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忆·峥嵘岁月》有感

2012-08-15 00:51冯海潮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艺术

◆冯海潮

(烟台大学艺术学院)

创作《忆·峥嵘岁月》有感

◆冯海潮

(烟台大学艺术学院)

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呼唤创作。只有了解时代体现人文,才能真正地进行艺术创作,才能更好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单单是为了表现美、更多的是表现爱国情意、表现生我养我给予我生存的一方热土。这份情意牵引我创作,促使我带着真诚的心去完成我的使命,这方热土带动我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这种人性的大爱需要我们去尊重,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舞蹈 创作 真实

21世纪的中国是在经历了沧桑之后的觉醒。今天,我们的国家和谐至上、举国团结、内和外善,这一切的来源都要感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这一辈人是在一代代前辈的足迹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虽没有经历过反帝反封建的“天下为公”,也没有经历过保家卫国的“英雄抗战”,更没有经历过3年的自然灾害直至十年阴霾的“黎明之前”。但是,我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前期,赶上了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新面貌,我们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老一辈的讲述中得以平静,那一幕幕历史星云在脑海中回响,在思想中升华,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把希望点燃,让希冀高飞。

2011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时流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年。重要的历史记忆推动着国家的灵魂,也推动着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艺术载体进行历史记忆。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教授舞蹈编导专业的我清醒地认识到,要与时俱进,更要用自己的所学唤醒同龄人及长辈的历史记忆,更要用律动的肢体来回忆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操,用当代人的思维去展示那已逝的记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回响,无数个深夜里,我在思考“怎样更合理地用艺术表现”“怎样把握主题”“怎样让观众主体产生共鸣”,无数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在思考总结中进行稳步的前行。

首先,查看历史书籍、视频影像。在一页页的书目中,我感觉到了革命之不易,从“列强瓜分九州”“辛亥革命推翻旧制”“中国共产党点燃明灯”“抗日烽火燎原熊熊”“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走进新时代”“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景观在历史的书籍中厚重而不失温度。众多历史影像资料更是给我无限启发“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复兴之路”等一系列影片让我明白了天地生人,生一人当尽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些记忆带给我人文的精神思想促使我进行艺术创作。

其次,进行舞蹈音乐的选取。基于前面的内核,我决定采用“交响编舞法”的原则进行创作。在无数的音乐中进行选择,最终选定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主题曲。这一曲目慢慢地把我带入了一种氛围,准确地说是一种“回忆”的氛围。音乐中的大气之美给我撼动,小提琴的细水长音带给我感动,宏大的合奏给我一种革命的冲动和勇气。在无数次的聆听这首曲目之后,舞蹈结构让我梳理了清晰,整体的造势使舞者和观众共同走进革命的岁月去感受已逝的记忆。回忆的方式使舞者带领观众一起走进硝烟的战场,去观看胜利的不易,生命的厚重,使舞者用心带领观众去见证那战后的牺牲和英雄的足迹,人民的胜利,让舞者用高昂的气势带领观众一起感受生之伟大,情之浓烈。整体的把握用当代舞的形式进行展现,可以更合理更真切地给予艺术表现。

