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莉 吴睿斓
医疗实践证实,不断改善社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是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自1992年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包括: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和早期生命支持)。历次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如何使生存链尽早地介入急救抢救体系和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成为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能否获救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措施之一。由于从报警到急救人员赶赴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就直线下降。因此,培养第一目击者并使他们能尽早地介入到生存链成为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培养第一目击者的具体措施有:
1早期发现
实践证实:提高全民急救抢救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心脏急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多媒体、讲座、现场咨询等多种途径向市民宣讲培养第一目击者及其重要性,让市民掌握如何发现心脏急危重症的早期征兆,如胸疼、气短等以及让第一目击者尽可能早地向120求救以及对患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及利用现场条件进行急救、抢救。
2如何求救
第一目击者应如何报警。报警时应向接警人员及时、准确、简单明了的报告患者所处的准确位置、联系电话号码、最严重的症状或体征、既往史、人数。接警人员应指导第一目击者采取急救措施,并让报警者把报警电话或联系电话不占线,方便出警人员联系,对于位置较偏僻或不好找的地方最好让人在醒目地标接应。
3规范和普及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CPR)是救生的最基本步骤,包括现场判断,求救和心肺复苏和使用AED。现场判断极其关键。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更进一步实施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及电除颤)在开始CPR前首先要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体征,如出现以上“三无征”,首先求救EMS系统或同时求救和立即实施CPR。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规定对非专业人员行CPR前不要求将检查脉搏搏动作为必须的一个诊断步骤,不检查脉搏。要求评价循环体征,包括观察面部颜色、呼吸、咳嗽和反应动作,时间要求少于10秒钟,如仍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4开展早期电除颤的技术推广和配备早期电除颤在生存链的各个环节中是最有可能提高生存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尽可能多的人会使用。对提高院前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存机会可能是最关键的,可以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发现需要除颤的心律即可进行电除颤。在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应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对部分人员进行培训如何评估病情和CPR。在实行CPR时,同时进行体外电除颤,电除颤成功,呼吸和循环恢复后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并连接AED进行连接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体位。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自救互救”为基础的教育,对于院前急救人员、院内急诊科人员、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基层卫生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这一流程和技术。加强公众宣传,对于部分社区人员和公共场所的部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在重点行业如公安消防、社区服务机构、旅游交通、宾馆饭店、商场服务行业中,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急救培训,让其熟悉和掌握整个流程,尽量为患者争取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
[1]王一镗.王一镗急诊医学,清华大学出版社,42-52.
[2]王一镗,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的重要性。中国急救医学,1998,18(4):53.
[3]王一镗,加紧实施“中国心肺复苏普及培训工程”.中国急救医学,1993,13(5):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