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玲 李海霞 秦林其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医技科室,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大量送检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散、皮肤破损、手部被锐器刺伤的意外,部分标本还有较强的传染性。检验人员的工作风险日趋增大,使他们成为高度职业感染人群。
1.1 血源性危害 在检验科工作中,采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1]。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0%,HBV的感染概率为6.00% ~30.00%,HCV的感染概率为1.80%,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
1.2 化学试剂危害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擦拭显微镜油镜时使用的二甲苯,二甲苯属于低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肤引起皮炎。短时间吸入高浓度二甲苯会出现中毒症状。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有氰化钾成分,虽然含量低,但遇酸会产生剧毒氢氰酸气体。消毒时使用的“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这些试剂和消毒液长期与人接触,对人的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呼吸道都存在一定的损害,甚至致癌。
1.3 物理性危害 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计算机的应用也较广泛。由此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和射线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损伤。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水机的高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可高达70 dB以上,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音标准为35 dB,极限值为45 dB,长期噪音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3]。长时间观看显微镜或操作计算机,会引起视力减退,眼炎及颈椎病。许多检验人员都有颈、腰、背部疼痛,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
2.1 加强教育 对检验工作人员实施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进行消毒隔离及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反馈制度,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员工注射疫苗。督促,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树立所有患者均有潜在的血液传染病危险的观念。
2.2 重视手部卫生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洗手能消除或杀灭手部>90%的细菌[4]。按我国卫生部规范中的“六步法”进行正确洗手,配合使用感应式水龙头,烘干机,一次性纸巾。工作时戴手套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接触,即使被刺针伤害,也可降低感染。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5]。手部消毒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能达到Ⅰ类环境消毒标准[6]。但是,离开工作室时应该立即认真洗手,戴手套和快速手消毒不可以代替洗手。
2.3 规范操作程序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废弃标本分类处理。严禁实验室内吃东西、吸烟。在免疫室和细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防护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离心机安装排气装置,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不要打开盖子,试管盖要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以免逬溅或产生气溶胶。为避免噪音污染,水机最好在生化仪器停止后开始蓄水,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对流,避免消毒剂和有毒试剂的危害。
2.4 防止锐器损伤 使用后的针头、吸管、玻片等利器放入锐器盒,禁止双手回帽,锐器盒满3/4关闭停用。以防锐器误伤自己及他人。
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标准化的操作程序,采用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是确保检验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感染的关键。
[1]张玉翠,夏伟,黄海燕,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89.
[2]陈亮,张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
[3]巢玲,万颖.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对策.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01-402.
[4]郑奀梅,苏京华,邱月香.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成效.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52.
[5]李可萍,应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6]龚梅,邢玉斌,应英杰,等.传染病病区护理人员使用手消毒剂的初步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