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很多学生都是一提到作文就头大,觉得作文没啥可写,或是心中有话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空洞、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写作教学中的尝试如下:
在高调提倡创新的今天,模仿似乎已被视作保守,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殊不知,东施也有她的勇气,邯郸学步者也有他的追求。而且作文有它的特殊性,一篇文章,作者必须亲身经历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创作的一系列过程。而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缺乏亲身体验,难以体会真正的创作过程。而仿写却能轻松实现。通过仿写,学生可以学习文章的立意、文章素材、精彩语句或片段。
例如: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台湾作家余光中在介绍他的《乡愁》时,也说是模仿了宋代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创作。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先生也说过:“凡富于创造的人必善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
因此,仿写仍应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语文课本中某些文章,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优秀的适合模仿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别人好的范文,比如模仿结构特点、模仿表达方法或模仿语言特点等,应抓住别人写作的长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逐渐培养自己的文风。
例如初一语文中《理想》一文,学习完课文,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语句来写。文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有位同学模仿成了如下语句,也甚是优秀:“爱心是风,吹遍每个角落;爱心是云,点缀整片天空;爱心是雨,滋润大地万物;爱心是树,为你撑起一片绿阴。”通过模仿,使学生有的放矢,写作变得更加简单,尤其是写作不好的学生,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去揣摩和吸收作者写作的技巧,因为,入选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篇都是精品,让学生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这块肥沃的土壤,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写作积累经典的创作手法和优美的词句。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中的《春》一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是写景的名篇佳作。而景色描写一直是学生写作的难点,看着觉得很美,就是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来表达眼前的景色。因此,一些精彩的语句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比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等句子,并且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偷偷从土里钻出来”的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风、“最寻常的”雨,以及“赶趟儿似”的人五幅画面来赞美春天的美丽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而并非直接用华丽的词藻来赞美春天的一种写作手法。
通过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积累丰富的知识宝藏,不仅让学生认识并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最终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成文字,令学生的写作如虎添翼。
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在实践中练习,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可见,只有勤写,才能善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练笔的题材也可以很广泛,对自己在校园或家里或社会上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自己练笔的内容,不限字数,文章可长可短,可以写某一片断,也可以写全篇,只要是有感而发,写的多了,写法自然也能有所提高。我对班上的学生都要求每周写一篇周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无话可说,到文采一般的能写出一段话,再到后来的随手写来,从一开始的只有诸如在放学路上捡到钱包归还失主等的“大事件”作为写作题材,到后来的生活中的点滴也能作为写作素材,大多数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提起笔来自然能“文思如泉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要象平时考试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避免出现笔误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做到每次作文练习都象考试一样,保持字面的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只有在平时多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不会在考试中白白丢了冤枉分。
写作是一门技巧,需要用心去学习。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去摸索和总结,才能寻找到一条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高效作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