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真人秀节目编导的剧情架构意识——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12-08-15 00:49:03文丨韩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编导真人秀

文丨韩 可

探析真人秀节目编导的剧情架构意识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文丨韩 可

笔者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探讨从中体现出来的编导剧情架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往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真人秀; 编导; 剧情构架; 中国好声音

2012年中国荧屏上最火的真人秀节目莫过于《中国好声音》了,收视率从开播时的1.5%,在短短一个月内就上升到3.6%。广告费更是水涨船高,15秒广告,从13.6万元上升到36万元,栏目的冠名费已达到9000万元。《中国好声音》在中国音乐选秀节目被过度商业化而慢慢失去观众市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中国好声音》购买了荷兰的正规版权,成熟的节目制作流程和标准模式在中国电视上显得十分新颖,带给观众一种新鲜感。其次,《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以真实、平等、关爱为核心价值,强调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正能量”。另外,《中国好声音》节目形式虽然源自国外,但通过浙江卫视节目编导的精心研发以及本土化的剧情架构,充满新鲜、刺激、悬念的节目内容,使中国电视观众享受到一次融娱乐视听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盛宴。本文作者将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探讨从中体现出来的编导剧情架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往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真人秀”(Reality TV)也被称作真实电视、纪录肥皂剧、真实秀等,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制作者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竞赛游戏节目。

真人秀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真实性,这些实实在在没有经过事先演绎的内容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现实的时空里也能体验到紧张刺激。例如在《中国好声音》中,主持人宣布整个赛制规则,然后选手依据程序在舞台上进行演绎,从初赛到最后的总决赛,各个选手都尽力发挥,争取最后的胜利。从整个竞赛过程来看,观众随着选手的一次次过关斩将,也迅速进入剧情,开始关注自己支持的选手的故事、关注最后的胜利归属于谁。真人秀没有剧本的规划,剧情的不可预期性更是调动了观众参与心理,收视率由此而来。真人秀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下去的节目,本身具备一定的情节性,对于节目编导而言,如何完美的设计剧情,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成为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人是真人秀节目终极关怀的主题,观众花时间关注真人秀,实际是沉浸在真人秀节目所营造的氛围中,而这些情绪氛围是通过节目中的人体现出来的。真人秀记录性的体现之一就是拍摄制作选手在整个赛制过程中的心态和情感,并及时呈现给观众。个性化、真实性的人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重复的、单调的性格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编导在节目开始时就要注意到选手建构问题。真人秀中的选手是由与观众相似的普通人员构成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性不同的选手有利于争取到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观众。《中国好声音》的编导在两方面确保真人秀节目中“人”的看点。首先,《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核心就是“好声音”,节目组导演在全国各地寻找让观众为之一振的好声音,不同于以往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初赛的选手就具备了较高的音乐水准。其次,《中国好声音》的编导在选手的歌唱类型及性格特征上也做了一番考虑。坚持摇滚的梁博、音似邓丽君的盲人歌者张玉霞、高音王子张玮、为爱而唱的金志文等等,观众可以从这些选手的典型特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及价值,在观看选手的故事时,也会下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感觉选手是在代表他们参加节目,从而体验到强烈的参与感。

相比较原版“好声音”,在选手唱完参赛曲目,评委做完一番专业的音乐点评后,《中国好声音》加入了选手的身家背景,而这也成为节目之后,网络热议的话题。学员们带来了好声音,也带来了彰显正能量的精神。“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夹裹着淡淡的情怀!”这是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对综艺节目创制提出的要求。《中国好声音》的编导在节目中宣扬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这是真人秀节目中剧情架构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对于选手形象的丰满意义重大,也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认同。例如选手徐海星带着父亲未完成的梦想走上舞台,而这个遗愿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唱给刘欢老师听”,导师刘欢听后潸然泪下,也触碰到了观众的泪点。

