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群,按照罗马Ⅲ标准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近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探讨胃动力治疗仪、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对比,旨在评价两者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21~69岁,平均45.4岁,病程1~17年,平均7.5年。全部患者都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子胃肠镜等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明显引起胃肠症状的疾病。临床症状均符合FD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合肥凯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M-W型胃动力治疗仪进行胃起搏治疗。具体操作方法:①定位:采用全国胃电图学会规定的双电极标准位置准确放置电极,体表胃起搏点正极置于患者胃窦在体表的投影处,即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2~4 cm,负极置于患者胃体在体表的投影处,即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3~5 cm再往上1 cm。②设定参数:根据胃电图检查结果设定有关参数,通常胃起搏频率为3次/min,治疗幅值应以腹部贴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同时可以参考仪器上指示灯的颜色进行调整。治疗时间为1次/d,30 min/次。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商品名:新络纳,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 mg 3次/d,餐前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期间详细记录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程度及发作频率变化。
1.3 疗效评估与判定标准 评估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症状严重程度评估计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患者经提醒方能回忆起有症状出现;2分:有症状主诉,但不影响日常生活;3分: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症状出现频率按1周内出现的天数计算。一周内各症状积分等于症状严重程度计分与症状出现频率之积。一周内总症状积分等于各症状积分之和。
1.3.1 疗效评估 计算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和总症状积分,分析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症状积分改善百分率=(治疗前症状积分一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1.3.2 疗效判断 显效:总症状积分下降>75%:有效:总症状积分下降50% ~75%(含50%);改善:总症状积分下降25% ~50%(含25%);无效:总症状积分下降 <25%;恶化:治疗后总症状积分上升。
2.1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60例显效28例(46.7%),有效12例(20.0%),改善15例(25.0%),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对照组60例显效26例(43.3%),有效15例(25.0%),改善13例(21.7%),无效6例(10%),总有效率90%。两组均无症状恶化患者。两组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出现影响。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腹痛1例,腹泻1例,症状轻微,均未影响治疗。观察组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Hp感染,胃肠激素的变化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运动障碍有关,因此通过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可使临床症状改善和消失[1]。
YM-W型胃动力治疗仪工作原理是基于胃肠起搏点的电活动可被外加的电流刺激所驱动,促使紊乱的胃肠电活动产生“跟随效应”,以恢复正常节律,从而达到治疗各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目的。莫沙必利是第1个没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的高选择性5-H4受体激动剂,可增强食道、胃、十二指肠以及小肠的协调运动,促进消化系统的排空。
胃动力治疗仪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莫沙必利疗效相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种消化道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由于病例观察时间还不太长,停止治疗后可维持的时间有待于进一步随访和研究。
[1]季洁如,高玮,许平,等.莫沙必利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胃肠病学,2008,13(11):6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