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李赐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何 敏,李赐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学费减免和助学金政策不完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不健全;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农村、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技能短缺;学校定位不明确,背离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为此,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完善资金的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农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完善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改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农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产业。[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马立伟就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职业教育和农民的文化水平都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的作用,但职业教育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大于农民的文化水平。[2]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向当地非农产业部门或转向城市。[3]转移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在毫无职业能力准备的情况下,盲目流入城市的无序转移;还有一种就是借助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转移。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自我谋职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和由此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试图凭借市场这一灵活的手段来搞活职业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职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筹集教育经费,但现行的经费机制并没有实现政府的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的经费大多还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4]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成本远远高于同级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农村、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齐全、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水平。[5]
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的同时,2009年国家出台了免除中等职业院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的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下拨47.4亿元的补助资金,全国约有400万名学生受惠。学费减免和助学金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施过程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地区的助学金配套资金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一些职业学校的助学金经费发放及管理不规范,个别职业学校的助学金发放存在代签现象。不仅如此,保障政策实施的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执行力不强,《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迟迟没有完成,一些条例的内容也不具体,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现如今独生子女非常普遍,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跨出“农”门,不再像他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宁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大学,因为在他们看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职业学校则是“二流的学校”;中职学生被普遍认为是不能考上高中或者是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高职学生是普通高校的淘汰品。选择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学业的失败。这些认识的偏差使家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信心不足,从而使那些经济本就十分困难、更注重现实利益的农村家庭学生更不愿选择农村职业教育。
师资力量薄弱和专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职业院校办公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师待遇差等问题,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去长期任职,而为了保证教学,学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问题。不仅如此,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合格率也明显低于同级普通学校,教师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足,“双师型”教师极为短缺,不能满足农村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据调查,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的机会,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很难自费出去学习,面对专业的不断调整,专业技能需求的日益提高,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学来勉强教授开设的课程。[6]
《意见》指出,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步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但现在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将对口升学定为办学目标,学生也以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则将理论课的学习放在首位,技能培训退居二线,无法体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就业率、扩大招生等,一些农村、农业职业院校还压缩甚至是放弃原有的农类专业,转而大量开设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不相适应,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应该按照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确保农村、农业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较大幅度增长,并且保证农村、农业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得低于同类学校经费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适当向农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应加强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家应督促地方政府确保农村、农业职业学校事业性收入全部用于学校的发展,各有关部门不得收取调节金,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保证专款专用,对截留、挤占、挪用教育资金的行为,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成本高、回报低、认可率低”的特点,它所投入的成本比普通同级教育要高出许多,因此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单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助农村职业教育,如允许公办职业学校利用自己的有形和无形资金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也可让企事业单位采取出租、出售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方式与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办学等。[7]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存在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提高农村、农业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其生活、住宿、就医保障等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和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其次,应不断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使那些一直在农村第一线工作、却又缺少经费接受在岗培训的教师,能够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接受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此之外,由于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可遇不可求,政府可鼓励和支持高级技能人才、企业的技术骨干等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使教育更贴近就业的需要。
为加快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进程,各地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确保助学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保证专款专用,对于那些虚报受助学生人数或上报虚假信息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个人和集体,追究其责任。各农村、农业职业学校应设立独立的免学费和助学金资金帐户,不得与学校其他账目混杂记录,保证资金不被截留、挤占或挪用等。同时,还应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以法律来保障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要全面评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成效,并尽快完成《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制定详尽、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农民认可并接受职业教育。首先,可以派人深入农村,进入农家做工作或开设讲座,向家长和学生讲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用已有的案例来证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新树立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口碑。在改变社会认识偏差的同时,各农村、农业职业学校还应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以“农”为本,与农村经济社会密切结合,各农村、农业职业学校应根据县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的建设,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适应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国外有许多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可以将这些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如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而进行的职业教育。[8]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村、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学徒的身份送到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实训基地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学校里则是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实训基地和学校的合作中,学生的时间比可以为3:2,也可以为4:1。通过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A07_zcwj/201111/126266.htm l.2011-10-25.
[2]马立伟.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7):61-63.
[3]郭丽英.促进徐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职业教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47-49.
[4]金兆怀,王国巍,姜丽伟.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思考[A].于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9-167.
[5]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问题研究[A].于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7.
[6]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21-336.
[7]卞颖桃,李亮,张涛.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及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99.
[8]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19.
G719.21
A
1671-2277-(2012)03-0039-03
刘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