任何节目都需要通过宣传才能获得关注度,对于真人秀而言,奖品似乎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同样奖品对于节目剧情效果的烘托也至关重要,编导合理安排奖品这一环节对于后面真人秀的结局有重要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欲望,有些欲望不是唾手可得,有些欲望甚至无法实现。在真人秀节目中观众的欲望却能得到满足。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被压抑时,他们会通过节目中的选手转移出去,就像影视戏剧当中的主角战胜邪恶之后观众所体验到的虚幻想象中的心满意足一样,于是巨额大奖成为了真人秀节目的一大卖点。奖品承担了真人秀的归宿,让这场故事有了真正的结局。《中国好声音》的最终奖品是拿到音乐公司的签约,另外在初赛的表现形式就是赢得导师的转身,成为导师的学生,获得一次专业的声乐训练,同时还能与导师近距离沟通,甚至与导师同台唱歌,这是很多选手梦寐以求的机会。《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音乐选秀节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拉近了评委与选手之间的距离。从整体上看,那英、刘欢、庾澄庆、杨坤组成的评委整容室近几年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最强评委整容,四位导师在中国音乐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因此对于选手来说,在盲听选拔的方式下获得导师的认可,是一次莫大的鼓励。编导特别注重导师盲听时表情的捕捉,观众通过表情来猜测导师会不会为自己喜欢的选手转过身来,这些悬念一直刺激着观众,吸引着观众一集一集地收看下去。

一场精彩刺激、充满冲突的真人秀节目还需要编导对情节的合理编排。让选手在与环境的碰撞中不断陷入困境,是激化矛盾冲突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陷入矛盾的选手势必会在新一轮的挑战中发挥出相当水平,而当选手与新一轮的竞争对手争锋相对时,究竟是实力不相当还是反败为胜,在节目的进行过程中,观众的紧张情绪则被调动起来了。真人秀节目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期待,同时又是选手的冲突体现。《中国好声音》共分为四个阶段: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和年度盛典。导师盲选阶段的悬念主要体现在导师会不会转过身以及选手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抉择阶段和导师对战阶段是四位明星导师对盲选出来的优秀学员进行培训,然后同台演出,优胜者进入下一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矛盾冲突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考验编导剧情架构能力的地方。例如在导师抉择阶段选手演唱的时候,编导会切入导师及竞争选手的表情镜头,或感动、或惊讶、或失落,观众根据镜头语言就能体会到选手的表演状态,甚至能判断选手之间的竞争关系孰强孰弱,从这个角度来讲,观众代替导师的位置,体验了一次虚幻的抉择。从导师抉择阶段开始,《中国好声音》都是通过多轮挑战来决出优胜选手的,每一次的表演对于选手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来赢得导师和大众评审的认可。观众的情绪也一直紧绷着,直至自己喜欢的选手安全过关。

另外编导对于真人秀剧情的考虑还应做到全方位的记录和艺术化的剪辑,这里涉及到编导的视听语言功力。真人秀是一次活动,由于受播放媒介的限制,只能选取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因此精炼地选取活动内容来替代整个活动过程,同时抓住精妙的细节,适时的酝酿节目情绪,才能让观众享受到真人秀的精彩。《中国好声音》录像现场有26个机位,其中场内16个,场外10个。每集不到80分钟的节目,调用素材量接近1000分钟,因此观众能全方位看到场内外发生的一切,甚至连导师的小声议论都能听见。全方位的记录和艺术化的剪辑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好声音》编导的专业水准。

测试一场真人秀的剧情编排是否成功,编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一、观众产生期待。有剧情的真人秀是环环相扣或者留足悬念的,观众在真人秀的氛围中感觉到强烈的认同后,便会一集一集的继续关注下去。二、选手产生冲突。为避免真人秀情节的平淡,编导必须在其中加入各种冲突、纠结,最大限度的调动剧情内部的精彩。三、社会产生话题。一部真人秀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认同,则表明真人秀节目既有精彩的情节,又符合了观众的胃口,是一部优秀的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今年荧屏,与节目组编导专业的剧情架构能力息息相关。

[1] 谢耘耕,陈虹. 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尹鸿,陆虹,冉儒学. 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 现代传播,2005(5).

[3] 李翔.《中国好声音》:电视音乐选秀的新范例[J]. 媒体时代,2012(9).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编导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7-28 08:40:26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智族GQ(2019年9期)2019-10-28 08:16:21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3
想一夜
文苑(2014年31期)2014-01-01 0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