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洪美云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第三阶段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等为代表的益智博彩类节目;第四阶段即“真人秀”节目,平民明星、草根英雄大受欢迎。
电视娱乐节目的生长过程一直伴随着争议与风波,一些不够高雅、不够健康、带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始终渗透其中,2010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手推出“相亲类电视节目(网民)问卷调查”,高达71.6%的受调查者认为此类节目“对社会道德和风气”有害,有74.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节目给青少年带来了有害影响。
很多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在市场利益和收视率的驱动下,过分追求娱乐节目的新、奇、闻,忽视了娱乐节目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过分推崇平民大众一夜成名的个案,而忽视了这种“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带来的严重影响。
当前国内的电视娱乐节目过分追求收视率,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眼球,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媚俗化、庸俗化、低俗化乃至恶俗化的倾向严重。这些实事上也证实了部分电视娱乐节目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涵,过分地迎合部分观众低下的审美情趣,造成了节目的格调不高,平庸化媚俗化,这些肤浅的娱乐节目内容只能给观众带来浅层次的感官刺激,而缺乏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共鸣。电视娱乐节目本身应该具备的内在文化品质和精神思想内涵的状况值得我们的反思。
当前的许多电视娱乐节目结构形式相似、缺乏创新、克隆成风。占据电视娱乐节目半壁江山的相亲类节目,省级卫视就有很多,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上海卫视的《百里挑一》和《谁能百里挑一》等众多相亲情感类节目一味的模仿与混战,创意缺乏,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和资源的浪费。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有责任为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而不是制造大量的“精神麻醉剂”,用“娱乐鸦片”来麻醉大众。电视娱乐节目要在娱乐的外壳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更注重内涵和品味。
在娱乐产业盛行的今天,娱乐和严肃都是需要的,合理分配才是关键,适度协调才是硬道理。马斯洛说,认知、审美的欲望和需要同人生基本需要的满足相关,都是用来解决问题和克服障碍,从而获得基本重要的满足的工具。
益智类节目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流行,知识性、娱乐性、竞争性是所有益智类节目的最基本的共性。我国早期的益智类节目偏重知识性、轻娱乐性,最终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渐趋式微。与十年前答题类节目相比,《一战到底》打破了平民与主持人对抗的模式,采用了攻擂的形式让平民与平民进行激烈对抗,这样的过程增强了游戏和博弈的悬念。《一战到底》主持人李好说:“只要你上知一点点天文,下懂一点点地理,左晓一点点数学,右会一点点英文,能‘一战到底’的人可能就是你。”在知识上,并不一定高学历或者专业人士占优势,一个普通人,只要你爱读书看报,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就可能体现出跟高学历人士不一样的智慧和魅力,成为舞台上的平民知识英雄。
《一战到底》节目的问题设计更加娱乐化、生活化、轻松化。节目中大部分的问题,常识性较多,甚至还会有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灰太狼的老婆叫什么”等“八卦”常识。设置这些“简单”问题,是为了降低节目的参与门槛,使节目更加平民化。
《一战到底》,节目打破了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每期参加节目的有11人,分为10位守擂者和一位挑战者,每位守擂者手中都有不同价值的奖品,而挑战者将通过20秒的限时答题与守擂者进行PK,挑战者获胜将赢得守擂者的奖品,而守擂者获胜将成为新的挑战者,并赢取挑战者手中的所有奖品,任何一方失败都将掉下擂台淘汰出局。连续战胜五名对手的挑战者有权选择带着赢得的奖品离开,或是冒着被对手PK掉的风险继续战斗,赢得更多奖品。《一战到底》更强调挑战性、对抗性,其节目核心就是集中凸显一个人对垒十人的精彩。能否“一战到底”,成为节目中最大悬念。最让现场媒体吃惊的是,《一战到底》中答题错误的选手将马上掉进脚下的陷阱,接受惩罚!
电视娱乐类节目应该“寓智于乐”——把智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到电视娱乐节目中,从而开拓娱乐节目更大的精神容量和精神内涵。这里所说的“智”,就是知识的传授,“寓智于乐”就是把知识的传授变成一种娱乐化的、游戏性的过程,使观众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
《一战到底》题库既有“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合称为香港‘四大天王’的人是谁 ”、“在‘小虎队’成员中,吴奇隆被称为什么虎 ”、“我们通常吃的葵瓜子是什么植物的果实”等多数选手都能马上回答出来的问题,也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出自宋朝哪位女词人之手”、“清朝被称为‘扬州八怪’的八个人中以画竹子闻名的是哪一位”、“人体的第一次心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等问题,涉及文学、历史、物理等等方面,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借助于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满足观众教化与启悟的需求又不失审美情趣与娱乐因子。
利用话题,挖掘和包装选手的故事,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一战到底》,每一位参与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每一个个性标签的背后都有故事。参与者有平凡的出租车司机、普通的煤矿工人,也有在跨国企业就职的高管金领,有学识渊博的博士教授,还有12岁的初中小女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在一个平等的舞台上公平较量,职业和专业的背景被模糊,知识面的广泛和博弈的运气决定最终的胜负,选手们之间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以及在比赛中个人故事的呈现,真性情的流露,都加强了节目的观赏性,提升了娱乐效果。
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过,“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选择“娱乐至上”的纯粹娱乐价值还是选择“寓教于乐”、“寓智于乐”,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品味和层次。
作为大众媒介,电视具有推动时代观念和思想变革的重要作用,电视传媒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坚持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严格遵循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先进理念。优秀的娱乐节目不仅能娱乐受众,使其身心上得到休息和满足,还要表现出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精神气质,让受众在体验娱乐节目所带来的“感性愉悦”后能产生一定意义上的“智性愉悦”。
电视娱乐节目要想提高收视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引进国外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本土化创新。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要在模仿的基础上使娱乐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研究目标受众群的需求,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
电视娱乐应该是有意义的娱乐,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大众受到启迪,让大众在娱乐中学到东西,这才是社会所需大众所需的电视娱乐节目,这才是娱乐节目健康发展的方向。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竞猜、游戏、博弈的过程,也可以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使观众在寓教于乐的休闲活动中获取知识跟文化的熏陶。
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要求媒体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为丰富社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电视娱乐节目也是如此,其根本目的还应该是发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电视娱乐节目健康发展。
电视娱乐节目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摒弃“娱乐至上”的价值定位,提高到“教育功能”的价值定位上来。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应该是传播真情真意,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带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只有提高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观众的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电视娱乐节目要形成品牌优势,有了独特的品牌优势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2010年,江苏卫视品牌定位从“情感”升级为“幸福”,提出“幸福中国”的品牌口号,打造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化优势传播平台,也让“幸福卫视”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电视娱乐节目要蕴含一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核,应该在触及人的心灵、情感上多努力,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模仿中实现超越,从借鉴中突破创新,尽可能地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凸显文化内涵和品质,根据目标受众的要求,做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的原创娱乐节目,在绿色理念的追求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道路。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邵培仁.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J]. 中国传播学评论,2006.
[3]尹鸿 冉儒学 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张国涛. 《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http://media.people.com.cn/ GB/22114/50600/50604/18.doc .
[5]王舒怀. 《七成网友支持整顿相亲类节目》,人民网,2010年6月23日,http://sd.people.com.cn/GB/166203/172851/119528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