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论,有效传递正能量:解析《泉州晚报》依托新闻评论化解社会冲突

2012-08-15 00:43:22黄小玲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晚报泉州

□ 黄小玲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00)

这是个人人开口评说的年代,不同思想在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介里碰撞,群众的传播权、话语权前所未有地释放;这亦是个言论鱼龙混杂的年代,不同群体在话语传递中彰显了浓烈的个人色彩,甚至充满无知谣言、弥天大谎、恶意中伤,由此引发各种形态的社会矛盾。

如何在百家之言中传递主流声音,如何在言论中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成为担负舆论引导责任的官方媒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作为福建省泉州市的党委机关报,《泉州晚报》在舆论倾向性最强的新闻评论上进行了探索,紧密跟踪事件报道,快捷、深刻、尖锐、多角度地评论,有效地化解社会冲突。

以下,本文选择《泉州晚报》2012年1月至9月的部分案例进行解析。

让社会伦理散发正能量——在评论中帮助重塑信心、汇集向善力量,引导人心释放光明

社会呼唤正能量,对善念善举的崇尚才是社会伦理核心的回归。怀疑、冷漠等负面情绪需要及时纾解,新闻评论正好能够帮助开阔视野,打开思考的另一扇窗户。

“官二代”撞死人后大喊“我爸是李刚”,“富二代”屡曝包养明星生活糜烂,一个个事件折射了这是个“拼爹”的年代,使得仇富、仇官心理进一步放大。而周江疆以生命为代价告诉我们,“富二代”也能在火灾中舍己救人,社会需要对富二代们进行理性区分。2月1日《泉州晚报》的评论《创二代,创出民营一片天》把聚光灯打在“创二代”身上,成功把关注点从“拼爹”转移到“拼搏”。当公众顺着评论把目光转向现实,赫然发现,一大批继承父辈财富的“富二代”已转变为具有创业创新创未来精神的“创二代”,如恒安集团二公子从零开始开辟房产帝国、金鹿集团独子守住老本行后进军洗涤行业。

2012年下半年离不开“疑”字:7月26日,江西一医生退回车祸伤者家属的500元红包,因被疑得了肇事车主好处而被家属打破头;8月7日,刘翔摔倒在奥运会110米栏预赛赛场,被怀疑是假摔;8月下旬,王刚砸文物赝品,一会曝砸掉不少真品,一会又曝砸的是假货……真真假假、云里雾里。真的什么都不要相信吗?《泉州晚报》摇头了,8月27日的评论《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反问公众:“如果一切皆怀疑,怀疑成为一种生活气氛,那社会的公信、人与人的互信将如何维系?”。“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一句话更是让人醍醐灌顶:“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对于这点,我们应有信心。

郭美美事件伤了公众的善心、系列毒食品让公众食不下咽,好心人扶起老人反被诬——诚信危机刺痛了公众,冷漠似乎变得理所当然。弥合社会失信、人性冷漠的断裂带,成为媒体的另一个责任。由此,《泉州晚报》频发评论,从心灵深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提醒人们勿因个别的行为而对社会失去信心。如3月5日的《普通的名字时代的标杆》,将雷锋精神再次带到我们面前:雷锋精神源于每个人心底与生俱来的善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6月13日的《助人即是助己》,从广州天河区一起助人事件谈起,辅以诸多案例,强化了“当你真心实意去行善时,善也一定会投射回到你的身上”的信念。

让行政制度散发正能量——在评论中施行监督批评、强化问责问效,引导部门主动作为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研究员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有组织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对立的力量”,这样的观点用于言论,则可理解为批评才是正能量。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还是在日常行政工作,政府的作为都存在瑕疵,并引发公众不满。而要传达民意,实现政治期许,由监督性评论推动部门工作,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泉州晚报》结合本报报道的系列监管缺失事件,第一时间配发评论,给相关部门最直接的提醒和拷问。

2012年5月份,《泉州晚报》报道了泉州高速交警管辖的87公里高速路段内,一天有多达数十起行人与摩托闯高速的怪现象。评论《监管缺失最要命》马上跟进:摩托车怎么上的高速,因为护栏有缺口,上来一辆是疏忽,上来一辆又一辆就是失责!相关部门应抖擞精神、系责于心,莫让监管上的缺失吞噬掉人们的安全与信任、吞噬掉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5月份,网友在微博爆料,泉州16路公交车长出了蘑菇,一时舆论哗然,《泉州晚报》马上跟进报道并配发评论《机制明乱象止》:治乱,归根到底要清其土壤。“公生廉、廉生威”,只有监管部门、企业从严自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

6月份,同样是网友微博爆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开元寺里的东塔(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顶梁有块石头已掉落。时隔一周,开元寺相关负责人与文物保护部门依然“不知道”、“尚未接到反映”。《泉州晚报》马上推出评论《“不知道”不是借口》:群众的呼声相关部门没听见,等到媒体介入才恍然大悟,这是我们在城市管理中时常遭遇的“不应该”。

让宏观政策散发正能量——在评论中剖析官方深意、深化为民主题,引导全民理解参与

从毛泽东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句都展示了国家为民谋利的态度和决心。为了践行这种承诺,党委政府也作了种种努力。《泉州晚报》在评论中架起沟通桥梁,让地方每一个政策都能吸到“地气”、赢得民意。

2012年农历正月初八,民营经济开启“二次创业”的泉州时间。泉州市领导列队欢迎,电视网络现场直播,泉州企业家带着奥斯卡颁奖礼般的荣耀踏上红毯。评论《民营经济乐园之城——从迎宾红地毯说起》,对这个严肃话题执行了“不严肃”的起笔:百米红毯见证着党政民企同心走过“一路风雨”,助推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一路进取”,谱写着政企互动打造民营经济乐园的“一路伴行”。

3月份,泉州市启动“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更紧密地联系群众,更用心地服务群众,切实回应和解决群众关切的生产生活问题。评论《欢迎干部下基层》深入浅出地解读;8月30日第四次环泉州湾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所使用的20面展板,会后没有被丢弃,而是在市行政中心找到了“新家”,发挥余热。所以有了评论《精打细算经营城市》:

建设时长3至5年,总投资达30亿元——扣除上级拨款,本级财政要投入约7.3亿元,还要向银行贷款15亿元。对于财政“腰包”并不十分宽裕的泉州市永春县来说,建设全省投资最大的流域综合项目——桃溪流域综合整治项目,需要勇气和决心确实。不理解的群众会说: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一股脑“扔进水里”,不划算!7月2日《泉州晚报》的《小流域大文章》破解了误读:他们把手笔做大,让小流域治理从单一的防洪、截污,走向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为一体的“升级版”,算出了一举数得、一本万利的经济账。

是的,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有深意。如何引导群众来读懂,让决策更顺利地推进,评论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力。在“天下第一难”的征迁中,报道亦然。泉州石狮古坑后整村改造,9天全部签订动迁协议,半个月房屋腾空完毕,9月10日的评论《以群众为利益共同体》无疑给各地传授了窍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方法到位,实质上却是把为民谋利落到实处,通过“对等、对话、对得起”把群众视为利益共同体,由此带来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晚报泉州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06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新闻爱好者(2016年3期)2016-12-01 06:04:31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7:56
探寻晚报可持续发展之路——专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