众所周知,舞蹈是经过提炼、美化、加工的人体动作进行抒情或叙事的艺术形式,重点在于舞蹈的审美性、情感性、典型性。所以,我在这次演员的选取上动用了舞蹈系最优秀的学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创作的第一部分,是整体的造势。舞台后方一横排舞蹈演员的肢体造型,以革命的形式、形态各异地出现在舞台后方,给人一种直面的震撼。舞台前方,左右两侧分别排满舞蹈演员,在音乐中慢慢进入肢体舞动。运用“卡农”的方式左右前后上下对比,和舞台后方的舞蹈演员形成鲜明的直观对比。舞台中央,一个年幼的女孩,看到这鲜活的革命岁月,慢慢舞动她幼小的身姿。好像她站立于革命纪念馆中,去观望前辈的英雄事迹。好像她站立于革命纪念碑前,去观望前辈的英勇人生。幼年的女孩和身穿革命服装的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小女孩由前方转身至后方,用她的小手轻轻抚摸革命先烈的身躯,先烈的身躯经过小女孩的感化,慢慢苏醒,慢慢回到战时的状态。这一部分是舞蹈的开启,运用大量的对比、重复把观众带入共鸣。创作第二部分,是用回忆的方式。小女孩的抚摸,使得先烈慢慢肢体苏醒,女孩的缓缓下场,把观众带入回忆的气氛中。舞蹈演员用手的上升,头的转动来表现“那个人”的身影。舞台调度上以三点为轴心,运用开合之术,进行回旋转动,突出回忆时人的心灵美。这一部分回忆,音乐的弦乐声轻轻入耳,结合演员的内心情绪,肢体的配合,把整个回忆变成了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心灵的感动,更是现实的需求。这一部分总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是革命的再现。前面回忆的表现推动了革命的再现,演员情绪的变动,音乐旋律的转换,舞美效果的渲染,把整体的革命生动表现。在舞蹈肢体及构图上,舞台中央一个正方形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战士的英勇不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那种拼命精神,让人崇敬不已。鲜活的节奏,跳跃的音符,把男性的美和爱展现出来。在男性的屈伸倒下中,女性的躯体波浪起伏,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美。就好比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格局下,依然鲜活地伫立在世界前面。之后,整体在舞台中央的肢体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中华名族的生生不息。随着音乐的变化,舞蹈构图运用了大三角、小三角,突出革命气势,表现英勇精神。中间男孩子的突击战斗,很好地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更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更高点。在一声声音符中,肢体的律动坚强而有力,当肢体和整体达到舞动最高潮时,一声巨响,把我们带入了战后的战场。战后,尘灰烟炮,到处是一片狼藉,当一个战士从人堆里爬出来,看到这满目尘烟,内心的痛苦和整体地面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让人心生悲悯之心,同时心灵随之感动。这一部分用表现得形式展现战场,表现团结奋斗,让观众直面战场,起到直观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第四部分,是人民的胜利。整体的地面动作慢慢由音乐带动,配合情节,进入上升的舞动时,让我有一种小草渴望生长之感,那一点点坚强的上升,让观众都想助演员一臂之力,慢慢地在日出的东方看到了希望,在步履的前行中激动的泪水在以大方块为主的舞台上得以升华,音乐的大气之声在这时得以体现。动作的对比,形式的上升,一层一层的递进,使得人民的胜利万岁,使得革命的果实丰硕。当这一切变成现实是,革命演员再次回到开场的造型和动作中,这时一名老人手领女孩走进舞场,好像在讲述这一幕幕历史,让她在前人的足迹下更好地成长。女孩坚强而有力地向前行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命的传递,女孩用少先队员的队礼,更好地回馈给予先烈感恩之情。这一部分整体宏大而有气势,把演员的情绪,观众的感受,很好地进行了共鸣。让舞者和观者在内心深处看到一种温度,这种温度是在真、善、美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人性关怀,更是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做到的本真,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生活,只有大爱之情才能感受生活。

以上的创作过程,是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而舞蹈创作的内在表现则融入在我们每一次排练的说教中。记得创作初期,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观摩革命电影,同学们能够在观摩结束后和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还有在初试动作过程中,为了表现动作的准确性及内涵性,同学们和我一起进行创作,提升了舞蹈编创的空间性及局限性。在每一次的排练中,我都会根据情节的不同,动作的不同,内心的不同,进行及时的说教、示范。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同学们的潜能,使教和学达到和谐,使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表其外,养其内”。我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断地提升作品的内涵,强化情感交流,构建团队意识,深化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使作品更有观赏性及内涵性。

