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学理论的高校思政工作方法探索

2012-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传播学政治思想

陈 亮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慈溪 315175)

传播学是研究人们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规律性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传播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四名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库利、杜威和帕克是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的专家。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大众媒介的功能极其重要,于是开创了一个研究新领域——美国传播研究。而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的“传播学”引进到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初具规模的译介算起,传播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道路。30多年后的今天,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态势非常强劲,用途也相当广泛,传播学理论的一些方法是完全可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借鉴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过程由五大要素组成,分别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这些构成因素都是动态性的变量,教育者是传播主体,学生是传播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起到效果主要就是看传播对象是否接受和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愿意按照接受的思想转化为行为。因此,传播者只有想办法有效地将信息传播给传播对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应用“守门人”理论,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导性

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于1947年首先提出Gatekeeper即守门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原始含义是指对于食品种类的选择和消费渠道的建立模式。“传播”与“守卫”在这里首次作为一对术语出现,Lewin基于“渠道理论”进而建立了守卫的思想,作为他研究对象的是食物的流通渠道,即研究食物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来到饭桌上的。身为心理学家的卢因认为,影响渠道通行的首要的是人的因素,并归纳为“守门人的认知结构”和“守门人的动机”两大因素,并认为人的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在“守门”过程中个人的因素(个体的价值判断)起着主要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任务,就必须积极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青年大学生。高等教育阶段是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时期。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国家空前开放的今天,全球多元文化思想涌入我国,许多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观念充斥和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这些不良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守门人”,把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把不良的信息拒之门外,让有价值的信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优化信息,加强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从信息源头解决问题。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要具有时代性、贴近性。要结合社会热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与时俱进。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传播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信息,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贴近性。

在传播过程中,要适当重复传播信息。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意思是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通过重复传播可以增强该信息在传播对象心中的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持续持久地进行教育。

二、应用好“传播媒介”,提升传播的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式的教育,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些时候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播需要媒介来实现,媒介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传播经验的性质,媒介的内容也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想法和感受。传统的媒介包括电视、音乐、广播、电视和报纸,但我们中很多人已经不再仅仅使用这些传统的媒介来获取关于我们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信息,更多的人是通过网络方式来获取信息,网络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他人共享。这样,传播的效率将成倍地增长。

在当今高校的环境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介,它俨然成为了大学生的“精神食粮”。网络具有开放性,各种信息和思想文化得以在网络中渗透和传播,使大学生能及时、快速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与此同时,网络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混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给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生存环境。这就使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难把握好方寸,容易受到这些垃圾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念的扭曲。

既然网络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应当扬长避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容量大和多媒体手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克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的缺陷。通过其形式和手段,丰富传统的教育手段,加快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其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将在无形中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网络上的权威大众传媒对信息的理性分析会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鉴别能力,让学生自己选取更有利于其需要的信息。

另外,我们要培养“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充当传播媒介。研究者认为,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这一过程被称作两级流动传播。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者有影响力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的权威性,对普通学生影响力较大,教育工作者可将他们培养成“意见领袖”,积极影响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发挥他们在思想教育信息传播中的正面效应,积极引导全体同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应用“说服理论”,增强传播对象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说服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一种形式。说服被定义为“通过接受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如广告商利用大众传播销售软性饮料、头痛药或汽车,他们会使用说服方法。公共健康组织采用广播广告动员人们停止吸烟。所有这些人或组织都企图利用大众传播的消息对他人产生某种影响,导致人们的态度改变。正如伊格里和柴肯指出,在民主社会中,说服特别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在民主社会中最可靠的控制手段可能是对人们态度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是我们经常用的方式和手段。但是,“说服”并不是“灌输”,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应当首先了解我们的传播对象,包括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等。

在传播理论中,传播的模式有单向间接传播、双向间接传播、单向直接传播、双向直接传播和混合型互动传播五种传播的模式。混合型互动传播模式涵盖了前面四种传播模式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混合型互动传播模式联系说服活动的实际,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对不同性质的信息进行鉴别、收集和筛选,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把它传递给大学生,保证了说服教育的有效进行。

在说服过程中,应采取单面灌输和双面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单面灌输是一种传统的说服手段,是通过理性的逻辑、分析事实来说服学生,但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有时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双面沟通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同时,也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是反面的观点,通过这种沟通,把握说服的时机,与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使说服形成持久的效果。另外,还应该注重隐性说服教育,通过非正式的、隐于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来进行说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说服教育。

[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论,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175.

[2]李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都学坛,2011,(2).

猜你喜欢
传播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