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樊瑞科
(1.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1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探析
徐 鹏1,樊瑞科2
(1.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1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充分发挥“人”即主体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体可分为先进主体和基础主体两类,前者主要指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后者则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主体在大众化中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需要认真对待。只有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各类主体的现实缺陷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大众化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是如何认识“人”这一主体的问题。
简而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先进主体和基础主体,前者主要指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后者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则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科学理论真正发挥思想武器的作用掌握群众是关键。“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因而,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对象,也是大众化的基础主体。
唯物史观在强调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人尤其杰出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主体作用。杰出人物能够提出先进思想从而成为社会变革的引领者,能够凭借自身出色的能力成为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和领导者。一般而言,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有意愿和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作出贡献的人们都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群体。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那些分别掌握国家政治、文化资源的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才应该也必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代言人”。因此,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群体主要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人才队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类主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正视这些局限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有数以千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宣教队伍,党和国家也投入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但是这个队伍中某些人员的不良品行,特别是在自身的言行和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引起了群众的极端反感,导致理论研究和宣教效果彼此相互抵消,甚至负面效果超过了正面教育,不仅不能发挥典型示范的积极作用,反而使群众通过对个别理论研究和宣教者的片面认识而降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马克思主义本是无神论,但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却痴迷于法轮功等邪教,不知反悔;马克思主义强调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却极端自私、不讲奉献;马克思主义原本是政治立场非常强的学说,然而我们的一些学者却在使其学术化上下功夫,使其脱离现实政治的干系。一些理论工作者仅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作职业,心里并不信马克思主义;一些宣传工作者,也视宣传为一种谋生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停留在嘴上、文字上,甚至假借宣传之名,捞取个人实惠。”[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言教不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学说。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巨变。它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绝佳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与国家的政权结合在一起,易使其受官僚主义影响,带上某种“官气”,使自己成为某种冠冕堂皇、盛气凌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危险的挑战,它很可能导致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和言行举止、思想作风、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榜样意义。党政领导干部只有自觉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和形象感召力;唯此,才能带动广大群众真学、真信、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并未当好马克思主义“形象代言人”,“某些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词句变成自己装潢门面、粉饰太平、吓唬群众的工具。他们口头上振振有词地讲马克思主义,背后则做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勾当,这就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4]可以说,少数党政领导干部行为失范已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绊脚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代中国出现“四个深刻变化”的现实趋向,现实利益的调整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思想观念的多元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等必然对大众理解、接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从阶层分化的角度来例证基础主体新变化对大众化的现实挑战。“改革开放后,随着高科技行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白领工人大量增加、传统产业工人日渐减少的趋势。”[5]原先比较单一的工人阶级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原有的“国家主人翁”的政治主体意识以及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政治观念也在逐步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随着改革重心的转移,城乡之间差距逐渐拉大,他们的获利总量与其人数是不相称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根本目的产生了怀疑。另外,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构成了我国社会的新兴阶层。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掌握着大量的经济、科技资源。这个阶层的不断壮大,使其逐渐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和资本精英,上升为社会的新贵族和强势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出挑战。实际上,不仅是阶层分化,民族区域、年龄结构,教育经历,收入水平等等基础主体的诸多新变化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构成了严峻挑战。
只有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类主体的现实缺陷才能提出行之有效促进各主体积极性,稳定性的应对之策,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首先,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树立坚定的人民立场。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探求真理。例如《大众哲学》之所以成为大众的哲学与艾思奇坚定的人民立场密不可分。艾思奇正是出于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树立了为人民利益而去探索真理的志向。唯此,他才能敏锐地抓住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并给予正确回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也应该做到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树立人民立场,自觉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为大众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投入实践的理论工具,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和宣传的理论阵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努力工作,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劳动。
其次,作为理论研究者和宣教队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发展时要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也就是说要明确大众需要什么以及是否做到有能力地支持这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普及。换句话说,如何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进学校、进基层、进头脑?即使理论研究者和宣教队伍进了学校、进了基层,但是否能进头脑,不仅取决于我们是如何传播的,更取决于大众是如何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大众的接受力,那么,谈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
