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煤炭企业与传统的煤矿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向设备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化,以先进机电设备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因此,现代煤炭企业效益的高低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而转向取决于设备的投入和管理以及投入劳动力素质的高低。
先进机电设备的投入生产体现了生产设备大功率、高科技、重型化、生产集中化。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是现代化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实现煤炭企业现代化,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则是重点,并且要科学化、正规化。
煤矿装备着大量的机电设备和设施。这些设施和设备是煤矿生产的基础。煤矿系统的生产人员中约1/6 为机电人员。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机电人员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步增加,机电系统所花费资金一般要占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甚至更高。且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电原因所引发的事故占到70%左右,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对提高煤炭产量,确保矿井和职工的安全,提高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机电设备的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技术、组织、经济、安全措施,逐步做到对煤炭企业主要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努力做到合理选购,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经济运行,以实现设备周期费用最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设备管理制度和办法,以促进机电设备的良性高效运转,提高煤炭生产安全经济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刻阐明了生产力和劳动手段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设备管理和科技进步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把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纳入科学管理轨道,强化管理意识,加快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为发展生产增添后劲。
目前,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把机电设备管理纳入机电管理处统一管理,各二级单位由机电科统一管理,实行机电设备“三全”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日益增强,机电设备各部分、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设备的局部出现问题往往会导致整个机电设备损坏、甚至会使整个生产线停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极为严重的。要保证煤矿安全,首先机电设备本身必须安全,而机电设备的安全与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机电管理的经验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配套的设备各个单机及系统之间的生产性能和技术指标必须满足工作环境条件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能满足最大的生产能力,并留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2)坚持全员参与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执行各种规程,遵守三大规程的规定要求;②安全生产要与职工的经济和设备的利用率挂钩,将安全指标落实到班组个人,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使职工感到外有压力,内有动力,自觉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3)预防为主,消除人为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开展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全面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针对职工的不同情况做好几种人的工作。①不懂安全生产常识的人有3 种情况:文化水平较低,入矿时间短;轻视安全,不钻研业务;对安全技术和业务知识一知半解,不懂而又不好意思问。②有特殊情况的人。如夫妻不合,心理及工作压力大等情况。③图省事的人。有些人在生产中侥幸心理严重,图省事违章作业。④摸索安全生产规律,确定工作重点。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努力预防事故的“五多”,即生产任务重,忽视安全事故多;作业条件好,麻痹大意事故多;逢年过节前后,精力分散事故多;更换作业地点,情况不明事故多;工人升井时着急,人员集中违章多。
(4)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也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5)加强事故管理。为了实现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遭受意外灾害或损坏的情况,以便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事故管理工作,对机电事故要进行登记、调查、分析、统计和报告,坚决执行事故追查制。追查分析,采取措施,防止重复发生。坚持处理事故“四不放过”原则。
合理地选用设备是机电管理的第一个环节。选用设备的原则是能满足生产任务的需要,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主要从6 个方面考虑。
2.1.1 适应生产
依据合理造型及适应生产的原则和矿井生产环境和条件,考虑矿井的煤层厚度和顶板条件及集团公司的总体规划。
2.1.2 安全可靠
故障率是表示设备不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志。选用设备时要考虑其安全可靠性,尽量选用故障率低的设备,并要带有各种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依据实际使用情况,尽量选择知名企业生产经过实践使用考验的成熟产品。
2.1.3 使用维修方便
从方便使用上考虑,要求设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由于煤矿生产条件的特殊性,要求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搬迁方便。
从维修方面考虑,则要设备容易拆卸、组装、故障容易排除,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互换性强等。
2.1.4 耐用性和成套性
机电设备的耐用性、成套性是设备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条件恶劣,因此要求设备必须要有较好的耐用性,即坚固耐用。设备的成套性是指设备之间的衔接性能。选择设备时,各个生产环节设备的生产能力要相互适应。如工作面的采煤机必须与其相应的运输、供电等设备配套,否则高效率的设备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浪费设备资源,增加成本投入。
2.1.5 考虑设备的环保性
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矿重生产轻环保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要按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煤矿机电设备,并要考虑设备应有消尘、隔音、处理三废的附属装置。
2.1.6 节能省材
能源消耗是衡量机电设备好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形势会日益加重,短期是不会缓解的,因此应尽可能选择耗能低,材料消耗少的设备。
合理使用设备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着设备本身的寿命长短,而且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1)根据生产特点和生产任务合理配置设备。生产过程中的主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等都要适应生产条件和生产任务的需要,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所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2)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安装设备。①设备安装尽可能依据实际情况实行招标,优选方案,并要严格杜绝暗箱操作。②设备安装场地要符合规程要求。③设备必须先经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方能安装。设备安装完毕需进行验收及试运转,合格后才能移交生产。④比较大的设备,安装期间应做好技术数据的记录,作为该设备技术档案资料保存。
(3)要配备合格的操作、维修人员。操作维修人员须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无证人员一律不能操作和拆卸、检查、检修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达到“三懂、四会”(懂设备构造、原理、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4)要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条件。环境要求是:①工作环境应清洁整齐,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②应有必要的防护、保安、防潮、防尘等装置,采掘设备要尽量防止水淹、煤矸石砸埋等情况发生。③建立严格的润滑制度。设备合理润滑,减少零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功能消耗,保证修理周期实现,实施机电设备“五定”润滑制度,即定人,定点,定脂,定量,定时。
机电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由原始费用和使用费两部分组成,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就是要合理使用、精心维护及时修理、延长设备寿命,大大降低使用费。
从经济原则考虑机电设备管理应做到“五好”:
(1)选好设备。选择要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2)用好设备。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合理充分利用设备。
(3)修好设备。采用各种方法,及时对设备进行修复,恢复原有技术性能;并应尽量缩短修理时间,降低修理费用。
(4)管好设备。对待修或修好暂时不用的设备要管好,要做到防腐、防锈、防潮。
(5)及时做好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工作。对国家公布的淘汰机电设备和耗能高、效率低的设备,要有计划地进行更换或改造。
重视智力投资,提高职工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实践证明,搞好机电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当家作主、有主人翁的思想素质,爱企爱家。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教育职工精心爱护设备,精心维护保养设备,正确操作,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二是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干部和操作维修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多培养一些“尖子”、“大拿”,从青年中多提拔培养干部,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现在设备均为机电一体化,对操作和检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所以搞好职工培训是关系到科技进步,解放生产力,和企业兴衰的大问题。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已是刻不容缓,箭在弦上了。
坚持脱产和业余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操作工人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开展机电各工种技术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在企业掀起学技术的高潮;而且实施各种奖励办法,鼓励比武优胜者,调动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对管理人员实施脱产培训,要求必须懂业务会管理。制定职工定期轮训规划,对全体职工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学习。要职工做到“三懂四会”,经考试合格发给合格证,持证上岗。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不仅符合国家当前发展目标,也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机电设备是靠人管理的,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就是要把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选好、用好、修好机电设备,做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最终达到实现高产、高效、安全、低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