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诗歌阅读鉴赏类探究性试题

2012-08-15 00:49:31赖庚祥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石湖诗人诗歌

邹 虹 赖庚祥

2010年高考18套试卷鉴赏了19首诗歌,从探究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探究题型的比重,约占四分之一;2011年高考诗歌试题中探究题型约占三分之一。高考《考试说明》也增设了对探究性试题的考查项目,考查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和主张。在诗歌鉴赏中除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民族心理外,更强调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探讨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和目的,得出独特的个人感悟,作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一、探究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诗人对事物(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的看法就是观点;态度就是诗人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激发态度中任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要求这三个要素协调的一致性。

诗歌一般以写景见长,观点态度虽不直接点明,但是中心思想是可以把握的。鉴赏诗歌应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取向。

例1.(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赏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的内涵还是作者的情感态度,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准基本点,不能泛泛而谈。情感倾向:先抓住门外叫个不停的子规鸟,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思乡情,然后通过日落时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痛苦困扰。既然只是因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那么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为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故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二、探究诗歌形象的精神源泉与思想因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诗人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应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分析形象中的特征、意义、以及背后隐含的信息,挖掘形象中暗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2.(2009年全国卷1)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赏析)文中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可以想象姜夔当年坐船造访石湖: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此景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即是实景——远绝烦嚣的家,也是虚景——范成大品格。他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退隐时,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把握景物的特征即把握了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参考答案:①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②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探究读者的个性体验与创意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过程基本上是读者在感知语言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经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联想、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思维活动,达到理解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要点,重点词句及文章表达方法进行记忆和运用的过程。但是在读者此过程中,并不完全是认知过程;也是由非认知因素如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参与的过程。再者,心理诸因素和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发展。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而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换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获得各项能力。传统题要求面面俱到,不能遗漏任何一点,有其标准化的答案;而探究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一点进行深入分析,发表独特的见解,要求其言之成理,这是传统问答题与探究题的一个区别所在。

例3.(2011年天津)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赏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写景诗,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后三句是补笔。作者刻画农村夏日急雨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①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②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总之,在诗歌阅读鉴赏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走进诗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石湖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现代苏州(2018年15期)2018-08-16 06:33:2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文徵明诗咏石湖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爱石家在线”微信群 石湖雅集记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