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轻装上阵——试评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教材

2012-08-15 00:49:31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论著课程目标苏教版

潘 华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汲取传主精神智慧的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苏教版《〈史记〉选读》自开发以来,已成为使用苏教版教材地区的必选修课程,影响之广之大自不必说。本文试就这一选修教材的编写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史记〉选读》的选修定位

苏教版编者将《〈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关于“文化”,有很多定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论著”则是有关文化方面的带有研究性的著作。将《史记》看作是文化论著,其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思想性很高的著作,如表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和进步的经济思想,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贯彻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等等;《史记》中的“序”和“赞”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各篇内容的关键所在;《史记》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史记》无疑是一部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但它并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中的“经”,历代编家都将其归到“史”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史记》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开创性和批判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又由于叙事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明性,抒情的浓郁性而公认是一部文学著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秀的叙述性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与它们有巨大的思想价值有关。叙述性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主要是因为其形象大于思想,其原生态的描写穿越时空,永葆鲜活,让代代读者久久回味,这正是《史记》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丰富营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若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岂不是乱贴标签,或根据次性特征,轻率地做变性手术?

二、《〈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此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都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并要一一显现,否则就会遭到新课标落实不够的指责。语文教学的负荷何其重啊,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二是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三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研读文化论著,就是对值得探讨的论述性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这是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文化论著中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社会生活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

鉴赏《史记》的语言,感悟其艺术魅力,这是鉴赏性阅读,不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尽相同,很多供鉴赏评价的材料已无多大疑点和难点,无需深入探究,适合研究的材料也不是都有可赏之处;其次是能力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培养的是探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后者需要培养的是鉴赏评价能力,是一种以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往往求多求全,课堂教学琐碎不整,纵深不够,广种薄收。选修课程作为拓展和提高的选择性课程,应当根据教材的性质突出某一方面的课程目标,如文化论著研读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断其一指”的集中力达成课程目标。

三、《〈史记〉选读》的内容编排

《〈史记〉选读》以八个专题编排材料。前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选了两到四个文本,所有文本均为节选,无一完整,每个文本后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第七八专题无文本,只有概述、书目或研究选题。现以第三专题和第四专题为例来分析《〈史记〉选读》的编排。第三专题为“史家的传统”,主旨是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选了《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文本,在两个文本后的“阅读与探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用课文细节说说司马迁在对刘邦、李广持不同感情的同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一个理解性而无需探究的问题,此外,找出文中对比手法并说说作用,互见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评析,都是鉴赏性的要求;只有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需要探究:“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探究的张力,如李广一生的悲剧是什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是如何看的?历代评家是如何看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你从李广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综观李广的一生,联系汉代社会政治体制、军事状况等背景,思考他的遭遇命运与他的品质、心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探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教材应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如文本完整,链接资料。本专题的“积累与应用”主要是介绍词类活用知识,与文本内容研讨没有关系。第四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主旨是认识《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特色。本专题有四个文本节选:《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阅读与探讨”中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于人物刻画手法的鉴赏,少数问题要求分析传主的品质,体会作者在叙述性文字中寄寓的感情和慨叹,可以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的看法。“积累与应用”里只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知识。再来说说第八专题——“《史记》的研究”,本专题并没有提供《史记》研究概述之类的文本,只列出了一些对中学生来说特别大而深的研究课题,如“试论《史记》的戏剧因素”,“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适合中学生研究,而且很少联系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但编者却要求中学生“沟通历史,激活古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选读》编者虽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并提出一个全面的包含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实际编排上侧重于《史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大略地兼顾了文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供探究和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严重薄弱。这反映了《〈史记〉选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编排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一线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此外,《〈史记〉选读》的文本编排在文言知识和阅读上的难度是前难后易,严重倒置,第一第二专题所选文本语言古奥艰深,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译文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四、《〈史记〉选读》的编写建议

在语文选修课程五大系列中,《史记》究竟归属哪一系列?我们的定位首先应根据《史记》的最重要的特征,《史记》是一部传记性文学著作,本质是传记;其次应根据中学生阅读《史记》的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来定位。费孝通先生中学时喜爱《史记》“太史公文中有我,把人物写活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命运以及精神品质,他们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观照自己,他们感佩、惊叹、惋惜、思索,不知不觉中汲取了精神营养,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正是“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的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传记学习还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的特征,如材料真实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人物心灵发展的轨迹,这些方面,《史记》都堪称典范。关于传记的写作,《史记》的作者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最真实最丰富的材料——《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让中学生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搜集司马迁的史料,为司马迁写传记,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目标的境界。

作为一部文言著作,《史记》学习另一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阅读量偏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选修教材应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弥补,有所延伸。任何系列的选修教材都不能缺失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编排上,应注意文本的文言知识的深浅,阅读理解的难易,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差级。注解尽可能准确,完备,在文字障碍较大较多的地方,附上译文,在一些关键巧要处,附上点评和旁注,这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编排上的一大亮点,值得发扬。不仅每个专题要有文言知识积累,每个文本后都应有一些来自于文本的字词积累和语句翻译要求,以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以专题来组合文本,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大特色,问题是要以合适的主旨去组合文本,防止主旨与文本不相应,或狭隘提炼文本主旨,或文本勉强应对主旨。既然是人物传记学习,当然要以人物为专题,选择传主可以突破藩蓠,有瑕疵甚至有重大缺陷的人物也可入选教材,相信高中生的辨别能力,只要他们在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后,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了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课程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可将同类型人物,或可比性人物集中于一个专题下,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合为“英雄与成败”专题,《孔子世家》《屈原列传》《伯夷列传》合为“坚定的人格”专题。入选文本应尽量完整,让学生全面了解传主的人生和精神品质。“阅读与探讨”主要针对传主的精神品质,时代、社会与人生遭际和命运的关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适当涉及传记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如《史记》选材上的“好奇”,剪材上的详略,叙事上的多姿,人物刻画上的工笔描写等等。相信这样的编排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水到渠成地达成传记学习的目标。至于《史记》的体例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只要穿插一些资料作一点介绍就可以了。总之,整个编排要准确定位,轻装上阵,力戒贪深求全,突出中华民族历史人物传记的学习,顾及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水平的培养,如此,《〈史记〉选读》一定会成为一种利教利学,获益颇多,从而受广大师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猜你喜欢
论著课程目标苏教版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
法医学杂志(2015年2期)2015-12-23 07:21:02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