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师 容
宜化集团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积极发展低碳产业的部署,按照 《湖北低碳发展规划》,坚持 “发展与环保”同行,选择绿色化工路线,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节能减排型生产体系,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80多万吨,节约水资源1.5亿吨,减少废弃物外排约400万吨,直接增效12亿元;宜化积极开展末端治理,投巨资在各大工业园区建设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荣获 “全国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突出贡献单位”。
“十二五”期间,宜化集团将进一步把节能减排工作向前推进,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完成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成为全国节能减排的示范企业。
宜化集团党委按照湖北省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走创新驱动轨道的战略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撑,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现有技术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宜化开发并实施了3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20多项国家级、省级新产品,获得了100多项专利,取得了100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宜化股份公司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宜化技术中心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宜化集团有19家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
宜化重介质选矿和双反浮选技术,革除了宜昌磷矿开采过程中 “采富弃贫”的传统方式,攻克了宜昌隐晶质胶磷矿不能生产磷酸二铵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宜化YH粉煤连续成型气化技术,用相对廉价的粉煤替代价格较高的优质块煤生产合成氨,全年可节约优质块煤300万吨,该技术受到吴邦国委员长的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推广。宜化变压吸附脱碳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金奖。
宜化集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进行原料和产品结构调整,现已形成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上、下游产品的物料支撑关系,初步建立起一个物料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及自身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煤化工产出的中间产品液氨是磷化工产品磷铵的主要原料;电厂先发电再供蒸汽,用于盐化工产品烧碱和PVC生产;盐化工产品烧碱又是煤化工下游产品季戊四醇生产的原料之一。PVC生产过程产生的电石渣,又用于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脱硫剂和磷酸含氟废水的中和剂,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2S,又被提炼成硫磺,用于硫磺制酸,成为生产磷铵的原料,实现了两种产品的跨越。
宜化集团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利润首先来自于战略,其次来自于管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现在化工原料煤从山西运到湖北要1100元/吨,而煤的直接成本只要300多元/吨,其余800多元被流通环节拿走了。而每吨化肥的销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不在成本上节约,企业就没有利润可言。只有将产业布局在资源富集地或者下游市场就近地,产业才有竞争力,如宜化进军新疆后,通过充分利用新疆的煤炭资源,其用电成本比在宜昌降低50%以上。因此,宜化紧抓国家大力开发中西部的机遇,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内蒙、青海、新疆、湖北等中西部地区。
目前,宜化集团以资源为中心整合产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宜昌及周边的磷资源为依托,通过实施“采选加”一体化,大力发展高端磷复肥和磷精细化工;以内蒙古、青海、新疆、贵州等西部省区的煤资源为依托,通过实施 “煤电化”一体化,大力发展化肥和现代煤化工;以湖北应城、重庆万州盐资源为依托,通过开发联碱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盐化工。
宜化集团现有员工5万名,集团党委下辖31个二级党委、245个支部 (总支),拥有4100名党员。近几年,宜化集团党委按照上级党委要求,以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建工作的 “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 “硬实力”。
集团党委全面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鼓励员工投资宜化,真正做到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混合所有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权制度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宜化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大的飞跃。 “一个组织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 2011年初,集团制定了挖潜增效32亿元的目标,集团党委号召全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岗位都要与经济指标挂钩,开展劳动竞赛并且做到让信息无边界流动。集团各支部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认真解码和实践,共演排2200多次,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年累计创效4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5%。
“十二五”期末,宜化集团将实现销售过千亿元,建成 “文化领先、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和谐”的特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