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敏 孙晓说
(惠州日报社,广东 惠州 516000)
当今时代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关注名人、“消费”名人的时代。因此,各类媒体都非常重视做名人专访,无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眼球”、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广东省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近年来因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吸引了世人的关注,国内外名人纷至沓来。《惠州日报》作为惠州市委机关报,没有因为自己是地方媒体而束手束脚,也没有因自己是“小记者”而不敢与“大人物”面对面。而是抓住每一位名人到惠州的机会,派出精兵强将,想方设法专访名人,推出“高端访谈”栏目,形成了品牌效应。在专访名人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地市党报成功运作一篇名人专访必须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任何采访活动都需要记者有备而战。而名人因身份特殊、公务繁忙,往往没很多时间给新闻媒体采访。如没做好准备,对名人的情况不甚了解,记者就冲上去,好不容易“逮住”名人,却不知道该问啥,或提的问题都是“大路货”,很有可能访问刚开始就会被采访对象婉拒。有的名人可能还会不客气地说:“你问的这些情况网上都有,你上网查查就清楚了!”所以,专访名人可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记者在专访前做精心准备。
《惠州日报》采访部每次收到名人到惠州的信息,除安排好采写动态活动消息的记者,另外必多派出一位专访名人的骨干记者。接到任务的记者会通过多种渠道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精心设计出一些相关问题。最后,把该采访提纲交给部门主任讨论斟酌,使专访的问题尽可能简短完善,并设想好采访对象在各种情况下可能会作出的反应。
2009年底,香港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访问惠州。获此信息时距马鼎盛抵惠只有短短3个小时!《惠州日报》记者赶紧上网查阅并了解了马鼎盛的基本情况,并马上列出采访提纲。当晚8时多,记者赶到酒店时,马鼎盛刚抵达惠州正在吃饭。记者守候了大约40分钟,马鼎盛餐后正和陪同的人员道别,记者立刻上前表明身份请求采访。当时马先生答复,只给记者5分钟时间,且是站着聊。但聊着聊着,他发现记者对他了解还挺多的,聊得开心就忘了时间,聊出不少新鲜话题,半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在身边工作人员催促下,马鼎盛才离开。离开之时,还边走边聊……这次专访任务自然顺利完成。
名人到访或到惠州参加各种活动,作为惠州的主流媒体,《惠州日报》总能第一时间接到通知,这是我们做好名人专访的新闻线索优势。在名人专访中,我们充分发挥地市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对采访的支持配合,发挥他们作为“新闻联络员”的作用,为采访活动牵线搭桥。
2006年11月21日,时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王传福到惠州参加有关活动。当时,比亚迪与惠州的合作已经有了良好开端,惠州市一直欲圆“汽车梦”,非常关注整车项目能否落户惠州。因活动非常紧凑,仪式结束后,王传福就将离开惠州。记者非常着急,便直接向当时在场的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求助。黄业斌书记欣然应允,当即跟王传福说了这个情况。鉴于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惠州市委书记的推荐,王传福爽快地答应并在现场诚恳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记者透露了比亚迪在惠州的一些投资意愿。记者当晚赶出的专访报道《大亚湾是比亚迪新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次日见报后,受到广大市民争阅。
有时受时间、条件等因素限制,正面采访名人无法奏效,这时,就需要记者见机行事,在现场见缝插针逮上机会就问上几句,再结合背景资料,同样可以形成有分量的人物专访。
2010年11月14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惠州参加完研讨会后,急于走进田间地头考察,无暇坐下来与媒体记者详谈。记者看正面采访没戏,就采取了“迂回作战”。采访袁隆平是在田埂上。一开始,他就抛出自己的“底线”——不讲转基因。但记者并不死心,一直盯着袁隆平。看他讲得高兴,忍不住从“招募吃转基因食品志愿者”的话题绕了回来。果然,袁隆平现场招募试吃转基因大米的志愿者,他说“最好可以用人体做试验,但是不能强迫,也不能高价引诱,只能是自愿,我就是志愿者,自愿吃那个有转基因的抗虫大米!”。记者当即记录下来。
“迂回作战”还体现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采访过程中,记者趁换乘车辆,蹭到袁隆平随行人员车辆上,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了解生活中的袁隆平。《惠州日报》隔日见报的专访报道《惠州水稻有望突破亩产700公斤》中,“生活中的袁隆平”这一板块成为独家猛料,为大家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袁隆平,受到读者欢迎。
名人一般均被无数次专访过。如何让名人专访有新意、有可读性,本地读者爱读?同时又让被采访对象有兴趣深谈?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名人与当地的政治、文化或社会某个领域的一些关联及影响,或名人与当地的渊源,都是本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如果问出的问题很有新意、很有深度,采访对象就会认为记者是有水准的,是值得一谈的,与名人交谈就很容易深入下去。
我国资深外交家吴建民于2009年7月来惠州作专题报告。经过分析数十页有关资料后,对吴建民专访内容的设计,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推敲,最后构想立足于三个结合:
首先是结合惠州实际。吴建民长期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按理说他与惠州之间没什么渊源和联系,在相关资料上也没有这方面的直接信息。如何让“国际视角”转入“地方视角”,这是对我们设计采访提纲的一大考验。我们发现吴建民曾当过我国驻荷兰和法国大使,而惠州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和TCL集团成功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两家知名企业均与这两国有关,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于是就有吴建民谈他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惠州所发挥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建议TCL集团在完成并购后注意跨文化的交流等话题。其次是结合吴建民个人经历。再次是结合国际形势。
因为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专访吴建民的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即使是中途三次停电,也没影响交流。随后推出的《吴建民揭开外交神秘面纱》的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好评,也受到吴建民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