舞蹈编导是艺术工作中的一个综合体,他把舞蹈的精髓应用于作品,通过舞者得体地表现出来,也可以说一个好的编导是把他的思想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而演员是感性的,编者是理性的。只有感性理性相吻合,才会达到合谐一致,达到作品再一层提升。编导教学中,群舞是一种技法,主群关系、思想、文化内涵传达在作品中,这种形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灵,提升肢体和他们的思维观,同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市场运行下使人民大众的审美得到提升。编导是一群具有内涵的人,他们在作品和思维中表现文化和独狐,这份独狐源自内心的独寂,他在寻找内心的安定中可以让自己梦想照进现实,这份现实促进他步步向前。同时,一部作品只有真正地和观众交融,才能使她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及完善。前面的舞蹈构思到舞蹈创作都是艺术的内在和物化过程,而舞蹈接受的现实和完成,才使得艺术作品在欣赏中产生价值。这份价值是一种对舞蹈作品的评价及指正,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得艺术作品在后期的演出及修改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忆·峥嵘岁月》这部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初,我找来了学校的老师及前辈、同事进行观摩,一遍一遍的磨合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如“女孩的动作量太少,是否可以叠加”“演员的情绪在各种转换过程中不足”“动作的整齐及质感”“内心的张力不足”等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团队在后期修改中加大了女孩子的动作性及主导性,让她成为一种承上启下的带动。演员的情绪在课外及周末排练中加大了情绪的塑造性,让演员在以造型为主的基础上固定注意内心情绪的表现。老师加大说教,提升、挖掘学生的潜力,终于在漫长的造型上找到了最适合的情绪点,在这点上使我明白了“事无巨细”的道理。动作的整体不一致,一遍遍的练习,一遍遍的细化,身体的关节、呼气、运动面、方位性等一步步进行细化,最终在舞蹈的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同学之间的包容及沟通也得到了升华。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她可以让人们在升华的过程中成长成熟。看着这部作品从雏形到现在慢慢成熟,内心有一种无限的喜悦和安慰。

作品在2007级毕业晚会上的亮相,在学校建党90周年的演出中,在其他校内外的大型演出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独特,舞蹈作品的整体内涵也更加浓厚,这个过程中真正折射出一个真理:“艺术产生于实践,艺术需要人文关怀,艺术需要真诚动人”。2011年6月,我有幸带领同学们参加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的比赛,这次比赛是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省文艺界的最高综合性政府奖,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等部分联合组织评选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在漫长的等待结果中,我们盼来了好消息:《忆·峥嵘岁月》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创作二等奖。得知这个好消息,我犹如石头落地一般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次获奖是大家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促使我反思了很多,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不断学习,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

该作品之后又荣获山东省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现在正在筹备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比赛,经过不断地磨砺,我能够更加冷静地面对一次次比赛。因为在艺术的道路上,只有坚持综合发展,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求真、向善、塑美的行动中,我们要表现社会面貌,更要有一颗改变不良创作艺风的骨气。艺术是需要大爱的,只有大爱无疆,才会艺源无限。

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呼唤创作。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舞蹈以他独有的物质载体完成人们在现实中所体现的内在美。这份美不是现代性的,而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古时的《大武》《云门》乃至周代雅乐体系的完善及建立,《六大武》和《六小武》都成为其庶民的教化及统治,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代的“百戏”丰富了舞蹈的多样性,也使得舞蹈成为其独立门派而存在和发展。隋代的边疆舞大量流入,丰富了中原的艺术文化。唐代气象万千包容纳新,《兰陵王》《胡旋舞》《九部乐》《十部乐》《座部伎》《立部伎》无论从形式、内容体裁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宋代城市的建立,“瓦舍”为艺术提供了舞台,使舞蹈艺术平民化。明、清两代在外来艺术的冲击和戏曲的牵引下,舞蹈历史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角下走到了尾台。近代舞蹈在百年变革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在学校、工厂、街头,人们总是用艺术的方式呼唤和平;无论在战争中、根据地,人们总是用艺术宣传革命,提倡自由。从延安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文艺重要性,都在贯彻一个原则“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听来简单,但要深刻认识还需要文艺工作者放下架子接足地气儿,真正踏实地前行。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爱国是核心,创新是理念,包容是心境,厚德是承载。在这份爱国精神中,艺术工作者有能力看到独特而美好的一面,因为艺术需要用美好的心境看事物,只有用美的眼睛才会发现美的事物。

时代性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因为国家从建设期到现在的发展期,人民更乐于观望国家给予人民的权利和希望。这份希望是艺术工作者紧紧握住的光环。因为只有了解时代体会人文,才能真正地进行艺术创作,才能更好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地方性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固定的居所会让我们深爱一个地方,同时也愿意更了解地方。地方性的特色、人文、历史、足迹,无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单单是为了表现美、更多的是表现爱国情意、表现生我养我、给予我生存的一方热土。这份情意牵引我创作,促使我带着真诚的心去完成我的使命。这份热土带动我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这种人性的大爱需要我们去尊重,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谨记真实;在人性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谨记真实,真实是善,真实是美,艺术工作者需要时刻扪心自问“这是真实的艺术吗?”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艺术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