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震欧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当人们闲聊时的口头禅,越来越多地由“报上说”变成“网上说”时,身形庞大的传统报业这回不再只是打个喷嚏,而是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寒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远比预料的来得早,来得猛。不仅收窄了传统报业的市场空间,尤其挑战了以党报为代表的“党的喉舌”的舆论引导力。但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也倒逼着城市党报转型升级。凭借既有的本土渠道优势,一旦城市党报经过专业改造和市场竞争的磨砺,报纸的阅读快感和资讯附着力都将很快得到强大的爆发。
城市党报如何继续拓展市场空间,继而进一步提升作为区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关键是如何改造内容生产,按照专业的姿态和新闻规律去重新建构报纸的内容。
就像人的面孔,头版就是报纸的“面孔”,它决定着报纸对读者的第一吸引力。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眼里,党报的面孔都比较“严肃”。这种“严肃”有时是出于办报策略与办报智慧的需要,但也常常由于“惯性作用”,使党报的版面和内容陷入刻板化,在新闻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因此,要想办好党报,提升党报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革头版,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求变,让党报的“面孔”鲜活起来。
党报的头版历来承载功能多、任务重,厚重有余,信息量不足,缺乏阅读吸引力,给读者的印象头版好像尽是用来报道领导开会、考察活动的。如何一方面做好服务中心工作的报道,另一方面又能增加信息量,及时传递读者关注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和民生资讯?
这两年,《苏州日报》从本地实际出发,以“让新闻站到前面来”的报道理念,重点对日报头版进行“半封面化”的改造。
改造主要从头版的编辑思路和功能定位两方面入手。思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稿件的选择上,打破框框,不拘一格。一些重大时事新闻、民生新闻、文化新闻有了更多到一版露脸的机会。例如,2012年教师节前后,有一篇关于某小学一位爱心老师“顾妈妈”英年早逝的感人通讯,编辑通过提炼通讯的核心内容,在头版中间位置做了大篇幅的导读,详稿图文并茂地在三版重点刊登,成为当天最抢眼的一条新闻。除了地方新闻,国足32年来首胜韩国队、高晓松酒驾的照片,也不同以往地被提到头版做成大幅主照,很有冲击力,拓宽了党报新闻关注的视野,拉近了党报和读者的距离。
另外功能定位的调整也很明显,改版后一版日益由单纯的要闻刊发功能向新闻导读功能拓展。对一些内容重要、篇幅又长的时政稿件,即便涉及书记、市长活动,也尝试头版拉大标题导读,全文放内页要闻版的处理方式,使一版轻松、疏朗起来,同时好的通讯也不会因为转版而降低了阅读吸引力。如编辑“周永康盛赞苏州援建工作”的消息时,编辑一改传统做法,在头版头条位置做标题导读,全文连带多幅图片安排到三版做大做足,令时政要闻的政治性和新闻性得以巧妙的兼顾。
头版的这一“半封面化”的改造,带动了内页“视觉优先”的版式语言推广,很快在读者那里得到了积极反馈,普遍觉得改版后的《苏州日报》更年轻了,更加亲切了,体验到了从“阅读”到“悦读”的进步。
做好党和政府的各项主题宣传、工作报道、政务报道,这是机关报必须担当的职责,但如何表达却大有讲究。
长期以来,不少人都以为“政治报道=工作宣传”,“政治报道=政务报道”。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只能束手就擒,甚至自暴自弃。政治报道枯燥无味,严重影响报纸可读性,成为党报走向市场的障碍。
城市党报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用新闻的手段做宣传,用创新的理念做报道,将传统时政报道做得可亲、可信、可看,从而有效引导舆论,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苏州日报》历来重视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经年累月的探索实践,采编团队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一个共识:“用新闻的手段做宣传”。在文本的改造上,总编辑向记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把自己当作“本报讯”的第一位读者,看看你写的新闻是不是读者要看的。
