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举 吴文立 吕 磊
(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山东 聊城 252051)
(作者高文举系山东省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
2012年10月9至11日,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在山东省聊城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同志受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委托宣读贺信。返程时,他专门要了一套报道论坛举行的《聊城日报》转送姜春云同志,并称赞《聊城日报》“关于论坛的宣传报道非常精彩到位,版面、栏目展示了地方党报很高的办报水平,非常难得,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参考。”
自10月1日起,山东省《聊城日报》由过去的每日8版增容为12版,读者们发现《聊城日报》版面更靓了,基层稿件更多了,影响更大了。发生如此变化,源于《聊城日报》刚刚推行的深层次改革:以改版为总抓手,以落实“走、转、改”的常态化、机制化为核心,以提高报纸影响力和经营力为目的,大胆改革,创新突破。
近几年来,《聊城日报》不断提升版面质量和报道水平,为跨越发展造势鼓劲、为人民的呼声摇旗呐喊,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威、本土、深度的党报品牌。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采访问题。《聊城日报》一直采用的是采编部室分置体制,采访部室只有一个记者部,共有记者12名,按照县市、行业对记者进行了大体分工,编辑部也要求记者每个星期都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但由于报纸改版后对稿件的需求量大、人少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记者过分追求稿件的数量,跑会议、改材料,很少到基层一线去深入采访,造成了来自基层鲜活生动的稿件少,许多一般化、工作性的稿件充斥版面,严重影响了版面质量。
二是编辑问题。由于记者深入基层少,版面缺少好稿件,编辑科室就只好在版面的编排手段上下工夫、做文章,在版面形式、版面语言上争取有变化,但版面编排的大幅度提升最终还是受制于稿件的质量,版面的提升效果很难稳定下来。
三是广告经营问题。在原来体制下,编采业务和广告经营是截然分开的,经营人员发现的一些线索,很多时候需要采编人员的配合,需要新闻稿件的刊发来打开突破口。但是,由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编采与经营不能握成一个拳头,造成了广告的流失。
四是开展“走、转、改”问题。中央决定在全国的新闻媒体中开展“走、转、改”活动,但这个活动要做到常态化、坚持不懈,需要一个崭新的机制保障,从精神、态度层面加以深入,而不是成为一阵风,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困惑,报纸要做大做强,路该怎么走?
面对这些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困惑,怎么办?是消极对待、维持现状,还是创新思维、锐意改革?聊城报业传媒集团(聊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高文举说:“改革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报纸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定各版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再定岗,定工作量,定人员,然后是实行岗位竞争聘用上岗。一切都要本着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以使报纸更进一步增强影响力。”
2012年2月份,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版面改革的要求,并在6月份提出了10月份完成改版的目标,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实行机制的转变。2月份以来,报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分期分批到浙江金华日报社、山东济南日报社、江苏淮安日报社、河南新乡日报社、鹤壁日报社等报社进行了考察学习。并请济南日报社执行总编尹波到报社来给全体编采人员做了专题讲座,介绍了济南日报社改革创新的经验。通过学习报业同行的改革经验,增强了我们改革的信心。
聊城日报社全体人员都参与到改革中去,先讨论改版方案,然后再根据改版方案制订了具体操作方法。报社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同时选派两名编辑部室的负责人专程赴北京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在此基础上,讨论制订了内容详尽且十分有可操作性的《编辑手册》,对改版后的版面风格、色彩、字体等都进行了规范,要求编辑严格遵照执行。
在全体员工反复讨论、相互学习、共同决策中,报社多次修改改革方案,使整个改革过程真正凝聚起大家共同的智慧。通过用民主方法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欢迎,9月28日,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机制的改革和人员的调整。部室、人员调整中,中层干部的调整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如果有多人同时申报一个岗位,则用员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人选;普通员工与科室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最终,改革工作井然有序地完成,最合适的员工站到了最适合的岗位上,凝聚起了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小编,就是精简编辑部室,建立高效精干的编辑队伍。编辑部室原来较多,包括要闻部、综合部、专刊部、周末部,以及财经、农村、教育三个周刊编辑部,人数21人,其中主任7人、副主任3人。在原来的体制下,一个编辑部室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4-6名编辑,负责2-3个版,一个版按照两名编辑配备人员。经过改革,所有的版面编辑全部集中到总编室,由部室负责制变为了责任编辑负责制,一名责任编辑负责一个版面,既编辑稿件,也设计版面,全权负责。原来21个人负责的版面,现在只保留了12人。同时,原来总编室的管理人员仍控制在两人。
大采,则是面对县市和行业,成立新闻采访科室,突出地域化、行业化。原来记者部12人,现在扩充为9个采访科室34人,面对9个县市区和各行业,对口分包。原来从事编辑业务的4名主任主动请缨,愉快的走上了采访部室主任岗位,开辟新天地。同时,有一名副主任和一名记者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主动要求挑担子,压任务。经过大家的评议,分别被聘为采访科室主任、代主任,但分别给予一年或者两年的试用期。
部室、人员调整完毕,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调整后的编辑人员水平,报社放弃了“十一”长假的休息时间,连续4天对各版的责任编辑进行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聊城日报》执行总编与视觉总监讲解相关知识,学习《编辑手册》等。
9月底完成的改革,大家积极性高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效果初现。
首先是在聊城一些县市区和行业反响强烈,主动配合开展采访。他们表示,能够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机制,经常深入基层,是帮助,是配合工作。要闻部主任吕磊联系莘县后,开局良好,与县委书记、县长都进行了交流,并于10月18日举办了一期全县通讯员培训班,并建立分片会稿制度,通过建立网络、提高水平等措施,宣传好莘县。经济部主任布双起联系阳谷后,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县里决定提供专门的办公室,乡镇主要负责人积极接受采访,并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理论部主任朱海波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最早完成了喜迎十八大特刊中的冠县专刊组稿、编发任务。
其次是记者到基层、到一线后,和通讯员的交流增多,好的新闻线索不断,来自基层的精彩稿件不断涌现。一名记者深有感触的说:机制一变活力来,观念一转天地宽。到基层后,随处都有新闻点,自己的采访、写稿特别有激情。
第三是基层的老百姓也欢欣鼓舞,认为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稿件生动活泼,反映了民生民意。基层的干部们也联系多了,一些好的新闻线索被发现,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好稿件。聊城市委、市政府、宣传部也对这次改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聊城日报》建立了深入基层的新机制。而一些新闻单位了解到改革情况后,也纷纷通过来参观学习、电话联系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
这次成功的改革,也带给我们一些思索。首先,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的改革创新。其次,这是提升服务能力、履行党报职责的具体举措。再次,这是落实争先进位机制,是塑造“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的生动实践。通过扩版改版,我们将不断提升版面质量和报道水平,为跨越发展造势鼓劲、为人民的呼声摇旗呐喊。
如今,改版后的《聊城日报》已经以工作日每日12版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版面风格更加简洁大气、信息容量更大更全面。今后,《聊城日报》将以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作保障,始终保持机关党报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聊城的每一步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