再次,理论研究者和宣教队伍必须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论者。我们既要精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密切联系群众实际。例如艾思奇在日留学期间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为其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意奠定了基础,但是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必然还需要将其与大众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艾思奇在负责《申报》流通图书馆做“读书问答”工作,仅在一年内就答复读者来信1800余件。这成为其写作《大众哲学》的感性材料。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一方面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和丰富内涵嚼烂吃透,同时还要面向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使之通俗化、大众化,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最后,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必须精通大众化的写作方法和宣教方式。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现抽象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哲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通俗性、大众化的特点,能够真正关照群众实际,艾思奇本人在写作《大众哲学》的亲身体会中就说:“首先,我要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6]事实证明,这种通俗化的写作方法切合了绝大多数初学者的实际,破除了哲学在表现方式上高深、晦涩、抽象的弊端,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必须摒弃那种以理论权威自居的态度,收起那种高高在上,板起脸训人的姿态,时刻将自己融入大众之中,以努力缩小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切地从大众的理论水平,接受方式,思维习惯来探索能使大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实现方式。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要强化自身理论素养。党政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可以减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官气”,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高自身驾驭理论的素养。党政领导干部在现实工作当中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解决现实问题,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处理复杂局面和应对外部风险等各种能力。唯此,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其次,党政领导干部要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应该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增强责任意识。党政领导干部理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解决思想理论问题,不能将学术和政治问题相混淆,要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把学术探讨中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认识不一的观点当做“非马”或“反马”待之。对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允许公开平等讨论,必要时可以及时进行积极引导,但是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则要旗帜鲜明、是非明辨,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7]党政领导干部要提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牢牢扎根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磐石之上。加强党性锻炼,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时刻不忘自己的政治身份、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不断努力学习、理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自律,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唯此,才有助于克服党政领导干部行为失范的问题,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首先,人民群众应不断提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毛泽东曾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亲自尝一尝才知道。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情感体验无疑先于认知理解。从一定程度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是指社会成员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一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8]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认同,这个理论必须是以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宗旨的,并应具有大众的作风和气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发端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其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从本质而言,它具有大众认同的可能性。但是理论与大众之间并非直接对等的关系,理论必须再次回到实践之中才能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消除大众对理论的陌生感,培养群众的情感认同。那种高耸云端,远离现实和群众生活的理论只能逐渐变成僵死的教条、律令,不可能获得大众的真心认同。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培养大众的理论情感,尊重大众的主体价值,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其次,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使大众不断完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恩格斯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9]人民群众要不断完善其理论思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可能实现其真正的大众化。要解决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提升大众的科学文化程度是基础。为此,必须在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大众教育体系上下功夫,依靠该平台使大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创造大众自主学习的便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不断改革,体制内教育有了巨大发展,逐渐形成了由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组成的各级各类的国民教育体系。体制内教育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良好平台,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群众理论思维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体制外教育形式在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感性直观的社会教育,受众广泛的网络教育等。
最后,满足群众的现实利益,促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是理论传播发展的初始动机和第一推动力。不管一种理论有多么科学和正确,如果它不能实际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推进社会进步,这个理论终将会被人民所鄙夷,被历史所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非常关注利益问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满足群众的现实利益才是根本所在。为此,理论必须关照群众现实生活,随时倾听大众呼声,体现群众利益,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和进步性。理论还应该转化为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通常以此来判断其利益是否得以体现和满足。“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同时也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1]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当然我们对各类主体的具体分析仅是为了理论认识的需要,实际上,各类主体只有相互作用,双向互动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华雷.关键是让群众“信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交流,2010(3):3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9.
[5]王刘玉,高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J].学术交流,2009(6):145.
[6]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8]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7:214-21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The Analysis of Subjects abou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XU Peng1, FAN Rui-ke2
(1.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2.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all kinds of the impacts of the subjects.The subj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dvanced group and basal crowd, the former refers to Party and governmental cadres and Marxism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paganda staff,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masses. There are unavoidable shortage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wo subjects, which should be needed to take seriously. Only by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real defects of the various subjects, can we put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lay a solid main basi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contemporary Marxism in China; popularization; subjects
A81
A
1672-0105(2012)03-0055-04
2012-04-05
徐 鹏(1986—),男(汉族),吉林省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樊瑞科(1983—),男(汉族),河北省南和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郭薇、孟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