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夏
(巴渝都市报社,重庆 涪陵408000)
互联网和现代化高速通讯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媒体和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纪录摄影者的媒体目标定位和传播方向的多向性。加上“全民皆记”的渐成现实,更促使纪录摄影者变身传播“杂家”,即便是职业新闻摄影记者,也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也要顺势变为“叙议皆修”“虚实兼备”的传播“多面人”。树立全面发现的“全息”意识,培育在摄影现场完全的整体的高立足点的摄影“观察眼光”,打开开放的“发现嗅觉”,将是对一个高效率纪录摄影者提出的必然要求。
这里所说的“全息视力”,特指摄影者为适应多种媒体和媒体形式的传播需要,把纪录现场当作有机的、运动的、关联的“生态物象”,总揽性、全方位、多情式地发现、感受、认识、领悟目标现场,以获取具传播价值的拍摄意向。
目标对象或纪录现场的多侧面,是全面发现便捷、丰富的“富矿”。苏轼哲理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表述了“全面发现”中立体式观察纪录目标本体的多侧面现象,进行“多侧面发现”的道理。
事物的多侧面,是事物的局部和整体关系所决定的,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是整体细致生动的表现。由于事物侧面的丰富多样和瞬息万变甚至若隐若现,对新闻现场和目标的多侧面发现,最能检验纪录者思想素质和发现能力,也是职业新闻采访竞争和较量的焦点和热点。
2010年的春节前夕,笔者采访本地书法家下乡为赶场的乡民写春联,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采访题材。但是,后期图片发稿的“多方向”、“多渠道”、“多媒体”,催生了采访的“多向发现欲”,驱使笔者在热闹的街头现场细致地寻觅和发现。春联,的确成了集市街头的主色调。地上铺摆的,就像红底金花的地毯;牵绳张挂的,就像流光溢彩的锦缎。经寻找,发现眼前的一幕:“红帘”(紧密张挂在一起成排的春联)中间,空出了一联宽的缝隙,更巧的是,从缝隙中透露过来的,恰好是一幕竖条幅画卷:多彩的年味集市,摊铺前,选购年货的妇女们不时露出喜悦的笑容。“喜气生活的春联帷幕徐徐拉开”、“喜气笑颜挂彩联”等等美好瞬间在我的期盼中时有出现,被笔者“镜”收眼底。这次采访,不但完成了供当地新闻报纸发表的正面摄影报道,所拍的这幅意蕴更丰厚的侧面图片《喜气容颜挂彩联》又相继在新闻摄影刊物《中国报道·春节特辑》发表。继后,更是荣获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我的幸福瞬间”全球图片征集活动的金奖,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电视荧屏向全世界展示,摄影报道的媒体幅面、传播影响和报道效能大大提升。
社会事物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它的外在形态就绝不是死气、僵硬、呆板和停滞不变的,而是鲜活、丰富多彩和动态性、扩张性的。由此,一个报道目标对象或纪录现场,它的外在形态中,每一表面细节和暴露点,都会显现出鲜活多样的个别属性和独特趋向。媒体定位或者传播方向定位的多向性,决定了“全面发现”就是要像摄影的“滤色镜”一样,剔除杂色,拨云见日,发现亮点。在报道目标的纷繁表象中灵敏地嗅悟觉察到具有“特别属性”、“特定指向”的蕴意“暴露点”。
2012年的10月22日,是重庆市涪陵第一中学的百年校庆之日,笔者作为记录报道这一活动的摄影报道者,在校庆的现场尝试了一次在热闹纷繁的新闻现场进行“滤色镜”式去粗取精、去杂取意的“多种发现”。
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庆采访现场发现必须革除“单打一”的老套路。笔者一行的采访者有三人,分别以文字(语音)记录、摄像(音像)记录、摄影记录三大记录形式去发现和记录。针对现场新闻主属性,我们在纸媒和新闻网站做了“校庆”文图和视频的“常规”报道。但是,适应网上论坛“多口味”、“互动性”和“挑剔性”的受众需求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现场发现,才是真正考验了我们发现能力。“名人校友”既是学校的荣耀,也成了我们的发现焦点。我们发现著名影星刘晓庆的母亲刘辉华,早年曾在一中任过几年校长,我们就拍摄记录了有刘辉华校长和一老师抱着幼小刘晓庆在同一张照片上的学生毕业合影。通过论坛发帖形式将这一视觉信息首次在本地主流媒体发布,引起热烈反响,回帖议帖量创造了较高纪录。我们从校庆历年“毕业合影”展示长廊这一特别的视觉影像中,感悟到“岁月就这样流逝和更新”,“时代造就花样年华”这样启人感慨和思考的意蕴,特意组合了一组图片主题帖发到论坛。这一卷“连环画卷”,让浏览网民无不睹景生情,感慨万千,回帖非常踊跃,创造了图片报道“高附加值”的效果。
