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艺术刍议

2012-08-15 00:43江和平
陶瓷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刻瓷陶瓷艺术

江和平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 景德镇市 333000)

中国刻瓷艺术享有盛名、源远流长。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和石刻;魏晋时期开始,艺人们或在施釉前的坯体上画刻,或在烧制前的釉面上剔刻;封建时代的帝王、官僚和一些文人墨客玩赏瓷器之余,想咏诗题文于其上并永久保存笔墨痕迹,就让刻瓷艺人用直刀单线在瓷器上划刻书写的诗文书画的轮廓外形,这就是早期的刻瓷艺术。

与绘画握笔作画不同,刻瓷以刀代笔,通过指腕的力度变化刻出各种各样的画面。

任何一门艺术,贵不在于门类取胜者,而贵在新的探索和追求,它需要的是质量,需要的是精、深、高三种境界,才能使艺术震憾人心。笔者回顾这些年刻瓷生涯,有不少地方值得总结,整理成此文以飨热心刻瓷艺术的同行。

一、近现代刻瓷艺术的发展

近现代刻瓷艺术的发展,与工具、工艺、思想的进步紧密相连。

清代乾隆后期“造办处”成立,使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陶瓷创作上,已经能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它器皿上雕刻独幅风景、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使作品刻划细腻,着色达到豪华富丽的艺术效果。清道光传世的刻瓷实物中,有一架长约35厘米、宽25厘米的插屏,瓷板底色为翠绿色,画面为金色山水景物,作品新奇悦目,雅丽堂皇,其刀法就是镌刻。自此以后,刻瓷有不断发展,到清光绪28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培养了一批专业刻瓷人才,从而使刻瓷十分兴盛。

清末民初,钢钻及钻石刀具开始用于刻瓷艺术,在烧成的坚硬瓷片上开始刻出形态逼真的人像。民国4年,袁世凯曾命艺人在一件大型瓷器上镌刻了英王乔治的肖像,作为礼品送往伦敦,据说“神形逼肖,毫发皆似”。北京刻瓷业最著名的朱友麟先生,他曾与著名画家张大千交往合作,作品以豪雅、清新之风取胜,被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他创作的“采菊东篱下”刻瓷作品,不仅刻出笔墨线条的韵味,而且勾画出了诗人陶渊明在南山下欲走回望、悠闲自得的形象,整个作品诗情画意之逍、雕刻技巧之纯熟,令人叹为观止。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刻瓷艺术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青岛等地都没有刻瓷研究所,山东博山和天津塘沽都各有一家刻瓷厂,还有一些陶瓷工厂中出现了专门的刻瓷人才。艺术家开始发挥刻瓷独有的工艺技巧,除雕刻一些瓷薄如纸的高档艺术精品作为国家上等礼品和展品外,还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独幅作品。山东著名刻瓷艺术家马林曾于1979年10月刻制了“马克思肖像瓷盘”,被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作为珍品送给马克思博物馆。1982年春季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博览会上山东淄博的另一位刻瓷艺术家李梓源的鲁青瓷“五头文具”刻瓷,荣获金牌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艺品第一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崇高荣誉。

由于陶瓷业的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由原来单一色釉面,生产出多色釉面。云南昆明刻瓷艺术家于铁在继承中国传统刻瓷艺术上不断创新,开创“分层留釉”技法,利用原有釉面,在錾刻中或留薄或留厚、或点疏或点密,从而形成色泽柔和的画面,所刻人物惟妙惟肖、生动光彩;所作景物境界深远、秀丽迷人。“分层留釉”的绝妙之处在于:艺术家在成品瓷不足一毫米厚的陶瓷釉面上进行多变化、多方向、多层次的倾斜,重、直、平推下滑的行刀技法,利用陶瓷釉面固有的张力物理特性,进行各种题材的光面过渡,无需任何颜料的补充,便于表现所有以墨、黑、白、灰为主要基调艺术效果的作品,且艺术意境不怕水洗及各种化学清洗液的浸泡和刷洗。

二、刻瓷艺术的特点

刻瓷艺术是绘画艺术与陶瓷制品的巧妙结合,既善錾刻又善绘画,根据不同造型的瓷器设计画面,然后运用镌、錾、点、色等刀法錾出图案,最后施墨着色,使画面呈现出深、浅、浓、淡的艺术效果。

