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胜
*郑州铁路局郑州电务段 工程师,450052 郑州
郑州电务段管辖范围横跨河南、山东、山西三省,营业里程1250多公里,拥有京广、京九、陇海三大干线,太焦、新菏等多条支线,点多、线长、面广,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畅通压力十分巨大。近年来,针对铁路速、密、重并举的新形势,郑州电务段结合自身生产实际,积极探索电务集中维修模式,以解决现场用与修、工与休矛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1.“天窗”利用率低下。推行“天窗”维修模式后,电务部门受管辖范围广、区间跨度大、人员分散等因素限制,“天窗”资源不能得到较好地利用。以郑州站为例,给点平均为每日30 min,并且是分开给点,造成给点时间不能较好地满足实际生产任务需求。
2.现场工、休矛盾突出。由于电务工作的特点,实行义务班,倒班制,造成作业人员明显不足,现场设备漏检、漏修、检而不修、失修等现象时常发生,给运输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3.检修作业质量不高。由于工区人员少、任务量相对较重,造成标准化作业难以得到较好落实,设备检修作业质量不高,设备故障频发,给运输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本着“因地制宜,利于生产”的原则,在京广、陇海、太焦线等地部分车间积极开展试点,扎实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缓解一线工、休矛盾突出的主要问题,力求更加适应电务维修生产实际。
1.优化班组设置。针对一线管辖范围过大,班组工与休、用与修矛盾突出,机构设置小而不精,“天窗”资源紧缺,设备漏检漏修等现状,将全段车间管辖道岔设备总数少于50组,人员少于10人的班组进行重组合并,成立了待王、新乡、商北等集中修工区,使班组设置更加合理,以适应点多线长的生产实际需要。同时,精心选拔工作经验丰富,敢于大胆管理的优秀职工担任集中修工区正、副工长,负责工区日常管理、生产组织、业务学习、岗位练兵、计表作业、故障应急等工作。结合实际,在工区设立“五大员”并明确岗位职责,促进工区规范管理。
2.配套建立制度。本着“系统科学,不断优化”的原则,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集中修工区各项制度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配套建立了《集中修工区二次分配考核办法》、《设备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工区微机监测调看分析制度》、《工区设备质量巡视制度》等,促进集中修工区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运转。
3.提升“天窗”效率。把年月表任务按照“天窗”给点时间进行划分,编制集中修工区年度维修任务计划,对维修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分配。组织各工区编制《设备维护作业指导书》,规范道岔、转辙机等设备检修作业流程,规范设备在“天窗”点内检修作业的程序、步骤,促进标准化作业落实。充分发挥集中修工区“攻坚战”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天窗”资源,力求达到一点多用,充分利用。并通过积极争取,将垂直“天窗”由原先的每月2次,增加为每月4次,有效缓解了“天窗”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维修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4.强化应急处理。针对以往故障发生后延时过长的实际,通过加强微机监测调看,充分发挥科技装备保安全的独特优势。在各车间设立微机监测专职分析员,对设备运用状况实施24 h不间断调看,每日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和消除道岔卡缺口、电压波动、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等常见故障隐患,实现“预防”维修,使维修工作“关口前移”,用可靠的设备质量来确保运输安全。组织编制应急抢险“一站一预案”,经常性地组织职工开展抢险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抢险处置能力。
5.提供全面保障。积极指派责任心强的机关、车间干部与集中修工区结对、包保,对工区管理进行帮带指导,及时帮助工区解决生产、维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编制职工值班、调休计划,合理安排值班、调休人员,使职工调休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缓解一线工与休矛盾;针对集中修工区管辖里程长、范围广的实际,积极为各车间集中修工区配备生产用车,为工区配备空调、电视机、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小厨房等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改善集中修工区工作生活环境,为集中修工区开展生产活动提供全方位保障。
通过2年多的实践,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大前提下,为抓好新形势下电务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缓解了工、休矛盾。维修体制改革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现场班组管理结构,有效缓解了管辖范围过大和生产任务重带来的一线工、休矛盾突出问题,班组自管自控能力显著增强。
2.提升了作业效率。以商北集中修工区为例,Ⅰ场在“天窗”点内,包括防护员只能有6人参加作业,通过集中修工区的组建,可安排9人参加作业;一日上、下行“天窗”点,由原来平均每人计表3组道岔,提升至平均每人计表6组道岔,作业效率成倍提高。
3.提升了设备质量。通过集中修工区的成立,使既有“天窗”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利用,有力地提升了设备检修维护质量。待王、商丘北等集中修工区自组建以来,均消灭了红光带、道岔卡缺口等故障,责任故障保持零记录。
通过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电务维修体制改革方式,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作业特点,在维规、技规等大政策框架内灵活管理,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生产模式,就会更进一步促进现场生产力释放,进而谋求安全效益最大化。
[1]胡志强,赵旋.新形势下电务维修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05(8):4-5.
[2]吴炯.规范管理,强化基础,大力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J].铁道通信信号,2010(3):6-8.
[3]王民湘.铁路信号微机监测智能分析与设备运用质量管理系统[J].铁道通信信号,201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