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标
作为一类不伴或伴实质成分的肿瘤,并以囊液为主的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其在临床上少见,属肾细胞癌的特殊类型。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肾癌中存在囊性成分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病理特点以及随访的情况。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0例囊性肾癌,肿瘤平均大小6.2 cm×5 cm×4.5 cm。10例下极,7例中极,13例上极。肿瘤12例左侧,18例右侧。其中年龄21~79岁,平均51岁,男23例,女7例。临床均无发热症状,17例无症状,3例有腰痛症状,1例肉眼血尿。
1.2 诊断方法 30例均行彩色多普勒、CT、B超检查。其中6例DSA检查,10例MRI检查。CT检查5例(包括3例多房性囊肿)囊肿,25例实性占位。增强后CT值13.5~144 Hu,平扫CT值4.8~42.9 hu。
1.3 治疗方法 30例本组患者中初诊时即接受手术治疗26例,囊性肾癌经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证实,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肿物呈分隔状,分隔之间为囊腔,10例有少许胶样液体者,16例囊腔内无囊液者。初诊时本组有4例患者未手术治疗,肾癌分别于初诊后3、5年复诊时诊断,病理回报为肾透明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有5例颗粒细胞癌,21例肾透明细胞癌。
30例本组患者均随访1~12年,其中2例死亡,分别于术后第6,7年死于癌肿复发转移。经肿瘤定期复查未见转移及复发28例。
囊性肾癌与肾癌囊性相比。前者预后多较好,肿瘤多为囊性方式生长主,而后者肿瘤恶性程度高的表现,病情往往发展较快,是肾实体癌的广泛坏死和出血。囊性肾癌的概念在WHO肾脏肿瘤组织学分类(2002)没有提及,临床表现中囊性肾癌患者与肾囊或肾癌肿类似。
影像学检查是期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手段,CT、B超尤其是高精度增强螺旋CT[1]可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但可发现囊内具有分隔或实性部分在彩色超声检查上有彩色血流信号[2]。可以进一步对术前诊断困难的患者行CT检查,CT扫描囊性肾癌的主要特点是壁结节钙化,分隔及囊壁不规则增厚,及不均匀的早期强化等。但囊性肾癌的分隔和壁的真实形态有时因部分容积效应难以显示,应进一步选择薄层螺旋或动态 CT 扫描[3]。Bosniak 分类方法首先由 Bosniak[4]于1986年提出并基于影像学的检查进行的,并用于临床指导肾囊性疾病的处理。
肾囊肿与囊性肾癌鉴别,而于单肾或双肾可见多个或一个液性暗区为典型肾囊肿超声表现,液性暗区常呈“偏心性”分布,大小不一,囊壁均匀光滑,囊腔大小超过整个病灶的1/2[5],极少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与周围分界清楚。CT检查提示下列囊性肾癌的可能情况均应考虑[6]:①多房囊性肿物,囊间隔或囊壁伴钙化或增厚。②增强后示实性成分、囊间隔或囊壁明显强化。③囊壁内有不规则实性成分或结节。④单房囊性肿物,囊壁不规则钙化或增厚。⑤囊液提示血性囊液或密度不均匀。
如果明确诊断囊性肾癌,需根据肿瘤特点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比如包膜完整,一般体积较小,转移不易发生,且根治性肾切除术应在病理分级低与肿瘤分期等综合情况下进行。
周围组织在术中应尽量保护好。肾部分切除术可对病变较小或可疑但未能病理诊断的、孤立或局限肾者可进行。尽管在确诊方法中术中病理检查是相对理想的,但术中病理难以确诊的实际问题偶尔也会遇到,故因切除范围不够而需再次手术或不必要的肾切除现象均有可能发生。
总之,囊性肾癌较少有临床症状,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亚型,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Bosniak分类来提高,并指导选择治疗方案,临床预后良好。
[1] Bosniak M A.The use of the bosniak classifit:ation systern for renal cysts and cystic tumors J~ .J urol,1997,157(5):1852-1853.
[2] 陈松华,王炼,卢光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性肾癌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4):283.
[3] 李长喜,李海龙,陈洁,等.囊性肾癌的CT诊断价值Ⅲ.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1(7):421.
[4] Bosniak M A.The current radiological approach to renal cysts.Radiology,1986,158:1-10.
[5] 李吉昌,刘绍玲,牛司华,等.囊性肾癌超声分型及诊断价值的探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2):159-160.
[6] Liu S,Sun G,Guo Z,et al.Muh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aseries of 8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7,2(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