刻瓷艺术讲究刀味和韵味(也就是墨味)。其中刀味是刻瓷的最大特点,如同中国画中的用笔、金石篆刻的刀法一样,它是为填色体现墨味打基础的。用刀要准确,刀法要疏密有致,密而不乱,疏而有物,做到轮廓清楚,外形生动。中国画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这就是说远看有大的气势,近看有笔墨功夫,给人以豪放中具流畅、粗犷中寓新意的感觉。同样,瓷刻也必须注意行刀的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和沉浮利纯,以显示迹外传神的格调。韵味,也就是讲瓷刻后润色的效果,要做出焦淡、水色等,体现出象中国画泼墨大写意的墨趣来。即使一个点或一根线,枯笔干擦,也要显出用墨的关系,达到计白当墨的妙致,富有装饰的味道。归纳上述两个特点,可以说瓷刻的用刀和上色是紧密相关的,不过关键是在用刀上。在国画创作上,我们常说的基本功,主要是指用笔,其次是用墨。瓷刻的基本功主要是用刀,刀用好了,墨韵自然而然就可见了。

刻瓷工具是以天然钻石制作成的,常用刀具有尖錾、平錾、刻笔等。刻瓷艺术家凭着丰富的绘画经验,将各种美术、书法、肖像等作品绘在陶瓷上,一锤一刀的在硬如刚玉脆似蛋壳的瓷器表面上进行錾刻,使本来质地细腻、釉面光润、淳朴清雅的瓷器,呈现出刀法的金石趣味和色彩丰富的画面。若用放大镜来细看经过刻瓷的艺术品时,所见只是密密麻麻的点线刀痕,排列井然有序,疏密适度,变化无穷,给人一种深邃而静谧的美感。

三、刻瓷艺术的创作实践

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单行线,刻瓷作品的创作要看内容与形式,用特殊工具材料,不同的比例、尺度都是制约的,又可以变化性,笔者根据实践,总结出不同的材料和风格组合在刻瓷艺术中的发挥。

比如说,为了突出“刻”与“瓷”相结合的体现,在陶瓷器型和瓷质上与刻瓷有着重要变化和之分,根据各厂瓷釉情况,刻瓷就先要考虑到各釉的关系,如釉硬与釉软,粗瓷与细瓷之分,高白釉与中白釉之差,日用瓷与装饰瓷之别,这都与刻瓷有作制约不可分割密切关系,就决定用那种刀法和手段去表现,如刻素描效果,就采用细线型,多用于虚实,疏密来表现肌肉、骨骼的肉在效果,时而用刀将尖錾点刻相结合,全靠线条的长短虚实艺术处理,给人以和谐之感;又如,在刻较粗壮运动作的动物方面,就要用平产和晕刻法,粗浅不加修饰的手法,使动物显得粗壮有力,动态鲜明,达到国画之味。

再如:书法,则用刀式,重点錾与平铲,混用,使刻到之处深藏在内,含蓄庄重、古朴,利用瓷崩体现浓厚金石特征,刚强稳重。

又如油画式之味,笔者采用点刻,点錾结相方法去表现处理,使画面空感和体感、光感、色彩的变化体现出来,正能达到油画之味。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之一,对刻瓷也就是以它为基础,有众多刻瓷学者,采用中国传统白描为主,也就是刻瓷的传统手法,在这方面我采用了细线型多用性,用锥型刻刀与平刀括刻法,浅实平面阴刻,线条圆润,细腻流畅,浓密且有丝缕之感。

刻瓷作品的画面讲究构图、设计,画面一般是平面的,要搬上瓷盘,挂在墙上,也是平视,在造型要根据陶瓷造型与画面造型,达到和谐,紧凑整体感。陶瓷艺术的传统在装饰方法上有一定的严格的程式,即在各种不同型体上进行合理划分,分成四部,腹部和口部,衣足四个部分,一般是采取披肩、锁口、满脚的方法,在某些部位画花边或连续纹样,留出肩部以下衣足以上,视线最集中的地方画主题画面。

我在创作中采用传统装饰方法,又采用白描塑造群像,使每一个人物、每一条线都有意识的统属于整体,人物互为关联、完满、有机。中国画论,讲究计白当黑,多半都是采用以黑当色,在白纸上描黑线,显得黑白分明,对比性强,在刻瓷上一般也作此方法,也是以黑为色表现的一种形式。

四、结语

刻瓷艺术至今方兴未艾,作为高级艺术品,经常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并作为国礼品赠送给友好国家和个人。笔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拜访了许多老师和行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迪和教导,又开始新的实验和创作,逐渐地摸索和把握了刻瓷的一些技巧和规律。笔者深切感受到,从事刻瓷艺术必须加强艺术涵养、修养的必要,刻瓷的春天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刻瓷陶瓷艺术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刻瓷艺术浅谈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纸的艺术
民间工艺介绍(二十三)
陶瓷艺术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董善习《刻瓷艺术》于9月淄博陶博会期间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