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辩证关系之我见

2012-08-15 00:44河南林晓华
职业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纪律思维

河南 林晓华

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辩证关系之我见

河南 林晓华

基于儒学中庸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经过代代传承,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思维习惯、行为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应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对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反思进而改造,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中职生的现实需要。

语文;思维;培养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思维的定义是:思维是指意识、精神,是相对于物质的范畴,常与“存在”相对称。狭义指理性认识,即人脑对现实世界的能动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是什么呢?在理论学术界,大家对此并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一般倾向于,是指对所面临的事物站在挑剔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面思考的习惯。换言之,是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是非优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品质。国内还有学者提出,批判性思维是:“探寻真理性、正义性、意愿性,和主动性以及纪律性”【1】。

著名学者楚渔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混乱而且僵化,是我们社会不能进步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落后的思维模式,中国人超越西方永远是一句空话、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改造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头等大事”【2】。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3】。

在学生语文的学习中,欣赏、审美、阅读、习作等各方面,思维的批判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职生处于青年初期也就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并由此而导向辩证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4】。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他们对复杂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感情而忽视理智,感性占分析的主导,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判断经常发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表象主导他们的判断力,更没有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逆向迂回的哲学思维。而语文是语言艺术,还是美的载体。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承。同时,还兼具对人生、事物以及美丑的批判吸收。青年学生良好品质的习得,是在这种美丑判断,文化营养与糟粕的汲取和扬弃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弥贵和重要。

同西方教育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不同,儒家中庸思想,坚持“九二贞吉,一中也”,把思维更多禁锢在“不违前训、不辟后辙、调和适中”的框架之内【5】。教育中更多是直达思维,是一种箭簇、单道式的顺向思维,信于一统、定于一尊。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聪明才智“深化”到培养每个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上来,如果教师所讲的话善于激励学生投入创造性的能力的竞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生活中也将不会有一个不幸的人【6】。一个青年学生,他在人生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必备的技能之外,语文教师还要兼具培养人文情怀、良好思维习惯的作用。在每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无一例外语言的发展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此必然会产生阶段性和规律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由于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特的良好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怎样依据思维批判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培养措施呢?本人认为要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学习中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语言能够承载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呈现的不同思想或信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语言学习者能在真实或较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该语言,使学习者能用目标语表达思想、交流观点。也就是说,语文是鲜活的、生动的,赋予生命力。语文讲学首先做到“目中有人”,而不是我讲你听的“目中无人”。为此,这个学科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它必然成为文化的传承载体。让学生受众群体更好地获得真知,给予其充分的自由是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这种自由,才会有意志舒展的灵魂自由。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就如同给了放飞他们的翅膀,才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激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比责任心更重要。怀特海也说: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怀特海同时也指出,纪律也是必要的,因为纪律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使思维有条理,过分强调纪律是有害的,不加区别的纪律只能使大脑变得麻木不仁【7】。一种能够发散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只能在自由的气氛中激发和产生。青年人心理特征具有发展的需求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在教育中用一种单调的、乏味的、枯燥的方式将自由的学术思想感染和影响,作为纪律的约束强加给他们,必然会使他们感到厌恶。纪律是维护课堂秩序的一种需要,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更不是要强加给学生,纪律应该是教师作为一种习惯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到是自我约束,从而内心认可这种纪律性而培养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纪律,唯有如此,纪律和自由才会发生内在联系,由此而有机结合。

二、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批判性质疑的辩证关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是语文教学的坚强基础。同时,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勇于质疑。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8】敢于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前提。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对已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有所收获。在教学实践中,以《孔乙己》这堂课作为剖析范本,在课堂上设计过这样的问题:在鲁迅的这个名篇中,请问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给了学生几种不同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孔乙己受科举制度毒害,性格上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它的依据是什么呢?对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答起,从他们的表现看,没有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问题超出了课本的范围,就茫然不知所以然了。同样的教学实验在报刊屡有报道,值得我们沉思。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我们积极鼓励倡导的是,必须具备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和独立自由思考的精神。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置身于课文作者形成文章时的外部环境、社会变化和语境之中,在仔细分析观察作者所描述的细节上,在不曲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理性理解、深刻分析、互相比较、反复核对、提出质疑和批判性反思等,然后进行一些反复的权衡和评估,最后,综合得出自己的观点抑或是对作品水平的基本判断。

三、处理好思维批判性与逻辑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这里提出批判性思维,其实它和其他思维形式一样,有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符合逻辑,有统一的逻辑性要求。简言之,批判性思维首先应该是一种逻辑思维,有逻辑思维必要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要求。在另外一种维度上,批判性思维又有高出逻辑思维的地方,那就是批判性思维更多的关注思维的精确性、真实性和意义以及价值,更加强调思维的思维性和见识性。我们讲,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未必是有意义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更多的是倾向于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习惯会不由自主陷入逻辑思维培养之中。无论是提问、还是讲解都会一步一步进行推导,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缜密。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一切要顺着授课老师的思路走,进一步再去理清老师所表达的逻辑,唯有如此,才会得到教师肯定性的赞赏,也唯有如此,才会以为彻底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长期的浸染和培养的逻辑思维,极易造就一种被德波诺称为的“直达思维”习惯。教师们习以为常的直达思维是有顺序性的,相反的思维则是所谓的旁通思维或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不一定是有顺序的。它是不能预测的,也不受程式约束。它倾向于不同的视角重新考察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直达思维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障碍。

四、处理好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辩证关系

激发思维的发散,不能只将培养的空间局限于课堂。应该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框架之中。构建这个框架是以兼具思维批判性品质的自由性、质疑性、逻辑性,使其能够密切联系、互为促进、互相浸润。简言之,是学、疑、思、练、行。如孔子而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全面养成十分必要。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方面要让学生精读课文,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总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为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在教学中要经常组织“辩论赛”、“主题讨论会”、“佳作欣赏”、“主题演讲”、“小型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按照约翰·赫歇尔的“发现思维模式”【10】,要求学生对时间、对问题、对矛盾敏锐地进行独立、全面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抓住实质,化解“焦点”,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观点、思维方法和行为,同时还能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都得到自我综合训练、自我全面养成,有效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1]王冉.倡导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65bc 10100h8cc.html,2010-02-05/2012-01-15.

[2]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9-127.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09.

[4]杨俊.青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EB/OL].http://www.ksstjxx.com/oblog45/u/21/archives/2012/3606.html,2012-03-07/2012-03-08.

[5]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8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21.

[7]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三联书店,2002:177.

[8]李问渠.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M].哈尔滨出版社,2009:69.

[9]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知识出版社,1985:78.

[10]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21.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人民警察学校)

(编辑 李艳华)

猜你喜欢
批判性纪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