如果说报道对象和现场的多侧面是“全面发现”的“富矿”,那么,对象和现场的外向关联物,则为“全面发现”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增广贤文》中有名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就是一个观察目标现象外向关联事物的“全方位发现”的道理。
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认知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世间万物,无不遵循着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运动发展状态。一物的运动,必定会带动或改变相邻物体的运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的社会生活,也是一条条环环相扣的生活链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相生相息。“关联性”、“依赖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形式的本质属性。纪录摄影目标现场,同样是一个多维空间和鲜活纷繁的社会之中的一个节点。摄影记录者的“全面发现”就肯定不能只注意到“节点”之一点,而是同时要注意目标现象相邻相关的物象,精彩也许就会“节外生枝”。
2010年,笔者采访重庆涪陵区文联和摄影家协会组织的一次会员到边远山乡给农民送合影照、全家福的活动,在现场,接待方面的乡里组织了几个乡间艺人吹奏唢呐,四乡邻里的农民像赶集一样聚拢来,乡亲们有说有笑,等待着“事情”的开始。一位背着一个布包来赶场的白胡须老农,在现场喜笑颜开,主动与城里来的文化人们摆龙门阵。说到高兴处,甚至跃跃欲试地随着高亢的唢呐声哼着曲调跳了起来。舞步僵硬,一看就是“跳高兴”,而不是显“舞姿”,有点像走路时踮脚迈开大步,不时露出“同边手”,趣态给现场带来欢笑。由于仪式没有开始,这些情景都没有引起现场摄影人太多注意。《下乡赠送全家福》的摄影,由于太“仪式化”,除了在本地新闻小报发了一幅新闻照片外,完全无法登上更高的媒体层面。反而,正是笔者在现场抓拍老农“独舞”这一反映农民对文化生活渴求的摄影瞬间《今天高兴跳个舞》,入选多个摄影展览,在省级摄影届展获得纪录类优秀作品奖。
“全面发现”的要求,本质上是基于新闻价值规律和媒体需要而来的。特别是“多媒体时代”,纪录摄影者要改变“眼光弱视”,增强“全息视力”,根本动力在于“以媒为本”,“以媒定向”,采访者现场发现方位,才可以“归位入轨”“顺理成章”。
多媒体出现,同时意味着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以往“新闻通稿”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全媒体的需要了。怎样抓住网友视线和注意力,如何通过现场发现和素材制造“热点”,提升传播效力,给“发现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全媒体需要的“全息视力”,是深度“透视”的“发现力”。现场的传播价值点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它考验纪录摄影人对新闻现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深度和透视眼光。“记者思考的深度,对新闻事实的敏锐感觉和认识,决定了他挖掘题材的能力和对瞬间新闻实质的把握能力”(长城出版社《思考的相机》30页李仁臣《思考的相机》)。
全媒体需要的“全息视力”,是具传播价值高度敏感的“发现力”。纪录价值敏感的潜质,是长期对纪录影像体验、修养、兴趣、经验的积累,形成的特殊敏锐感觉和紧绷的神经,是对题材的视觉价值的探寻预测,对题材价值点的活跃思维。是对纪录影像的领悟能力、预感能力和想象能力。
全媒体需要的“全息视力”,是高眼光的“发现力”。只有“观天下”,才能“通全媒”。纪录摄影者只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让自己的心随着天下的脉搏一起跳动,关心世界和国家热点焦点难点,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把纪录现场纳入你全视野的“全息视力”之中。
全媒体需要的“全息视力”,是激情迸发的“发现力”。全面发现,重在一个“全”字。纪录摄影者要有“全”的收获,除传播媒体的要求和激励外,更重要的,要依靠纪录摄影者的发现激情。浮躁,是“全面发现”的大敌。热情充沛的“激情摄影者”,必然会有多情的发现兴趣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