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尹帼珩
论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挑战和机遇
文丨尹帼珩
在经济报道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地方党报在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地方党报在经济报道领域脱颖而出并彰显自己的影响力?本文将就此谈谈粗浅看法。
地方党报; 经济报道; 挑战; 机遇
由于“身居”地方,跨地区“连线”、跨地区采访又“多有不便”,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在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第一手材料”总是捉襟见肘,最终的报道更是“道听途说”、隔靴搔痒,致使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速度不够,宽度不够,深度不够,厚度不够,“力”不从心。但“地方”的读者,并不会因为地方党报的局限而降低他们对所需要和获取的信息的“标准”,因为他们有工作的需要,有理财的需要,有消费的需要,有阅读的需要,有消遣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在你这里不能得到满足,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制约,地方党报的人员流动速率较低,“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经济+新闻类人才极度匮乏。而现今经济报道领域越来越宽,文化、政治及商业利益味道也越来越浓,加之重大事件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密、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地域界限越来越模糊,客观上要求记者有更快的反应能力,更强的驾驭能力,有更丰富的储备。但这是地方党报的短板,已严重制约了地方党报在经济报道领域的影响力。
由于地方党报经济报道中会议报道、工作报道、活动报道诸如此类程序性报道量较大,频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使记者陷入了程式化、概念化、数字化的重复、转述的写作惯性之中,不能、不会甚至不愿意作分析类、解释类、预见类、调查类的报道,鲜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甚至都是通用的素材,致使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实用性都大打折扣。
尽管由于上述诸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党报经济报道总体看来,还没有走出平淡、平常、平庸的窘境,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读者的认可,但通过努力和探索,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思路在拓宽,实绩在进步,编辑记者的素质在提高,这让自己和读者都看到了希望。
地方党报服务地方经济乃职责所在。但如何能够服务好,学问颇深。首先要有大局观,这有利于地方党报选取经济报道角度和切入口,更有效地提升新闻价值。全球化步履匆匆,经济报道素材的取舍、角度的选取、理念的体现都面临新的挑战。战线记者只有不断跟踪全球经济政策、经济格局、各国产业分工和发展动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随时掌握宏观经济、高层决策和具体产业政策的变化,站在更高视野上来考量地方经济问题、经济事件、经济活动,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才能做到合拍、有用。
党报的特殊地位,使得战线记者经常可以拿到第一手的甚至是内部材料,最先了解并领会到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这有助于记者适时展开有侧重的报道和评论。在经济生活的各领域中,时下最尖锐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最热议的焦点,往往正是地方党政领导关心的重点。由于记者在地方新闻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更有利于党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谋划重大的、核心的选题,并开展有效的深度研究、深度采访,从而作出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的权威报道。同时,凭借党报的影响力,记者还可以与地方权威人士、业界精英、专家学者建立起良好的深入的合作关系,借助他们翔实、准确、及时的讯息,正确、独到、新锐的观点,对重大社会经济事件、新出台的法规政策进行专业化介绍、解读、分析、评说,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权威、更新鲜、更具独创性。
随着经济生活的日趋活跃,经济报道的空间已经打开。工作类报道固然是地方党报的主战场,但新鲜、生动的财经生活领域的报道对读者更具吸引力,尤其是消费动向、消费趋势、消费热点事件及理财类、资讯类报道既可读又实用,很受读者欢迎。
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对新闻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地方党报在新闻资源、选题策划、报道宽度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创新写作手法,使得手中的题材能以最为读者喜爱的形式报道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经济报道中,笔者也主张适当推出一些杂志化的主题版面,这不仅可以使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加大,具有规模化的效能,而且在视觉冲击力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再如,推出主持人式、对话式、交谈式、读者直接参与性的栏目,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应用到经济报道之中,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应当肯定的是,在传达、落实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党报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党报经济报道往往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成果、经验以及数字说明相应的问题,常常在新闻报道中,数字占有很大的比重,却并未对数字的来源进行相应地分析和阐述,无法让读者了解数字背后的事情,致使报道“硬梆梆”的,可读性差,不厚重。笔者认为,“软化”经济报道,使具有“平民色彩”十分重要。只有让经济报道与普通读者、与普通群众之间有更多接触,才能够使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进行传达和贯彻。“软化”经济报道,使具有“平民色彩”应该做好如下尝试。
有观点认为,以平民视角去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本地人和本地事,这是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群众利益的落脚点;经济报道应该“由远及近”,如关注本地致富产业的选择、百姓就业现状等等,而有些看似离群众很远的题材,其实都能找到与群众的关联点。笔者十分赞同。只有新闻本地化,才能受到本地读者的关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本地发行量,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力,才能有更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做到新闻本地化,可以根据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法规在本地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变化组织、策划选题进行报道,这种受本地读者关注、有用的新闻才能赢得广泛认同。
要使本地化的经济新闻可读且实用,要做到从小角度切入,使报道做到由小见大。经济报道并非必须大是大非才有价值,才更精彩,而往往是从细微层面着手,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家庭,从细小的角度剖析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将重大事件逐渐反映出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使事件全面地反映,而且也能够使读者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事件的本质。即使是成果和经验类报道,也要将那些可读性强、故事性强的新闻事例作为报道的切入点,这样读者才会有读下去的冲动,才能达到宣传效果。要想将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就需要采写人员在写作的过程中,赋予事例更多的生命力和新鲜感,使其在新闻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后再用成果和经验作为新闻的补充。
平民价值,通俗易懂,对经济新闻而言十分重要。很长时间以来,有些地方党报的记者常常是一头扎在会议和材料中,这样写出的经济报道必然“官样”十足,既离群众生活实际甚远,又不能生动具体、“有血有肉”地宣传好地方经济成果和经验。读者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阅读冲动。要想使“官样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可读,就需要以平民价值、平民视角采访、写作,从平民的角度上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经济热点、经济成果。比如,同样是报道经济发展成果,以某个家庭、某个企业的变化切入,就会报道缩短与读者间的距离,并且真实可信。与此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报道语言应该通俗易懂,不要过于术语化,更不要出现浓烈的官腔。只有这样,最终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够贴近百姓生活,报道出百姓之所想的好新闻。
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经济信息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经济新闻报道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地方党报中所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前提下,地方党报经济报道在做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创新和改革。
(长春日报社经济新闻部,长春 130021)