循着这一思路,采编队伍积极创新,改进题材选择和新闻表达,努力改变传统政务报道的枯燥僵化面貌,去“工作化”、去“宣传化”,善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出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议,比如招商引资政府有何新举措、再就业新增多少岗位、城市绿地又将新添多少等等,我们不仅投入重兵,而且提前介入,做足文章,把这些资讯报道转化成百姓的语言系统,进行通俗化解读。
每年的地方“两会”,还有五年一次的党代会,都是地方党报重要的时政报道。在具体操作中,《苏州日报》在规范完成正常的程序报道同时,注重将会议报道人性化、资讯化,开设“在线故事”、“党报微博”、“代表素描”、“百姓连线”等形式活泼的栏目,《困难户:现代化就是天热有空调》、《一把扫帚的现代化之旅》等一批稿件,以读者身边可触摸的微观生活,诠释会议内容的宏观叙述。通过通俗化的语言,互动式的呈现,让市民对大会的主题和精神有了亲切的理解和体会。
突破了时政报道叙述方式的藩篱,也带动了整叠报纸追求新闻易读性的动力。力求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章都从故事角度切入,强调现场感和人情味。记者编辑坚持平民化定位,力争成为市民的知己,市民的挚友。心中有市民,叙述口吻亲切,重视关注市民的生活,富有人情味;在字词的形式上,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僻词,标题通俗易懂,以此缩短党报与市民的距离。
这是一个相信品牌的时代,品牌的号召力能量无限。
最近以来,“党报发文痛批”是网站上很常见的标题,举凡物价上涨、柴油荒、短命工程等等。实际上这些“痛批”在其他媒体同样屡见不鲜,而党报说话则被“高看一眼”,表明人们仍然非常重视党报的品牌和态度,对党报的声音仍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
网络媒体的特点是速度、海量,这些优势都不是纸质媒体所具有的,纸质媒体与之抗衡,必然依靠深度、信度。基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基础上的“精品”打造、品牌推广,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的不二选择。
苏州日报社编委会近年来引入了“文化管理”的概念,即依靠人的力量,用众多有影响力的“子品牌”来构建党报这个信息平台,来维护“苏州日报”这个金子招牌。为了加强深度报道,组建了由年轻记者组成的“75后、80后工作室”,打造“苏州调查”栏目,每周一整版六七千字的容量,围绕“大民生”主题展开。题材涉及苏州社会发展各个层面,既有像《一个九旬老太的非典型调查》这样的个案跟踪,也有《户口本还有多少含金量?》这样的“类现象”分析,还有《400辆新车上路,能解多少“打的难”?》一类的佐政思考。栏目因为选题新颖,调查深入,加上建设性的剖析,吸引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关注,也引发了本地电视媒体同类栏目的开设跟进。
苏报品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大手笔策划的“特刊”。有年终新闻盘点式的《这一年》,有结合重大政治纪念日推出的《红色回想》、《苏州印记》,有反映人间真情的《苏州好人》,还有配合重大活动制作的《太湖文化论坛特刊》。特刊的功能不仅服务主题报道,还主动与商业活动对接,开拓市场。结合在苏州活力岛举办的摇滚音乐节,我们与主办方深度合作,推出了极具艺术和时尚气质的音乐节特刊。在激情澎湃的音乐会现场,当无数年轻的音乐迷挥舞着《苏州日报》特刊封面,尽情欢歌的一刻,这份60多岁的党报已然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此外,《苏州日报》还逐步形成了以“苏报”为识别标志的日常报道系列品牌,如“苏报观察”、“苏报锐评”、“苏报监督”、“苏报追踪”、“苏报财经”等等。作为引领舆论的主流媒体,有责任重塑全社会的人文精神,《苏州日报》每月拿出约1/10的版面,创办了以“文化访谈”为主打品牌的《苏周刊》,要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感受人文情怀,从而逐步形成与文明城市相匹配的国民精神。另外,英文周刊《SUZHOUREVIEW》则顺应了苏州城市逐步走向国际化的阅读诉求。
这是一个惟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伟大时代。
当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得以确认,当人的全面发展、资讯成为生活必需品得以确认,顺势而为的区域党报也必将向新闻价值回归。
我们知道,这一刻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