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兵 谢小静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武汉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我国媒介教育刚刚起步,对青少年媒介教育也仅仅处于理论探讨时期,青少年的媒介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正如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媒介教育的媒介时代,媒介是天使也可能变成魔鬼,因为一切不能为青少年所理解的事物,都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某种困惑,更不能做到抵御其不良影响了。”[4]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多么的迫切。
教师是青少年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领路人,教师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各种信息做出选择和判断,进而合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意义建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学者对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概念的理解,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的阐述以及在青少年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途径分析等方面[5],有关教师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甚少,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几乎没有。不难想象,我国教师媒介素养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6]。前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以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以提高媒介的利用水平并从中获益。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媒介信息理念以及负有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两个方面。
1)科学的媒介信息理念。众所周知,媒介信息并不都是对世界的真实反应,大部分的媒介信息都是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筛选、包装之后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因此,媒介信息带有利益色彩,不同的媒介信息或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知,了解自身及周边世界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科学媒介信息理念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媒介,了解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具体的分类、特点以及在各种媒介竞争中的优劣势。不同的媒介会使用各自的“语言”描述社会现象,呈现社会现实,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因此,首先要认识媒介,了解不同媒介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科学媒介理念的培养需要具有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既要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同时也能够筛选不良信息。生活在媒介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身边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去伪存真,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媒介化社会的生存需求。
2)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需要将信息完整、正确、恰当地传递给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树立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媒介的主人,是具有媒介素养的人。
首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作为一名合格的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教育媒介信息的制作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工具形象化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社会的媒介化、信息化,直接导致了当今世界信息的大爆炸,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教师需要了解与媒介和媒介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能够批判地接受周围的媒介信息,懂得媒介法律和道德对媒介传播行为的约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道德融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
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媒介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来努力。
1)国家引导。在我国,青少年教育是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隶属的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实施和发展的,国家引导对学校教学和管理都发挥着权威的方向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同样需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舆论引导、管理引导,将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性化,以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达成教育界的共识,进而形成教师整体的认识、全员的行动,使得教师能够将提高媒介素养作为提升自身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媒介素养学习氛围。
国家和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引导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首先,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要求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其次,提供保证媒介素养教育顺利进行的资金保障和软硬件设施;
再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和人才共同支持和参与中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最后,建立教师的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并纳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范畴。
2)学校重视。学校作为教师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师媒介素养的养成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塑造。所以,要提高中学教师的媒介素养,学校的重视以及积极地配合与落实是关键因素。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
①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媒介知识;
②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研究,使得教师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反思、进步;
③充实学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为教师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提供保障;
④举办教师媒介素养教学比赛,或教师媒介素养知识竞赛,提高教师媒介素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自身媒介意识。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无论国家、学校为教师媒介教育提供多么有益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意识和要求,那么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此,务必要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意识,使教师意识到自身媒介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建议学校多组织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教育讲座和学习交流会,以帮助教师提高其自身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不仅需要国家、学校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评价体系,保障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由于评估与测试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程,所以在很多时候常常将其忽略掉。但正是这常常被忽略掉的环节决定着事情成败,可以说没评估就没有进步。因此,在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体系中,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教师作为国民教育的支柱,教育实施的主体,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学还是对自身专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媒介化社会中,青少年与大众媒介接触的时间和方式越来越多,大众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青少年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其媒介素养水平决定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才能正确认识媒体、分析媒体、使用媒体,进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使得教学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加工、处理教学信息,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备课授课以及课余辅导。新媒介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不仅要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通过实践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实现小组协作学习和网上互动学习,这些学习都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需要国家、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可行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1]Thoman E.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6(5):50-54.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3]王铟.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6):27-30.
[4]孙云晓.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02.
[5]廖峰.中小学教师《媒体素养教育》培训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6-21.
[6]Horton F W.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 Primer[EB/OL].[2009-05-01].http:portal.unesco.org/ci/en/ev.php-URL-ID=25956&URL-DO=DO-TOPIC&URL-SECTION=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