看,圣地亚哥就是海明威自己。
圣地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人,每日摇着一只小船,独自在墨西哥湾上捕鱼。整整八十四天,他一无所获。很明显,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经常和他一起捕鱼的小男孩也被他的父母强制送到了另一条船上捕鱼,留下了老人一个人。但他的希望和自信从未被磨灭,他的乐观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可以从他的眼睛里看得出来。尽管他已经很久没有捕到鱼了,但他还是时刻鼓励自己坚持捕鱼。他还说,八十五是一个幸运号。事实上,这仅仅是他对自己想要再次出海捕鱼的一种鼓励。作为一名男人,他需要生存下去。作为一名渔民,他需要捕鱼。所有这些反应出他的个性: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感动读者的不仅是他的自信和强烈的愿望,还有他的勇敢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这次出海捕鱼,他得到了命运的眷顾,一条比他小船长两倍的大马林鱼出现了。一场老人与大鱼的搏斗开始了。两天的时间里,这条鱼一直拖着老人在海上乱窜,老人的手被切伤了,疼痛无比。老人处在无尽的危险和麻烦中,这个时候唯一能够让老人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剪断渔网,让鱼游走,但这让老人进退两难。作为硬汉,他决定为了荣誉而战。他激励自己,我要和你呆到死。最后,他终于成功杀死了大马林鱼并把它拴到了小船上。通过与马林鱼的搏斗,硬汉精神充分表现在了圣地亚哥身上。不幸的是,他并不能安全地返回,不过这更加能体现他的硬汉精神。
在他回家的路上,他遭遇到了更大的危险和灾难。一群鲨鱼经过,攻击本属于老人的马林鱼。众所周知,鲨鱼异常凶猛,绝大多数人都惧怕它。但是圣地亚哥不属于这类胆小懦弱的人,他和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鲨鱼毕竟比人强大,老人知道他注定要输掉这场战斗,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圣地亚哥用了船上所有能与鲨鱼搏斗的工具。最终,鲨鱼游走了,留下了老人独自一人和大马林鱼的骨头。
老人失败了,但他在巨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他勇敢、无畏、乐观的硬汉精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通过自己的力量,圣地亚哥克服了所有困难,表现出人类的尊严和勇气。
圣地亚哥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敢、无畏和乐观精神被人们所赞誉,他与大马林鱼和一群鲨鱼搏斗的情景也很血腥。因此,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粗暴野蛮的人。但与之相反,从对待小男孩和马林鱼的态度上来说,他十分慈爱友善。
首先,圣地亚哥对待小男孩马诺林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他们和睦相处,谈话气氛十分融洽。每次谈话时,老人都用慈爱的眼神注视着小男孩。当小男孩睡觉时,圣地亚哥都是轻轻地走路,生怕制造出任何噪音吵醒小男孩。马诺林仅仅在《老人与海》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但是他在作品中的出现非常重要,因为通过马诺林对圣地亚哥的热爱正反映出圣地亚哥作为一个人和一个渔夫的人生价值。
其次,圣地亚哥对待大马林鱼也有一种复杂的友好和善意。在他出航的第5天,就有鱼咬了鱼饵,他确定是条马林鱼。因为拉不动这条大鱼,圣地亚哥反倒被这条鱼拉着走,就这样度过了两天两夜。虽然在短时间里他被这条大马林鱼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还是对它表现出了友好和感谢,经常用“兄弟”、“我爱你并十分尊敬你”之类的话和它交流。大马林鱼在这时已经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通过和马诺林、大马林鱼的关系可以看出,圣地亚哥不仅是一个硬汉,也是一个慈爱和友善的人,这帮助他得到了小男孩的心,享受到了捕鱼的乐趣。
作为硬汉,圣地亚哥勇敢、无畏、乐观并自信。然而,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存在一种孤独感,尽管他竭尽全力想摆脱掉。这种孤独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小男孩离开他,他独自一人出海捕鱼时,他都是大声说话。除此之外,在海上他一直与大马林鱼、鲨鱼对话,因为没有其他人听他讲话。他十分孤独无助,所以他不得不和自己说话以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事实上,他也注意到了这点:“如果其他人听到我大声说话,他们一定会认为我是疯了,”他大声说,“不过我没疯,我不在乎。”
第二,当他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时候,他一直对它大加赞赏并十分尊敬。这条鱼被他认作是自己的“兄弟”。作为一个渔夫,他在海上生活,他热爱大海并依赖大海,他从海里得到他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他需要征服大海,因为大海有时候很自私、很残忍。因此,他需要全身心地对待大马林鱼并征服它。从他内心的矛盾可以看出,他十分孤独,他不想立刻杀死大马林鱼,因为那是他海上唯一的朋友。
第三,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时多次提到小男孩。当他捕到大马林鱼的时候,他非常希望小男孩就在他身边看到这一切。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他总是说:“我多希望小男孩就在我身边”,但他只能孤军奋战。他已经陷入到极大的孤独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成功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勇敢、无畏、自信、乐观的硬汉形象。对于那些即将毕业或者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学习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大学生们或许不会遇到圣地亚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他们生活在相对舒适和和平的环境中,并由父母精心照顾,他们要比圣地亚哥幸福得多。可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不可预料的困难会接踵而至。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同时找工作,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但是他们应该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他们得到了面试的机会,坐在面试官面前的时候,不要害羞,敢于和他们握手、交流。那些面试失败的大学生们更应该乐观勇敢起来,去准备下一次的面试。想想圣地亚哥面临的困难,找工作时的确不需要担心失败,做一个像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
对于那些已经找到工作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大学生们来说,也应该向圣地亚哥学习。当大学生们刚刚进入社会时,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会出现在他们面前。经验不足犯错误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要勇敢面对压力,面对困难,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圣地亚哥勇敢地面对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挑战,因此,已经工作的大学生们应该向他学习,成功在社会中立足。
马诺林对圣地亚哥的爱真实地反映出圣地亚哥的和善和友好。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和善和友好对于他们成功的重要性。现在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有时候这会使他们变得骄傲和自私。事实上,他们应该学会如何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对其他人友善。许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都会参加志愿者活动,这就需要他们待人友善、互相帮助。没有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会在事业上遭遇挫折。同样,和善、友好会让他们交往更多的朋友,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圣地亚哥很孤单,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消除孤独感,这也反映出他的勇敢和乐观。上面已经提到,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也注定从出生开始他就要面临孤独感。没有兄弟姐妹陪在他身边,当父母出去工作时,只有他一个人呆在家里。当他们长大成人进入到大学后,因为有了室友,或许孤独感会减轻些。但当他们毕业以后,孤独感又会出现。他们或许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周围都是陌生人,开始时没人帮助他们,他们会感到十分沮丧,情绪十分低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激励自己、调整自己,可以给父母和朋友打电话来缓解孤独。孤独寂寞不应该成为大学生们对工作失去耐心、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借口,要向圣地亚哥学习,勇往直前。
[1]Ernest,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7.
[2]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3]董衡.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Atkins,Alfred.The Art of Ernest Hemingway:His Work and Personality[M].New York:Roy Publishers,1954.
[5]俞丽芳.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Hemingway's Character-On“The Old Man and the Sea”[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